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起立!”在学生们全部坐进教室之后,李振华也缓缓走进教室、走上讲台。李振华(前排中)和学生们在一起。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处暑那天,头顶的太阳尤其热烈,枝头蝉儿的鸣叫似乎也比往常更卖力。早早等候在教室外的李振华正注视着学生们来的路,就像过去每次都最早等候在校园里一样。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见面更添了些岁月的痕迹。和他一样,不少学生也从热血青年变成了沧桑老人,头发花白的他们见到恩师主动求拥抱。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策划 周国芳 首席记者 巩悦悦 记者 高广超 王凯

“我不断把李老师的故事讲给两个女儿听,她们很受感动,长大后也成了人民教师……”当67岁退休教师赵平忠一字一句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眼睛里分明闪烁着光亮,但他忍住了没让泪水掉下来。

这是发生在山东沂源县悦庄镇一间废弃山村教室里的一幕。坐在课桌前的十位学生,年龄从12岁到80岁不等,有的还是稚嫩孩童,有的头发都已花白。讲台上是慈祥微笑着的李振华,是他们的老师。

1953年支教至今,“大山里布鞋校长”李振华在沂源生活了69个年头。在第38个教师节前夕,李振华的学生们想和老师聊一聊。于是,便有了这次跨越69年的相聚。一直关注李振华老师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幕。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1)

李振华(前排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处暑那天,头顶的太阳尤其热烈,枝头蝉儿的鸣叫似乎也比往常更卖力。早早等候在教室外的李振华正注视着学生们来的路,就像过去每次都最早等候在校园里一样。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见面更添了些岁月的痕迹。和他一样,不少学生也从热血青年变成了沧桑老人,头发花白的他们见到恩师主动求拥抱。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在学生们全部坐进教室之后,李振华也缓缓走进教室、走上讲台。

“起立!”

随着原张家坡中学班长赵平忠的洪亮声起,齐刷刷喊出的一句“老师好”响彻教室内外。

在讲台下的学生们看来,17岁离开南京老家到沂蒙山支教的李振华,已经在这方英雄的热土上生活了69个春秋,沂源话早已成了他的乡音。当他操着一口浓重方言向学生们问好的时候,时空好似穿越回了从前。

从12岁到80岁,在座学生们的年龄相差68年。虽然所处年代不同、阅历不同,可即便如此,他们对李振华的感情还是一样厚重真挚,因为他们都在人生命运转折的最关键节点,受到过李振华的影响、帮助和鼓励。

“几十年过去了,有的同学头发已经白了,有的退休了,有的还正在工作,有的当了领导了。同学们,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很有意义,共同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年代的快乐幸福生活,好不好啊?”一如往常,李振华的课堂上从来都是和善商量的语气。

“好!”课桌前的学生们异口同地说。

简陋的窗玻璃外,斑驳树影直直地洒在灰白色水泥墙上,随着风的吹动时起时伏。被绿意萦绕的简陋教室,却成了此刻最温馨的存在。一只瘦长松鼠不小心撞见了教室里的相聚场面,停顿几秒后,它又敏捷转过身去,一个箭步跑开了。

一位教师和十个学生的故事序幕,从这里缓缓拉开。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2)

张文强在李振华面前深鞠一躬,哭着喊了声“父亲”。两人泣不成声,久久拥抱在一起。

一声“父亲”,让李振华泪流满面

“我叫张文强,是李老师的学生。我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一年由于贫苦,我辍学在家,跟着父亲干农活。也是在这个时候,天气特别热,我从山里回来第一次见到您。当时也不认识您,就感觉坐在门口的老人非常慈祥。”

张文强问:“大爷,您找谁啊?”

话音未落,父亲就从屋里走出来了:“你辍学在家,李老师来找你,想带你回学校上学。”

“那时我就想,家里已经供不起我上学了,李老师能带我回去,我感觉非常高兴,终于可以回到学校念书了。”张文强回忆,从那以后,李老师一直帮助他到中专毕业。中专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李老师就带他到退休后打工的地方学习,这才有了以后的成长。

“从小一直到我成家立业,都是在李老师的影响、帮助、鼓励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也是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才成了家,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孩子。没有李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说到这里,张文强有些哽咽,“在我心里,李老师一直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喊李老师一声父亲。可以吗李老师?”

说到这里,讲台上的李振华已经泣不成声。张文强快步走上前,站在老人面前深鞠一躬,哭着喊了声“父亲”。两人泣不成声,久久拥抱在一起。这一幕让所有人动容。

不熟悉他们的人,很难理解老人为什么会泪流满面。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的张文强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悉心照料着李振华的饮食起居。

“感谢文强,20多年来对我的照顾,一直到现在,我生活的一切方面,他都在照顾。我永远也忘不了他,我从内心里感谢他。”李振华强忍住哭声说道:“人是有感情的,情无价。他走路扶着我,恐怕我摔着。我想吃什么东西,他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我的生活过好一点。今天能活到86岁,也与他对我的照顾有关。”

李振华说:“我永远也忘不了他。”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3)

从上幼儿园开始,张恩铭就在李爷爷的带领下看望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爱在这个12岁少年的心底慢慢萌芽。

当天的课堂上,张文强的儿子张恩铭也来了。之所以取名“恩铭”,张文强是想让孩子永远铭记李振华的恩情。时间一晃而过,当年襁褓里那个可爱宝宝已经成长为自信阳光的12岁少年,他目前就读于沂源县实验中学,同时是李振华事迹展厅的义务讲解员。

“我叫张恩铭,我是我爸爸张文强的儿子。从我六岁那年起,李爷爷就带我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学生。李爷爷有空还带我和爸爸去烈士陵园悼念革命烈士,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张恩铭讲述,受李爷爷影响,他在疫情期间拿出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些消毒液和口罩给孤寡老人们送去,老人们都非常高兴。

自打张恩铭上幼儿园开始,李振华就带他看望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从刚开始帮着提东西,到主动省下零花钱帮助孤寡老人和特殊儿童,爱正在这个12岁少年的心底慢慢萌芽。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4)

1973年,在张家坡中学读高一的赵平忠因为家里困难、爸爸生病,不得已辍学挣工分。李振华知道后翻山越岭来家访,做他爸爸妈妈的工作。

一家两代人受他资助,先后成了老师

“我叫赵平忠,是在张家坡中学上的高中。在上高中的几年里,我不仅学到很多知识,更学会了做人。”赵平忠说,“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特别是对我。”

据赵平忠回忆,1973年,在张家坡中学读高一的他因为家里困难、爸爸生病,不得已辍学挣工分。李振华知道后翻山越岭来家访,做他爸爸妈妈的工作。

“李老师说,孩子上学是大事儿,你们不能误了他的前途。家庭困难我知道,今后孩子需要的学杂费和吃的用的,我都包下来。”赵平忠回忆,就这样,他因为李振华的关心重新回到学校,开始加倍学习。

高二那年春天,赵平忠感冒了,上课时头疼地趴在了桌子上。观察到他的异常,李振华把手搭在他头上一摸,“哎呀,怎么这么烫啊?下一节课你回宿舍休息吧。”等到了吃饭的点,李振华送来了菠菜、鸡蛋和馒头。吃了饭之后喝药发汗,赵平忠的感冒发烧很快就好了。

一年下雪天,赵平忠背着煎饼和咸菜罐子去上学。等从家到学校的十几公里山路走下来,他的鞋底磨透了,脚后跟都露了出来。“看到这个场景,李老师疼在心里,第二天就给我买了双球鞋。”赵平忠哽咽着说,“那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穿到新球鞋。”

受李振华影响,赵平忠毕业之后选择当老师。当了老师之后,家庭还是很困难,李老师就给我和老伴买衣服。“冬天的棉衣,夏天的单衣,哪一年的都给买,我终身难忘。”

等孩子们长大后,赵平忠不断把李老师的故事讲给两个女儿听,她们听后很受感动,长大后也成了人民教师。因为家庭贫困,在沂源县实验中学的大女儿赵金霞,也成了李振华资助的学生之一。

“16岁那年,李校长知道我家不宽裕,就送来了2000元钱交学费。他每年过年都给我买衣服,一直到我从淄博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赵金霞回忆,在沂源县实验中学读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李校长总是煮上鸡蛋分给住校学生吃。“当我们领上热呼呼鸡蛋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温暖。温暖了我,也温暖了我的同学们。”

正是这种温暖,带给赵金霞成长的动力。受李振华和父亲影响,她长大后成为了振兴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工作中,我也想把李校长的这种温暖传递给我的学生们,也让我的学生们感受到这种温暖的传递。”说到这里,赵金霞的眼角已经泛起泪花。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5)

李振华和学生们的故事序幕,从这间废弃教室里缓缓拉开。

“预祝同学们教师节快乐”

回忆仍在继续。这次举手发言的是75岁耿玉生,他也是李振华的学生。老人发已花白,脸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从教40年,于2008年退休。之所以当老师,主要是受李老师影响。”耿玉生回忆,1960-1962年,他在韩旺中心小学上学,李振华是他的老师。在他小学还没毕业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那时整个家庭的花费都用在给母亲治病上,直到十四岁才第一次尝到了面条是什么滋味,给他这一碗面条的人正是李振华。

“为什么下这碗面条呢?是李老师给我的奖励。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也促使我长大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耿玉生回忆,那时候学生背诵课文是个短板,李老师在发现他背诵快的闪光点之后,就让他做个榜样。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6)

耿玉生回忆,“李老师看我背诵得好,就在下课后亲自给我煮了碗面条。这是我长那么大吃的第一碗面条,也终于尝到了面条的滋味。”

耿玉生还记得,当时背诵的课文是《劳动的开端》,作者吴运铎。课文分上下两篇,加起来得有三千多字,给他的时间只有一天。这一天,他就按照李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背,等到第二天果然背过了这篇课文。

“当时因为我年龄最小,个子最小,胆子也最小,背诵课文的时候,我不敢面朝同学,只能背对同学、面朝黑板。”耿玉生回忆,“李老师看我背诵得好,就在下课后亲自给我煮了碗面条。这是我长那么大吃的第一碗面条,也终于尝到了面条的滋味。”

据耿玉生回忆,那个年代的生活非常困难,李老师吃的是地瓜秧子掺丁点儿玉米面做成的煎饼,嚼都嚼不细,何况他还是个南方人。但他宁愿自己啃煎饼,却把细粮留给了学生们。“1960-1962年,李老师资助了很多学生,他的大部分工资也用在了学生身上。”

受李振华影响,特别是这一碗面条的故事,促使耿玉生在1965年以后考上沂水师范,决心做一位人民教师,一直到他从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7)

温暖在这间小屋里蔓延,感动了在座学生。

对于过去幸福回忆带来的温暖感动,仍在这间不足50平米的小屋里蔓延着。记者了解到,李振华教过的上万名学生,有六成以上成了人民教师,而他资助过的2400多名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走上了教师岗位。成百上千像“大山里的布鞋校长”一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源源不断充实到了沂源教育的队伍当中,完成了一代代传承接力。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转眼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听完学生们的讲述,讲台上的李振华很受感动:“同学们,过去我做的很多事都忘记了,但你们还记在心里头,我很感谢你们。上学时你们就立志当一名老师,而且提出口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在你们不光成为了我,也都超过了我。”

李振华说,在座的宏德、玉生、平忠三位学生头发都白了,其中宏德已经80岁了。你们当中,很多都去关爱留守儿童,刻苦努力地教好学生,有的甚至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很有成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现在我很高兴,你们都有成就,也就代表我有成就。我年纪大了,你们很关心我尊重我,我很感谢你们。”

一路走来,李振华放弃过省市教育部门抛来的很多“橄榄枝”,但他选择坚守在教师岗位上。他认为,当老师很有意义,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家都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都在努力做好本分的工作。

临下课,李振华为在座学生们送上祝福:“在座的10位学生里,其中的8位都是老师。教师节快来了,预祝同学们教师节快乐!”

各校以不同形式庆祝教师节,教师节特稿跨越69年的特殊一课(8)

李振华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因此当老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