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伴我成长活动简报:好书伴读蓝天白云
好书伴我成长活动简报:好书伴读蓝天白云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欢迎宴会上,指出:“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保卫蓝天持续发力河北石家庄退休老人王汝春对当年的重污染记忆深刻。2013年,当地重度污染以上天数高达151天。“那年10月份吧,天天重污染,一个月就只有一个好天儿,口罩戴一天表面都是灰黑色的,谁还愿意出门!”“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就是在2013年,为了百姓健康、人民福祉,党中央果断决策,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由国务院发布并全面实施。一时间,调整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量、优化交通结构、工业排放提标改造、移动源排放管控、燃煤锅炉整治、提升机动车排放水平、治理无序排放的散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拥有清洁的空气,才能享有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
十几年前,PM2.5逐渐进入公众视线,雾霾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河北石家庄退休老人王汝春对当年的重污染记忆深刻。2013年,当地重度污染以上天数高达151天。“那年10月份吧,天天重污染,一个月就只有一个好天儿,口罩戴一天表面都是灰黑色的,谁还愿意出门!”
“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就是在2013年,为了百姓健康、人民福祉,党中央果断决策,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由国务院发布并全面实施。
一时间,调整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量、优化交通结构、工业排放提标改造、移动源排放管控、燃煤锅炉整治、提升机动车排放水平、治理无序排放的散乱污企业……在重点污染防治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地,大气污染治理如火如荼。
保卫蓝天持续发力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欢迎宴会上,指出:“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北京冬奥申办成功。当时的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30%,重污染46天,几乎平均每周有一天重污染!
“抱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这是申办冬奥会时的承诺,也是中国的决心。
超常规举措,带来超常规实效。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2022年2月4日至17日,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上;特别是2月4日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更是低至5微克/立方米。“北京蓝”成为冬奥会亮丽底色,得到国际国内一致好评。
岂止北京,放眼全国,好“气质”已不是稀有品,公众的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千古名句现实再现!
碧空如洗,雪山绵延!2020年7月3日一早,一位四川网友在新浪微博晒出在自家阳台拍摄的雪山实景,引来一片点赞与艳羡。
人民在空气质量改善中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
这种变化得益于我国开启了一列保卫蓝天、治理大气污染的“高速列车”。“列车”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不仅从未减速,还不断创造出新速度、新成绩。
从2017年下半年起,蓝天保卫战加速推进: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成立,中心的科研人员分别入驻京津冀及周边的28个城市,为每个城市推出一套定制化治霾方案;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同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进入攻坚阶段。
攻坚克难,笃行不怠!
在关键时刻指明了方向,“要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为主战场,以北京为重点,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2018年7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同时,长三角区域、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高效运作,协同治理有效促进了减排效益提升。
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 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7.2%,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9%。
攻坚需要督战,更需要帮扶。
2021年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空气重污染。为全力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生态环境部派出100个监督帮扶工作组进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现场检查企业4030家,发现存在问题企业770家,各类大气环境问题1055个。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20年一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监督帮扶就帮助地方发现和解决问题27.2万个。
攻坚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臭氧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2021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新的命题要求新的探索。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2021年臭氧浓度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连续两年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下降。
时间再次拉回2014年,还是在APEC欢迎宴会上,动情地说:“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这梦想终将实现,也必将实现!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美丽中国》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