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当年那些家庭剧有多火(戴着现实题材剧的高帽子)

当年那些家庭剧有多火(戴着现实题材剧的高帽子)虽然稍感缺憾,但其实也不难理解《中国式关系》在现实批判创作内容上的不足。毕竟相较于《中国式离婚》仅仅是对于婚姻关系的聚焦,《中国式关系》所牵涉到的范畴更为广阔,也更容易触碰到例如体制改革、社会发展等敏感区域问题,因而在实际操作上会存在较大难度。或许也正是出于过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导演和编剧不得不做出牺牲与让步,却也制约了它成为真正现象级大作的可能性。(nljmshow)

当年那些家庭剧有多火(戴着现实题材剧的高帽子)(1)

纳兰惊梦/文

但凡名词前加上个“中国式”的修饰定语,总会让人产生某种心照不宣的联想。这个因曾经火热一时的《中国式离婚》而为人所熟知的词汇,经过网络和媒体的大肆发酵,衍生出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句式,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思维”等。这些调侃与反省既有于戏谑中表达自嘲的意味,也不乏谋新求变的“文化自觉”精神。因而当由《中国式离婚》的沈严与青年导演刘海波共执导筒,陈建斌、赵立新、胡可、马伊琍等戏骨名角主演的《中国式关系》开播之时,无论是业界还是观众,对这部有着一副品质剧卖相的电视剧都可谓抱着很高的期待。

应该说打着“现实题材剧”的《中国式关系》切中的“人情社会”这个概念,确实是以往影视剧甚少触及却又极具国情特色的社会特点。既有与时下中国发展紧密挂钩的故事,又有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脸谱与各自身份带来的戏剧冲突:陈建斌饰演的马国梁是个深谙“中国式关系”的体制内官员,精于人情世故,却遭遇了夺妻霸位之恨。在被迫弃官从商的过程中,他又体会到了种种因身份变化而带来的功利和现实的“中国式关系”;马伊琍饰演的江一楠则是个无法理解 也丝毫不愿曲意迎合“中国式关系”的海归设计师,回国创业的她经历了各种无所适从的世俗人情和官场商场潜规则。风马牛不相及的二人因一个老年公寓的项目而交织在一起,但天差地别的价值观念和迥然相反的行为方式使得他们初次见面就势同水火,并由此引发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当年那些家庭剧有多火(戴着现实题材剧的高帽子)(2)

应该说在《中国式关系》这样的宏观大命题下,男一号从体制内到商界这样的身份转换和生活经历,相当具有普遍性与话题性。但略显遗憾的是,剧集并没有过多地对现实社会议题进行犀利解剖,也缺乏对现实话题的反讽与调侃,而更倾向于讨好眼下的主流电视观众,习惯性地呈现与普通家庭生活有关的婚姻关系、男女关系和亲缘关系,甚至在各种婆婆妈妈家长里短上都耗费了较多的笔墨,生生将剧集演变成一出中国好前夫和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大戏。编剧似乎把所有的力度都用在刻画生活的龌龊和拜金的苟且上,使得《中国式关系》更像是一幅中产阶级的浮世绘,而并非一部有力度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品。虽然自开播以来《中国式关系》的收视表现强劲,一众主演配角的演技也足以给小鲜花小鲜肉们好好上堂表演课,但剧本对于根源问题的穿刺几乎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而言,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现实题材剧,对社会话题的贡献力度可能还没有《欢乐颂》来得更大。

当年那些家庭剧有多火(戴着现实题材剧的高帽子)(3)

虽然稍感缺憾,但其实也不难理解《中国式关系》在现实批判创作内容上的不足。毕竟相较于《中国式离婚》仅仅是对于婚姻关系的聚焦,《中国式关系》所牵涉到的范畴更为广阔,也更容易触碰到例如体制改革、社会发展等敏感区域问题,因而在实际操作上会存在较大难度。或许也正是出于过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导演和编剧不得不做出牺牲与让步,却也制约了它成为真正现象级大作的可能性。(nljmshow)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