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有友问:好端端的和平鸽,干嘛不继续喂养下去?因为,监狱工作一直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我想,当年,是为了营造温馨、有活力的氛围,设想象征和平的鸽子能在高墙内自由飞翔,提振服刑人员悔过自新、争取早日获得自由的勇气和信心的一大创举。可惜,此举刚起,“非典”即来,为保障监管安全,官方必须消除隐患。又问:那半夜里的鹅叫声,从哪儿发来的?是单位自己养的鹅吗?单位允许养鹅、猫吗?我想,在不影响监管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又没有明文规定“禁止饲养禽兽”。那么,养与不养,各随所好,亦无不可。倒是猫和鸽子,如今是“野”养而非“家”养了。有好友在点赞之余,提醒我注意保密事项,我真诚接受。不过,从事多年的办公室、人事部门工作,对哪些话能说不能做、哪些事可做不可说,哪些不该说、不该听、不该传的,我还是能拿捏的,因为接受过基本保密意识教育。况且,文章大体是由《高墙内喂和平鸽的老汉》演绎开来的。当年给《南方日报》投稿时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1)

作者:钟思伟

感谢亲友们点读、点赞、点评,《良知有爱:冬至夜,值班去!》给这篇随笔广而播之、风而传之,让我感动。

适逢辞旧迎新、举国欢庆新年到来之际,庆幸自己又有机会在2019年新年的第一天能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司法行政事业的改革发展加班值勤、坚守岗位,贡献力量,感到自豪和骄傲。

尽管,来不及给亲友们发送新年祝福,但是,看到了亲友们对文章的点赞、点评和新年祝福的众多信息,内心很是感激。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2)

记得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开篇即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本无声,风扰动它就发声;水本无声,风激荡它就发出响声。波浪腾跃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堵拦水势。水流湍急是因为有什么东西阻梗水道。而水的沸腾时因为有什么东西在烧煮它。金属和石头制作的乐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声音。“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最后说,凡是从口里发出来而形成声音的,大概都是存在不平的因素吧!

遵循这样的逻辑通道,我想,我写文字和亲友们点赞、点评文字,心中皆有欲说之言、欲诉之情、欲呼之气。古人言而成文,文以载道,则可立言不朽于世。所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语)“称焉”者即是圣贤,他们能名扬于世,用老子的话说是“死而不亡者寿”。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3)

自古以来,有个不成文规矩,曰:文责自负。在这里,我同样也要对自己所写文字负责,对亲友们、对社会要负责任。

有好友在点赞之余,提醒我注意保密事项,我真诚接受。不过,从事多年的办公室、人事部门工作,对哪些话能说不能做、哪些事可做不可说,哪些不该说、不该听、不该传的,我还是能拿捏的,因为接受过基本保密意识教育。况且,文章大体是由《高墙内喂和平鸽的老汉》演绎开来的。当年给《南方日报》投稿时,原稿文字还要长一些,经责任编辑把过关,删削增益过。省级党报能刊发,说明文章立场、观点没什么问题,富有正能量的。至于涉密内容,均未提及,甚至原该细致一些描写、表述的地方,我都用“马赛克”式或“蒙太奇”式过滤了。

有友问:好端端的和平鸽,干嘛不继续喂养下去?因为,监狱工作一直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我想,当年,是为了营造温馨、有活力的氛围,设想象征和平的鸽子能在高墙内自由飞翔,提振服刑人员悔过自新、争取早日获得自由的勇气和信心的一大创举。可惜,此举刚起,“非典”即来,为保障监管安全,官方必须消除隐患。又问:那半夜里的鹅叫声,从哪儿发来的?是单位自己养的鹅吗?单位允许养鹅、猫吗?我想,在不影响监管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又没有明文规定“禁止饲养禽兽”。那么,养与不养,各随所好,亦无不可。倒是猫和鸽子,如今是“野”养而非“家”养了。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4)

有友读文章很细心,或许,也曾经参观(或探监)过我们单位,发觉我们服刑人员生活区广场两边原来茂密的芒果树,现在却都砍了大半部分,不解地问:为什么要砍?友还较劲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种树是积德、庇荫后人的。试看黄帝陵、孔林的参天大树,千百年来,谁去砍?……”真诚恳请友人,多下基层走走、多问基层疾苦,学学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至此,似乎言有未了。忽又想起,好友、同事们,时常和我交流儒、释、道主旨思想的事儿。虽然,我曾分散地、零碎地、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向大家汇报过我的学习、研究心得与体会,但一直被日常生活琐事所扰,没能写成系统文字。

现在,化繁为简,扼要其旨。儒倡“忠恕”、佛言“慈悲”、道扬“感應”。三家都在谈“心”,儒“忠”释“慈”道“感”所言“我”之心,儒“恕”释“悲”道“應”所言非“我”之心,乃他人之心,自然之心、宇宙之心。三家“心”法各有侧重。佛家认为世人“心”燥(动),宜“降(服)心”(《金刚经》),儒家认为世人“心”染(偏),宜“正心”(《大学》),道家认为世人“心”塞(满),宜“虚(空)心”(《老子》)。

儒家作为传统文化主流之一,倡导: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正心”即是人生修炼的核心。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则达人”就是“正心”的两大纲目,或者说两大法则。佛家“降心”,要内观自己,除却世尘,如镜照射,认得“我”之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家“虚心”,扫除尘世垃圾观念,空出心腔,虚室生白,体悟道法自然。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5)

三家谈“心”,途虽殊,归则同。都指向符合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的天人之道:“善”。

明代集大成之大家王守仁(号阳明)融汇儒、释、道三家学说,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四句教"。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贯通儒、释、道学说提供一把金钥匙。亲友们有志于研学三家学说的,不妨借鉴之。

史载,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击溃广西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两广役后,王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的船上,享年58虚岁(1472年—1529年)。临终之时,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为光大阳明心学,以圣哲为楷模,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略答亲友前文所疑时,顺便梳理三家思想,以供参考。

题作:《心的呼唤:儒释道主旨扼要》

2019年1月2日晚草于述思堂

儒释道中关于人生的意义:儒释道主旨扼要(6)

【版权声明】本文由述思堂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