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成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深圳描绘)
深圳建成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深圳描绘)● “一脊”为塑造以山脉为主体、横贯330公里的生态游憩绿脊;其中,“山海连城”计划致力于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的公园城市格局,让市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公园深圳”三年行动计划首亮相面向未来,深圳将营造安全韧性、自然野趣的山海生境,建设公平共享、便捷可达的全域公园,打造缤纷多彩、立体多维的全景城区,趣享健康友好、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活。为此,《规划》提出,实施山海连城、生态筑城、公园融城和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重点建设提升12个自然郊野公园,打造12个公园群和1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游憩步道,全面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近日,《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首次全面披露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目标愿景,邀请广大市民公众共同谋划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公园深圳”精彩方案。
此版《规划》有何亮点?深圳公园城市建设怎样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规划》实施后将如何描绘深圳“山海连城”美丽画卷?《晚间报道》特邀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点击观看完整版视频)
“公园深圳”三年行动计划首亮相
面向未来,深圳将营造安全韧性、自然野趣的山海生境,建设公平共享、便捷可达的全域公园,打造缤纷多彩、立体多维的全景城区,趣享健康友好、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活。
为此,《规划》提出,实施山海连城、生态筑城、公园融城和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重点建设提升12个自然郊野公园,打造12个公园群和1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游憩步道,全面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其中,“山海连城”计划致力于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的公园城市格局,让市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
● “一脊”为塑造以山脉为主体、横贯330公里的生态游憩绿脊;
● “一带”为建设亲水近海的220公里滨水活力岸带;
● “二十廊”为修复连通20条以山林绿地和河流水系为主体的蓝绿生境和景观通廊。
让公园融入城市,《规划》提出,深圳创新构建由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三大类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规划建设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其中自然公园和城市公园不少于300个。同时,打造“类公园”的复合型绿色空间,向市民分时段开放共享。到2035年,建成5000公里以上营建全境步道体系,通山达海串园连趣。
享受自然的同时,也保护自然。《规划》的生态筑城计划将建设修复生物通道,划定暗夜保护区。包括加强27个自然保护地维育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提升安全韧性水平等。
在统筹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规划》还注重增强城市人文科创体验。活化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活化改造,植入文旅体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近年来,深圳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之路。截至目前,已建成1238个公园,2843公里绿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着眼“公园城市”建设
统筹全市域自然资源
关于公园城市的建设,市民熟知的有两版规划,这次征求意见的《规划》与上一版相比,有什么亮点?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所所长杨成韫认为,上一版《规划》是公园建设的专项规划,这一版是公园城市规划,两者的范围不同,规划性质也不一样。此版《规划》有三大亮点:
● 第一,面向整个山海,做全景城区的规划建设,既有生态的本底,又有多彩的风景;
● 第二,是全域营建,构建了全域公园体系、全境步道体系,统筹布局传统公园和绿道;
● 第三,全民绿色生活,打造全民友好互动空间,加强人文科创体验。同时还打造了一些品牌的休闲活动及精品体育赛事等,努力将深圳打造成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在《规划》目标中,提到营造安全韧性的山海生境。对此,杨成韫认为,安全韧性是多方面的。
首先,深圳是一个滨海、山地城市,有风暴潮、洪涝等风险,同时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在这个背景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利用公园等加强径流下渗、减缓洪涝灾害。此外,加强了生态海堤与公园的复合建设,在防洪防潮的同时,也能让市民享受到自然关怀和观海体验,这样有利于城市建设、保障生产生活有序进行。
第二,深圳是一个南亚热带城市,5月-9月温度较高,但通过公园绿道、山海连城,以及20条海上生态网络,打造重要的通风廊道,有利于缓减“热岛效应”。
第三,公园绿道、山林森林的建设,是重要的碳汇,也可以降低碳排放,对促进“碳中和”发挥重要作用。
“类公园”复合型绿色空间是重要创新
点线结合有效利用城市空间
针对《规划》中提到的打造“类公园”复合型绿色空间,杨成韫介绍,“类公园”是按照全域公园体系的重要创新,也是在全国首次提出的概念,其核心理念就是一些功能用地的复合利用。
“类公园”的建设,可以利用像学校文体设施、商业办公设施等来复合建设,按照公园化的标准,定时或全天向市民开放,从而促进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产生公园化效应。
“类公园”建设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点状的,比如福田污水处理厂上盖的体育公园;还有一种是线性的,比如大沙河生态长廊,其本身是一条河流,配套建设绿道,同时也与周边的一些地块协同打造公园化的配套设施,这样就能保证公园绿道功能延伸。
融合历史、人文、科技资源
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园
《规划》提出,要增强人文科创体验。结合深圳的城市特色与底蕴,要如何将人文科创体验和自然体验融合起来?
杨成韫认为,公园城市不仅要体验自然,同时也要体验人文趣味生活。深圳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科创资源,例如,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都具有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资源;中英街、蛇口、海上世界等都是改革开放的印记;同时还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东江纵队等红色文化。
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有科技园、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可以将这些特色主题融入到公园城市的建设中。
打造“公园 ”建筑形态
探索复合用地模式
建设公园城市,要如何平衡统筹好自然和发展,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何渊源认为:
● 第一,从空间形态来说,要发展一些“公园 ”的建筑形态,包括公园里的社区、科技园区等,通过一些多元化的方式来展现空间形态。
● 第二,针对最新呈现出的热点,包括露营经济、暗夜经济这种新的消费形态,培育一些新的消费场景,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三,在要素改革方面,公园城市的建设肯定会涉及到一些土地复合功能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科研、生态等混合性的功能,需要去探索和改革创新。
● 第四,公园城市还要提高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和防范能力。
专家建议,公园城市不单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城市发展理念,要回归“以人为本”,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融合,营造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
主笔 / 李健
记者 / 焦皎、刘美佳、聂双双
责编 / 周占武、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