高效阅读的8个方法,如何进行高效阅读
高效阅读的8个方法,如何进行高效阅读阅读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准备阶段,预习阶段所以阅读一本书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寻找里面的自己想要的信息,另外一种是阅读好书开拓自己的视野,就是那些让自己灵光一闪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的东西,就像我们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冒出一个小灯泡的情景3. 学习某项技能4. 陶冶情操(很少干这种事)之前经常干的事,想要学习某项技能,找了一大堆视频,看了一个小时的视频,看完发现就讲了一个知识点,效率极低,所以,现在我个人更偏向于看文字学习,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刚接触一个领域和实操性的知识还是视频会详细一些。
前言阅读书籍分成两个部分阅读普通书和好书
我阅读的目的有如下几个:
1. 开拓眼界
2. 获取某个领域的信息
3. 学习某项技能
4. 陶冶情操(很少干这种事)
之前经常干的事,想要学习某项技能,找了一大堆视频,看了一个小时的视频,看完发现就讲了一个知识点,效率极低,所以,现在我个人更偏向于看文字学习,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刚接触一个领域和实操性的知识还是视频会详细一些。
所以阅读一本书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寻找里面的自己想要的信息,另外一种是阅读好书开拓自己的视野,就是那些让自己灵光一闪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的东西,就像我们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冒出一个小灯泡的情景
阅读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准备阶段,预习阶段
阅读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就像是给学习一个仪式感,但如果已经将学习变成一件习以为常的事,那大可不必,过分的注重仪式感反而增加我们学习的负担,加大了学习的启动成本,那这么说为什么要有这个“仪式感”呢?主要原因是为了让我们从其他状态转变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帮助我们达到阅读时候的心流状态,在《高速十倍阅读法》中提到一个帮助我们进入状态的方法叫「橘子集中法」,我简单的提炼一下操作步骤。
1. 想象手中有一颗橘子
2. 感受手中橘子的味道,手感,形状
3. 将手中的橘子从左手换到右手,再从右手换到左手
4. 用写字的那只手将橘子放到大脑的后面10-20cm的位置,继续感受他的存在。
5. 深呼吸,这时候继续感受他的存在,大概30秒左右,就可以开始阅读了
看完这些步骤,是不是觉得有点迷惑,如此玄学的东西有没有用,感觉被玩了?
他的原理是什么呢?他的原理是通过对“橘子”的集中注意力来放松我们的身体,进入身心集中,把注意力放在一点的效果,帮助我们提升注意力,模拟进入一种专注的心流状态,这时我们把注意力切换到阅读时就能达到比平时要专注的状态。在墨西哥笨小孩总是被惩罚戴尖尖的高帽也是这个原理。
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首先要做的是辨别一本书值不值得阅读,弗兰西斯 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要咀嚼消化”。
L先生的文章有一句话:“我们都处于一种「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的焦虑之中:担心自己在没有留意的时候会错过些什么”。
阅读也是一样,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第一反应可能是要想把这本书看懂就必须从头看到尾看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章节,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如果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重要的知识点往往会重复出现,被很多其他的章节所引用,即使错过了,也会得到作者的“提醒”,一本书籍满足二八法则,即书本中80%的内容是可以一扫而过,而20%的内容值得我们精读
那如何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我们阅读?
方法是阅读那些大多数人并不在意的地方,比如说封面、书衣跟序言
为什么要阅读这些东西?我们先来理清一个逻辑,所有的书籍都是一个产品,如果作者让自己的书籍获得更多的读者,首先会在读者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做文章,这就是书籍的封面和书衣,其次是请一些大佬写序,带动一些受他们影响的人群前来购买书籍,增加书籍的销量,另一方面,作者一般会在序言写下自己为什么写的这本书,书中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进行书写,每一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所以读完以上这些东西,我们就能大概知道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从序言中就看出作者的思路混乱,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度理解,那我就没必要阅读这本书了。
看完封面、书衣和序言,就进行一个初步的筛选,可以简单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我花时间阅读或者说不适合现在阅读。
再来做个简单的小回忆,还记得最近阅读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主要讲什么吗?
我想如果上一本阅读的书籍距离现在有点久,大概率是不记得了。那这里又回到那个问题了,我们阅读一本书是为了干什么呢?记住里面的每个知识点吗?我想大部分人阅读是想要学习里面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单单记住所有知识点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于一些暂时用不到的知识和一些打发时间阅读的书籍其实我们只需要大概记得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就可以了
对,就是上面那个问题,知道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有提到这个原则,这是衡量我们对一本书阅读效果的检验方式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本书主题和重点,把握书中的“整体内容”。
这样我们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以对那些暂时用不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路径,如果以后想要学习某个知识能快速的想到这本书籍查阅相关知识点。就比如说想学习编程的整洁性,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可以看《设计模式》、《clean code》、《重构》等等,里面介绍了一些帮助我们提升代码可读性的原则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思维
其实我们在看一些小说类的书籍、看电影、看电视剧时都是这么干的,时间长了我们并不能记得里面的具体细节只记得这本小说、电影、电视剧主要讲的什么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样的感受
就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讲的是一个智力超群的数学家石神为了帮助暗恋的女邻居掩盖杀害前夫而制造一系列高智商犯罪。
提取书籍大纲,绘制行动地图我们都应该在抖音看过这样的视频。
一部一两个小时的电影,通过剪辑将电影中的精彩片段压缩成一段3~5分钟的视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剧情,能够帮我们泛泛的过了一遍这部电影,四舍五入我们把看过这部电影了。
书籍也是一样,这就是上面提及的二八法则,书中很多内容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点而写案例、比喻。
所以我们开始认真阅读一本书时的第一步就是先提取书中的大纲,用大纲来串联核心知识点,什么是大纲?目录就是大纲,这是作者给我们列的大纲,我们最好有自己的阅读目的,带着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列个大纲,就像我们要在深圳游玩,我们并不一定要到深圳的每个标志性建筑都打一遍卡,如果我的游玩目的是想要看一下在深圳的异地文化可以去荷兰花卉小镇、深圳文和友、甘坑客家小镇等等(我也没怎么在深圳玩过)。
在阅读完序言和目录之后我们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些疑问和想法,带着自己的问题构建一张一步步的前进的行动地图,这样我们能得到一张最初步的地图
下一步是进行扫读,一页大概两三秒钟,这样一本200页的书籍看完也就不到10分钟。
扫读的目的嘛,是为了明确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浏览书本的框架,扫读并不需要太在意里面的细节,重点看小标题、开头和一些黑体加粗的句子,摘取关键词,遇到几个不懂的知识点,没关系,继续往下扫读。
“我们在40层楼上看到的是楼下的美好风光,而在2楼看到的是遍地垃圾。”
如果刚接触一本书、一个领域就过分纠结某个知识点,就像在2楼,看到的是自己什么都不会。
但是如果到处自己不懂的单词,那说明这本书对你来说超纲了,应该果断地放弃这本书选择一本更加符合自己知识点更容易理解的书籍,一般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如果一本书新知识的达到了15%以上,那么阅读起来难度将会很大。
我们扫读是为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因此可以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里降低一下速度,而在一些次要内容上稍微快一点。
扫读完我们对这本书在讲什么有一个更加深入一点的理解,浅浅的了解到了哪些知识点,扫读这一步非常重要,他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书本整体框架的把握,扫读到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添加到我们的行动地图中,为接下来的精读做准备
好书需要有好的阅读方法,就像好的酒需要有好的器皿
什么是好书?就是像弗兰西斯说的适合生吞活剥,咀嚼消化的书籍,在我这里我觉得《思考,快与慢》算是一本好书,好书就是那种每次看都能产生不一样想法的书籍,因为这样的书籍作者往往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全面理解之后输出的精华,就像从经济学的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都能有巨大的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好书呢?以《思考快与慢》为例,我们需要深入学习这本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比如“锚定效应”,该怎么论证这个概念呢?作者在给举了很多个经典案例帮助我们从0开始思考,这个概念是怎么验证出来的,书详细描述了一个概念如何论证证明出来的。这里面看到了什么,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在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展示他是如何思考证明这个问题的,我们在阅读丹尼尔.卡尼曼思考的过程,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