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二十八画生子任,二十八画生的由来

二十八画生子任,二十八画生的由来在这里,毛泽东不仅研读古代典籍,还对西方的哲学、伦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他难得留下的《讲堂录》笔记中,你可以发现他用柳体抄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如今刻于武汉东湖的摩崖上的《离骚》,是他当师范生时留下的唯一书法精品。他对着力重刻《船山遗书》的曾国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讲堂录》中摘抄了不少《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上的话,并写下“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样的评语。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经两年,长沙又成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交会之地。署名为“二十八画生”。▲工人夜学外景。明清之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的王夫之是这里的学生。近代,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将相集团”的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鸦片战争前后的贺长龄、陶澍、魏源,维新运动中的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辛亥革命中的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等,大多在这里就读过。

1915年秋,正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苦闷。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难解难分,因“明治维新”国力迅速膨胀的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时,出兵轻而易举地攻占了青岛,控制了胶济铁路,取代了德国的殖民统治。而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的袁世凯,正紧锣密鼓准备恢复帝制,为取得日本的支持,与日本政府秘密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面对如此乱纷纷的国势,这位深受新文化影响的青年学子,心里涌动的是为国图强的强烈的使命意识。

(一)特立独行的征友

秋季开学之后,毛泽东采取了一个令许多人感到新鲜的行动,他向各校园张贴了一张启事——征友。

启事用兰亭帖体书写,大意为:今日我国正处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可以信赖,拟寻求志同道合者共同组织团体,以其自策自励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的同学,皆请惠赐大函,约期当面聚谈,以做进一步计划。并标明:“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署名为“二十八画生”。

▲工人夜学外景。

明清之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的王夫之是这里的学生。近代,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将相集团”的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鸦片战争前后的贺长龄、陶澍、魏源,维新运动中的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辛亥革命中的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等,大多在这里就读过。

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经两年,长沙又成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交会之地。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研读古代典籍,还对西方的哲学、伦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他难得留下的《讲堂录》笔记中,你可以发现他用柳体抄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如今刻于武汉东湖的摩崖上的《离骚》,是他当师范生时留下的唯一书法精品。他对着力重刻《船山遗书》的曾国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讲堂录》中摘抄了不少《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上的话,并写下“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样的评语。

毛泽东把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整整抄了7册。他研读德国康德派哲学家包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写了《心之力》的论文,备受杨昌济的赞赏,给他打了100分。

毛泽东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就在1917年的暑期,他邀了同学萧子升,两人草鞋、短褂,一把雨伞、一个挎包,带着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一路上以作诗、写字换钱吃饭,历时1个月,行程几百里,走了5个县,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方丈各色人等,写下了许多笔记。一些同学读了他的游学笔记,都有自愧不如之感,称他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者。

总之,毛泽东风华正茂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时难以记述。但我们从记述他的诸多文字中知道,他在这里已立志为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寻找救治的良方。

所以到1917年6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展人物评选活动,内容包括德、智、体3个方面,近20个项目。全校400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34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3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1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独有。

二十八画生子任,二十八画生的由来(1)

一师八班学生毕业照(四排右二为毛泽东)。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三)令人叹服的预言

如果我们对“二十八画生”的书生意气还不能很好理解的话,我们先把时间稍稍往前推移一下,就可追溯到他的“动机”或“动力”究竟是什么了。

1915年5月7日,那个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大头(袁世凯),当总统不过瘾又想当皇帝,为了换取东洋强国日本的支持,竟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把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在封面上用毛笔写下4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二十八画生子任,二十八画生的由来(2)

这16个字刚劲有力,他的书法功底在此也可见一斑。

毛泽东由此更加关心时事,并往往见解独到。到了1916年的7月,有消息传出日本大隈内阁将改组。大隈内阁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对华政策有所改善。毛泽东则于7月25日给萧子升写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国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劲敌!”并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1937年,抗日战争果然爆发!这也是“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令人惊叹的地方。

但这位师范生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道路,此后将与诸多的“二十八”联系在一起。

摘选自人民出版社新书《醒狮风云录》冯寿淼 编著。

二十八画生子任,二十八画生的由来(3)

这里记述了20世纪上半叶那段浴火重生的历史,展现了一个个为民族图强而不惜牺牲、上下求索的风云人物。

内容简介:

该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救亡图强所进行的不懈探索和浴血奋斗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当年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共赴国难的感天动地情景,揭示了两党的先锋人物不同的政治信仰、理论基础、方针路线、军事谋略、依靠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力量消长和不同结果。全书人物众多、矛盾冲突激烈、战争场面恢弘,文字生动、扣人心弦。阅读此书,我们将随着作者散文诗般的描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中的各个风云人物,窥见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走向强盛的历史转折。此书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成败的启迪。

作者简介:

冯寿淼,1949年12月生,浙江黄岩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团新闻干事,武汉军区《战斗报》社编辑,20军宣传科、处长,师政治部主任;连、营、团、师各级政治主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理工大学政治委员,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陆航部政治委员,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少将军衔。曾发表军事政治论文百余篇,通讯、散文、诗歌50余篇(首),与人合作出版研究孙子兵法专著《战略制胜》《战略优势》《战略艺术》三部,并主编现代军校创新办学研究论文集《实践、探索、结晶》等多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