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教资科目二材料分析题的最后一题,科目二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教资科目二材料分析题的最后一题,科目二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题型介绍觉得好用的话,记得收藏中学每道题为18分,总分为36分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 历年试题按照套路来,40/36分稳稳的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材料分析题答题套路

终于来了!

材料分析题一共考2道

小学每道题为20分,总分为40分

中学每道题为18分,总分为36分

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 历年试题

按照套路来,40/36分稳稳的

觉得好用的话,记得收藏

题型介绍

材料分析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很多小伙伴表示很头疼,“看到题目不知从何下手”,“貌似写了很多但又全都没在得分点上”,“谁来救救我?”图图已经听到小伙伴们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接下来为大家整理出案例分析答案思路与模板,助力小伙伴们成功拿下教师资格证。

答题思路

建议考生拿到题目时至少将案例读两遍,抓住案例的几个基本要素理解文意。给出观点、看法,然后根据头脑风暴思考可能会涉及到的相关的知识点,逐条进行分析解剖。具体来说解题中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答题:

第一步,看问题。

1.这个案例分析题有几个问题(中小学科二案例分析题一般是一个案例紧跟两个问题)

2.这些问题怎么设问,一般会从“认识”、“理解”、“怎么做”……来问你,也就是说让你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即对策)”。

3.该问题要从什么范围来筛选理论,即考查知识点的角度可分为三种:

(1)单知识点类。题干明确指明了要考查的知识点。例如:“试分析在本案例中,该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

(2)单模块类。题干中会指明某一模块知识点。例如:“试从教学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其中“教学”这一模块就包括了教学任务、规律、原则、方法等多个具体知识点,需要考生准确定位。

(3)综合类。题干中只给出宏观的角度或没有给出答题角度。根据题干具体内容,综合类常见的考查形式有三种:评析(一般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对策和启示。例如:“请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并提出改进建议。”很多同学看到这类题,就开始摸不着北了,整个科目二的教材几百页,从何入手。所以综合类难度最大,但不管设问角度如何变化,案例分析的答题主要还是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德育、课程与素质教育、课程与班级管理”等理论来找答案。

图图已为大家整理好了案例分析常考的教育理论(如下图),还不赶快拿小本本记起来!

教资科目二材料分析题的最后一题,科目二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1)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第二步,看材料。

看材料的方法可归纳为:“一画,二归纳,三联想”

“一画”,也就是画主体,即材料中出现了哪几个主体(一般是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校长),把他们一一圈出来。

“二归纳”,即归纳材料中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理解材料中讲了什么内容。

“三联想”,就是通过材料反应的内容,联想到体现了教育理论里哪个范围里的理论知识点

第三步,整理答案。

在整理答案时很多小伙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1.只有理论没有结合材料分析

2.理论知识没有分条作答,杂糅在一起,而且口语化严重。

3.书写不工整。

因此,小可爱们要想拿高分须做到:

1.答案构成“理论 材料分析/归纳”。分条作答,序号列明;每条都是理论点在前,材料分析在后。

2.把材料中最能看出的观点放在前面作答。

3.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言之有理。

答题模板

答题可用总分总的结构来进行。

第一步:表明观点(总)。根据我们考生的教育经验或者新的教育理论的理解,不难知道给定材料中教师的行为得当与否。但须注意,判断不要过于极端,尽量委婉阐述,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比如,案例中老师的行为错误时,我们可以表述为“该老师的行为欠妥”或者“该老师在此事的处理上不甚恰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等。

第二步:结合材料分析理论点(分)。即给出理由。这需要你有相应的论点,且每个论点后都要简单阐述下论据,不可以像简答题一样只给出论点。这是整道题的核心要点。需要做到充实、有理有据。具体写法如下:

1.理论观点1,对理论观点进行简单解释(可根据考试时间灵活处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2.理论观点2,对理论观点进行简单解释(可根据考试时间灵活处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3.理论观点3,对理论观点进行简单解释(可根据考试时间灵活处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这里列点5个左右,对重复的理论点进行整合,切忌太多太杂。

第三步:给出结论(总)。案例分析完做个简单的小结,或者从一个新教师的角度简单谈一下你从此案例中得到的相应启示。例如:“因此,教师应……”

历年试题示例

例:【2019年上小学·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分析题】王老师出示问题:每棵树苗16元,张叔叔要买十棵,经过协商,买三送一,每棵便宜多少元?

学生很快有了两种解法:

16×3=48,48÷2=12,16-12=4

16×3=48,16×4=64,64-48=16,16÷4=4

王老师习惯性问了一句,还有不同解法吗?

小杰迟疑的举手“王老师,我还有方法,方法是16÷4=4,但说不出为什么”。这种解法王老师也没想到,是否可行呢?是巧合吗?

面对这种情况,王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组织同学探讨。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

小杰困惑的表情舒展了,王老师也露出笑容。

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王老师解决小杰困惑的教学行为。(10分)

(2)简述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基本要求。(10分)

【图图说】案例分析中有两问的情况下,第一问一般是需要结合材料进行作答的,可以直接套用案例分析答题模板;第二问一般类似于一道简答题或论述题,可以直接回答理论要点(有几点写几点),并对要点做简要解释,无需再结合案例分析,当然,题目如果像第一问一样,已经提出明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那么依然直接套用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本题第一问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可直接套用本答题模板;第二问类似于简答题,可直接套用简答题模板(在公众号里回复【预测】,领取简答题模板)。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正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王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王老师在小杰突然提出一个自己没预料到的解法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既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解决了小杰的困惑,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实践中的“教育机智”。

②新课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杰的困惑,积极应对,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尊重并聆听学生的意见,营造了和谐、民主、互动、教学相长的氛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和关心。

③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材料中王老师在面对与课堂预设不一致时,并没有机械地、被动地按照原定的教学设计进行,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展现了课程开发这和与研究者的观念转变。

④新课改的教师观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材料中王老师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组织学生大胆探讨,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学生一起探寻真理,体现了教育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因此,材料中王老师身体力行新课改理念,其教学行为是得当的,而且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新时期的老师借鉴和学习的。

(2)在教学中,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①合理选择。学生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都能为教学所用,教师要认真地加以选择。一是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问题为中心。二是学生资源利用在时间上的选择。

②学生自愿。教师在利用学生个体资源时一定要征得学生的同意,因为有的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此外,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进来。

③利用适度。在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教师不可以没有限度地拿到课堂上来。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在利用学生资源的时候,应当适度,不能造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

④创设机会。教师应创设一切有利的机会,为我们的教学所用,使教学生动、有效地展开。

⑤因地制宜。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⑥导有目的。利用好学生资源,必须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的目的、需要哪些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任务中,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⑦及时调控。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获得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进行相互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推广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⑧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充分地挖掘学生资源,将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生的生活过程、发展过程,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也才能实现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⑨尊重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需要,引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安全和愉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⑩社区参与。因学科教学需要,有时利用学生资源少不了要家长和社区的密切配合,然而,学生在进行一些调查、采访时还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有些家长因家庭条件、观念问题等影响,不能为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条件,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全社会都能达成共识,那么就能真正实现学习社会化的教育目标。

例:【2019年上中学·材料分析题·18分】

【材料分析题】初三学生晓辉近期很苦恼,感觉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回到家里,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我都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也不融洽,他想改变这一切,可是每次出现状况时,老毛病就再次发作,他非常恨自己,每次发了脾气都后悔莫及,他不知该怎么办。

问题:

(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哪些特点?

(2)作为教师,请你针对晓辉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

【图图说】案例分析中有两问的情况下,第一问一般是需要结合材料进行作答的,可以直接套用案例分析答题模板;第二问一般类似于一道简答题或论述题,可以直接回答理论要点(有几点写几点),并对要点做简要解释,无需再结合案例分析,当然,题目如果像第一问一样,已经提出明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那么依然直接套用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本题第一问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可直接套用本答题模板;第二问类似于简答题,可直接套用简答题模板(在公众号里回复【预测】,领取简答题模板)。

参考答案:

(1)小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丰富性、强烈性、不稳定性、易激动性、逆反性等。具体表现如下:

①情绪的两极性明显。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材料中晓辉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即体现了这一点。

②情绪具有易激动性、不够稳定。材料中晓辉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发生矛盾、发脾气,说明其容易激动。

③情绪具有逆反性。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材料中晓辉和父母顶嘴体现了其逆反性。

(2)针对晓辉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采取方法培养其良好情绪,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就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不适宜情绪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情绪经验引起的。学生考试、公开发言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这是临场经验不足造成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性情景,即从不紧张到较为紧张,最后再到更高一级的紧张环境,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

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多角度、多侧面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助于学生的情绪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传授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当学生被不良情绪困扰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暂时离开引起不良情绪的情境;如果学生的情绪反应超过了适度的量,这时与其“堵”,还不如“疏”,即合理宣泄法;还可以采取自我暗示法等等。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同时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不良情绪的困扰,从而找到合理宣泄的渠道,这也有助于增强其心理抗压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