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大学渣和遍历精神(裤子大学渣和遍历精神)
裤子大学渣和遍历精神(裤子大学渣和遍历精神)我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是自律,娱乐活动我较少涉及,棋牌连摸都不敢摸,学校附近的南七电影院基本没有去过,只在六食堂看过学校放映的《青春万岁》和《人到中年》几部电影。非常搞笑的是,80年代初时髦的影片《英俊少年》,居然是这次疫情期间电视台播放怀旧老片,我才补看的。朱时茂的成名作《牧马人》到现在也没看过。作为裤子大的学渣,那几年学得真是苦逼,特别是前两年,因为没有找到投机取巧的捷径,只能埋头苦学。别人看上去像胜似闲庭信步地慢慢溜达,我必须一路小跑地跟着,着实非常吃力。为高等代数考个好成绩,我抱着那本厚厚的《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做到头晕眼花。物理实验课我除了学会了老师的浓重口音,偶尔用他的口头语搭个下茬儿外,其他基本没学会,老师实在没见过动手能力这么差的学生,密立根油滴实验索性手把手的帮我做了一遍。英语我绝对是噩梦般的存在,当校园里别人捧着收音机听美国之音的时候,我却连课文里的单词还没背不下
这两天在科大的校友群里读到两篇文章,觉得受到一些启发,分享给各位。文中观点不代表本人立场,但我觉得有些体会和思考可以供大家借鉴。
《裤子大的学渣》
我考大学的时候是1980年。多数人考大学的时候对学什么专业没啥概念,我有点儿不一样,听别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所以高考时我希望报考的是生物专业。另外,年轻时我相当自负,觉得应该到外面闯一闯,所以决定不报考北京的学校。
我最开始的首选是武汉大学的病毒学专业,那一年这个专业在北京招收2名考生,我自我感觉应该有一定把握。不过我老妈不是很赞成,她的理由是科普作家高士其就是研究病毒学的,因为做实验不小心被病毒感染落个终身残疾。像我这样大大咧咧,打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一定是常事儿,弄不好就是个高氏第二。
武汉大学不能选,便选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则它是中国科学院的嫡系,二则它的生物系比较前瞻。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是生物系,第二志愿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系。选择后者是因为它在北京有7个名额,作为备选入围可能性大。遗憾的是本人高考发挥欠佳,尽管数理化都得了90多分,但是文科结果不比较糟糕,语文只得了53分,政治只有60多分,总分413(满分530),所以第一志愿没得着机会,最后按第二志愿被收编了。
不知什么原因,合肥人喜欢用 “科技大”三个字称呼这所学校,公交车的站名用的也是这个,听起来不像“北大”、“清华”那样干脆。而且按合肥话的发音,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裤子大”。
我怀揣着美好的憧憬来到裤子大,但是不久梦想就被打击得荡然无存。那时同学初次见面习惯相互打听彼此分数,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的分数竟然比其他人低了一大截,我们那一年裤子大有十六位高考状元,450分以上的稀松平常,我413的分数在全校绝对是倒数第几。一位同学曾半开玩笑半讥讽地说,我这样的分数在他们那里上大学没问题,但是上全国重点大学根本没戏。这帮家伙智商真是一流,不少人平时也没见他们怎么用功,快考试了一铆劲儿,成绩却是杠杠的。迈入裤子大的门儿不久,我就知道改变世界已经和我没啥关系了,我的梦想从当一位科学家变成了千万不能挂科。
作为裤子大的学渣,那几年学得真是苦逼,特别是前两年,因为没有找到投机取巧的捷径,只能埋头苦学。别人看上去像胜似闲庭信步地慢慢溜达,我必须一路小跑地跟着,着实非常吃力。为高等代数考个好成绩,我抱着那本厚厚的《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做到头晕眼花。物理实验课我除了学会了老师的浓重口音,偶尔用他的口头语搭个下茬儿外,其他基本没学会,老师实在没见过动手能力这么差的学生,密立根油滴实验索性手把手的帮我做了一遍。英语我绝对是噩梦般的存在,当校园里别人捧着收音机听美国之音的时候,我却连课文里的单词还没背不下来。
我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是自律,娱乐活动我较少涉及,棋牌连摸都不敢摸,学校附近的南七电影院基本没有去过,只在六食堂看过学校放映的《青春万岁》和《人到中年》几部电影。非常搞笑的是,80年代初时髦的影片《英俊少年》,居然是这次疫情期间电视台播放怀旧老片,我才补看的。朱时茂的成名作《牧马人》到现在也没看过。
由于学习压力山大,在裤子大落下了病根儿,做噩梦往往是梦见考试。场景基本相似,老师通知第二天考试,我不是习题没有做,就是连书本都还没来得及看。直到毕业后20多年的一次校友聚会,我抱怨裤子大的悲催人生引起在场人士的共鸣,才知道裤子大像我这样梦见考试的不在少数,心理阴影才稍有缓解。
现在想想当时报考裤子大应该是个错误的选择,工作后我用得最多的一是语文,二是英语,数学也就是加减乘除,连解方程都少。可惜了的我做了那么多的吉米多维奇习题,根本没派上用场,前年偶然看到微积分的符号,是啥意思已经全然不知道了,只觉得像个小蝌蚪。年轻时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日后用不着的东西上,多少有些浪费生命。
如果能够让我再来一回,我觉得应该报考医学院,那里女同学多,年轻时可以混几个女朋友,年纪大了可以混成个知名专家,参加个健康类的电视节目整个网红什么的。或者报考武汉大学病毒学,如果那样武大P4实验室的头没准儿就是咱的了。
《中国科大的精神:遍历》
转自860少江勇师兄旧文
科大是有一种精神,我观察下来的结果是基本一直延续到科大91级,92级开始就比较丧失了。
这种精神,北大清华复旦的同学基本没有的。
原来的科大人人有的。
吃苦、用功的说法,那都是务虚,让别人无法读懂。
其实很简单的。就是专家精神。
专家是和权威完全不一样的。
什么是专家?知道所有的,就是专家。
所以所有的科大人,无论做什么,首先都会遍历,各态历经一下。
什么是遍历?
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过一遍。
比如学英语,那就背词典吧。而且要背新英汉词典,有牲口是背韦氏大词典的。
学高等数学,那当然要做《吉米多维奇》的。
这个精神不只是用来读书。是种渗透到骨髓里的习惯。
举些例子。
小时侯用四张扑克算24大家都会吧?
科大人怎么玩呢?
4张牌,从1、1、1、1到k、k、k、k不就1820种组合么,花2个小时都写一遍就是了。
有阵子我们班开始玩,于是人人都写。
我大概就写过5遍。
我们都很懒得认真去背住,不过自然会记住4、4、10、10/3、3、7、7/1、3、4、6所有这类比较难算的题目。
也记住了3、4、6、7这样看上去算得出来其实算不出来的组合。
等等。
在这种基础上,别人能玩过我们吗?
我们是背的。别人是算的。
再举个遍历的例子,打游戏时的遍历。
我一个朋友是CS上海冠军。
CS里子弹穿墙是拐弯的,遍历的意思就是找一帮朋友,站在每堵墙后面,从所有角度一次次打,记住各种枪不同角度穿过各种墙后怎么变化。
一枪暴头是这么遍历出来的。
还有朋友一周内就成为F1的专家。因为他背住了所有赛道的每个数据,哪个弯多少速度什么的。自然所有车队的所有车手的所有数据,他也背住了。
这些是不务正业的例子。其实务正业的例子就更多了。
科大出来转行是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能在一周内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怎么成为的?
遍历。
比如我一个朋友去光明乳业,第一天把所有网上的乳业文章下了下来,看了一遍,大约400多篇。第三天,看的就是乳牛的饲养技巧了。
一周后,任何乳业专家,无论是市场营销方面还是牧场管理方面,都不敢在他前面乱说话了,也都认可他是专家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的。我的每个同学都觉得如果不遍历,那就不是专家,如果不是专家,那怎么敢开口说话呢?
如果你接触过任何91级以前在科大读本科的学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你都可以验证我说的。无论书读得好不好,这种精神是扎根的。
我原来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上人人当然都应该是这样的。很后来我才发现,除了我的同学们外,这个世界基本都不这样的。其他人都太懒了。根本没有这个遍历的精神。
后来我发现科大后来的同学,大约从92级开始这个精神开始弱了,现在几乎都没有了。遍历太不容易了,用功、吃苦是基本的。
《裤子大学渣的遍历精神》
为什么转这两篇文章,自然是我觉得有共鸣之处,一是我本身也是裤子大的学渣,二是我觉得即便是我这样的学渣也有一星半点的遍历精神,想拿来说道说道。
学渣的黑历史就不遑细述了,唯一可以说的就是从入学到毕业成绩都非常稳定——一直在班级垫底。所以对于807爱民师兄文中的描述——“迈入裤子大的门儿不久,我就知道改变世界已经和我没啥关系了,我的梦想从当一位科学家变成了千万不能挂科。”我是非常感同身受的,甚至我的梦想要更加卑微一些,那就是尽量少挂科,不惜一切代价要拿到毕业证!
关于遍历精神我的体会是,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专业精神,只是之前我也没找到一个特别准确的解释,直到偶然看到86少江勇师兄的这篇文章,用遍历精神对专业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只是我不太同意除了科大或者92级以后就没了这种精神,至少从我一个00后(00后入学)学渣的视角来看,我们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大传统的探索和遍历精神的。
虽然我在各种学霸们的挤压下不敢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后来误打误撞进入了谈判领域。曾有多家出版社找到我让我写点东西,但只有在经历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实际项目交付之后,我才敢硬着头皮答应出版社的邀约;而我自知没有什么写作经验,因此在真正开始动笔之前,我只好把市面上有关谈判的书籍又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通读了一遍,不管是在经验上还是在知识体系上,都算尽了一些遍历的尝试。
读过的一些谈判书
遍历精神带给我的另一个“毛病”是,很少下结论或者不太敢用绝对性的论述。比如我给人讲东西喜欢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书里也很谨慎使用“必须、只有、肯定”这样的词语,我甚至最后抽时间专门检查了一遍,把一些写的时候太兴奋有绝对性倾向的表达都改成了“也许、有可能、很大几率”这样猥琐的表述。
也许有人说这样有些小心谨慎和畏手畏脚了,也有网络平台跟我反馈说这样的方式不适合网络传播,受众需要的是直接灌输和无脑获取,但我咬了咬后槽牙感觉还是说不出来过于绝对的论述。这可能要“归罪”于在科大学习时养成的习惯,对未知和变化要时刻保持敬畏。
相比短视频,我还是更喜欢写书读书这样的形式,可以更系统地思考和交流,加上公众号作为一些零碎的感悟和牢骚的补充,挺好。本来担心书出来之后大家读起来觉得枯燥甚至啰嗦,还好在各大平台上的反馈都还不错,不管评分还是销量在出版近两年内一直稳定在商务沟通类书籍的前几位。
作者所著《逆势谈判》在某读书平台的评分
这虽然算不得什么成绩,但我还是真心感谢科大赋予我的“遍历精神”。有这样的精神,是基本可以胜任任何专业的工作的,再进一步,基于这种精神,也是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的。这句话反着说可能也成立,如果没有遍历精神,就很难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看到两条新闻,Nature Index公布了2021 年8月1日 - 2022 年7 月31日大学/机构排名,中国大学在最新的排名中全面领先。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是衡量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数主要以科研论文数量(Count)和贡献份额(Share)作为排序基准。这从侧面反映出近些年来中国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自然指数 | 物理学术排名:中科大全球第一,清华国科大南大北大上交进前十
自然指数 | 化学学术排名:中科大全球第一,前十全部来自中国高校
我想,只有当我们在自己的细分领域保持专注和“压强”,在做任何事时都发挥“遍历精神”,在各个领域我们都有机会磨出世界上最好豆腐,这也就是我们的专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