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生什么时候可以穿裤子(西方女性先驱们)
西方女生什么时候可以穿裤子(西方女性先驱们)而谁能想到,一个世纪前,还是这个西方世界,别说是要搞什么“中性风”,连女人穿裤子出门,都会被认定成妥妥的“违法行为”。一个无性别厕所的标识而早在2017年 英国伦敦交通局就公开表示,以后的地铁广播将不再以“女士们、先生们”(ladies and gentlemen)作为开场白。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好”(hello everyone)。随后,德国汉莎航空宣布,汉莎航空公司,以及旗下的瑞士航空、奥地利航空、欧洲之翼航空、布鲁塞尔航空,要全部取消“女士们先生们”的问候语,将以“早上好、晚上好”来向乘客进行问候,不再涉及性别相关的词汇....很明显,当代的西方世界,正在以模糊性别的形式,来实现所谓的“性别平等'——貌似,在他们的语境里,最“平等”的模式,就是达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境界。
如今的欧美世界,为了体现政治正确,对LGBTQ 运动愈发地热衷和上心。
以至于近几年来,以“灯塔国”为代表的西方圈子里,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时髦”的操作——对于公民的性别判断,除了参考其天然的身体特征外,更应该尊重当事人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认知”,如果只根据生理特进行性别划分,则属于一种反人性、反人权的行为。
而且,这样的操作,还有最新出台的法律帮忙撑腰——按照美国去年颁布实施《性别平等法案》(The Equality Act),全美的厕所、更衣室、试衣间、淋浴间、监狱等公共场所,都可以根据个人的自我性别认同来决定。
比如,从2021年12月起,美国芝加哥的所有公立学校,都被要求所将校内的男女厕所统一改成“无性别厕所”——无论男女还是跨性别者,大家一视同仁,一起“混用”厕所(下图这样的)。
而早在2017年 英国伦敦交通局就公开表示,以后的地铁广播将不再以“女士们、先生们”(ladies and gentlemen)作为开场白。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好”(hello everyone)。
随后,德国汉莎航空宣布,汉莎航空公司,以及旗下的瑞士航空、奥地利航空、欧洲之翼航空、布鲁塞尔航空,要全部取消“女士们先生们”的问候语,将以“早上好、晚上好”来向乘客进行问候,不再涉及性别相关的词汇....
很明显,当代的西方世界,正在以模糊性别的形式,来实现所谓的“性别平等'——貌似,在他们的语境里,最“平等”的模式,就是达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境界。
一个无性别厕所的标识
而谁能想到,一个世纪前,还是这个西方世界,别说是要搞什么“中性风”,连女人穿裤子出门,都会被认定成妥妥的“违法行为”。
比如,1930年,德国女演员玛琳·黛德丽在美国好莱坞电影《摩洛哥》中,穿成了这个样子。
还有这个样子。
影片一经上映,从观众到媒体,全都炸了锅。
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玛琳,指责她太过出格,一些民间保守群众甚至气愤地涌上街头,撕毁了影片的宣传海报。
甚至,迫于压力,有多半年,德国政府严禁玛琳·黛德丽入境。
结果,有家不能回的玛琳·黛德丽只得继续留在美国,反而正好成就了她的好莱坞明星梦。
没多久,靠着几部“爆款”电影,玛琳·黛德丽晋级为了美国人气明星。
到了1932年,她去法国做宣传的时候,又高调地穿着长裤在巴黎的街头行走。
还没走上几步,玛琳·黛德丽就被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抓到警察局,要按照相关条例,对她处以拘留。
后来,在经纪人的各方运作之下,法国警局迫于国内外压力,黛德丽才被释放。
在当年的法国巴黎街头,对于着装暴露的裙装女子,警察向来是不怎么管的,但却无法坐视一个穿裤子的女人出现在公共场合。
私下里穿裤子的Coco Chanel,在当年也被认为是个离经叛道的女人——即便她在公开场合都是穿裙子的
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那段岁月里,西方主流社会认为,女人穿裤子,会模糊男女的性别特征。而男女这两种性别,本身就是上帝的安排。
典型的,像《圣经》里就曾讲到——女人不可穿男人所穿的,男人也不可穿女人的衣服,这种行为是至高无上的神所憎恨的。
按照这个逻辑,女人穿裤装,自然属于违法“圣训”的行为,执迷不悟的话,将会触怒“神”,死后堕入地狱。
比如,15世纪,圣女贞德被烧死的罪名之一,就是她经常穿着男人的衣服出现在公共场合。
这被认作是魔鬼操纵的行为——在当年的欧洲,穿裤子出门,对于正常的良家女子而言,羞耻程度跟裸奔不相上下。
而且,在古代直到近代的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个良家女子来说,她的脸庞和脖颈,甚至有的时代连汹涌的事业线都可以大胆示人,唯独双腿属于极为隐私的部位,除了自己的男人,其他人要见着了,那就是在“耍流氓”。
那么,穿裙子可以把腿的形状遮挡起来;而换上裤装,双腿就一目了然了,简直就是公开地引诱,这在当年的西方社会看来,是断然无法接受的。
更何况,在一些男性眼中,一旦女人穿了裤子,就必然会继续“尝试”其他男人专享的领域,进而威胁到他们主宰的男权世界————因为,这挑战了男人们精心营造出来的“性别优越感”。
要说他们有多么强调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就看下图,这是1540年代,著名“杀妻狂人”,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中年发福后的贴身铠甲。
女性呢,不但只能穿裙子,而且还要特意强调裙子所展现的女性特征——玩命地束胸束腰,甚至上升到了不穿紧身衣就不是良家妇女的程度。
在近代英国,还曾经流行一个短语——“to be strait-laced”,直译的意思是“系紧你的蕾丝”,但更深层含义为,要提醒女性坚守妇道——在那个年代,紧身衣其实是与“贞洁”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简爱》剧照,19世纪英国,女性日常穿着保守,连脚踝都不能给人看,除了家庭教师和女仆,没有其他职业选择
这种硬挺的布料加上金属丝做出的一片式紧身衣,与其说是件衣服,其实更像个盔甲,几乎没有任何舒适度可言。
至于后遗症嘛,什么压迫体内器官,导致肌肉萎缩、骨骼严重变等等,都很常见。更悲催的是,还有些女子因为穿戴的是“劣质紧身衣”,无意间会被其内部嵌入的金属刺破肾脏.......
紧身衣也要”从娃娃抓起“
像男人垄断裤子一样,直到近代的欧美世界,男人们也垄断着各类专业技术岗位。
这时候的女性,被要求呆在家中,围着孩子锅台转,甚至连自己嫁妆的支配权都没有。
但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南北战争时代的美国联邦政府军队军医,玛丽·爱德华·沃克。
玛丽·爱德华·沃克(1832-1919),照片中,她所谓的“裤装”,也仅仅是裙子里套个裤子
尽管玛丽·沃克拿到了医师资格,由于身为女性,最开始的时候,只被当作护士录用。
直到1863年,南北战争高潮之际,紧急关头,她才被任命为了随军外科医师,但仍属于平民身份,没有军衔,也不配发武器。
为了方便工作,玛丽·沃克在军中穿起了裤子。
结果,由于有时候来不及换衣服就走出营地,她竟然因为穿裤子被捕了好几回,还多次遭遇过民间群众的围攻和谩骂。
甚至,当一位军官得知,将为自己手术的外科医生是个女人时,马上拒绝治疗,并轻蔑地表示——我宁可让一只猴子来做手术,也不愿看到一个穿裤子的女医生。
穿裤子的玛丽·沃克
后来,由玛丽·沃克穿裤子而引起的“巨大争议”,直接传到了首都华盛顿。
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美国国会的大老汉们,竟然还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就这位女军医穿裙子还是裤子的议题,认真地做了投票表决。
他们得出的结果是——允许这位医术精湛,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女军医在工作时候穿裤装,但在非工作场所,一律要换成裙装。而且,国会议员们还对“女性工作裤”的款式做了规定——比如,不可太紧身,上衣要盖过臀部等等。
1910年代,穿裤子的玛丽·沃克,这时的美国,穿裤子的老太太,也是极为罕见的
要说普通西方女性真正开始尝试穿裤子,还跟一个时髦交通工具的出现有关。
19世纪末,自行车流行起来。但女性的着装方式给这项运动带来了诸多不便。
比如,裙摆常常会被肮脏的车链弄得污浊不堪,甚至卷到车轮或者链子当中,造成伤亡事故。
于是,为了方便骑车,欧洲女性搞出一种宽大的灯笼裤。
到了19世纪9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英国的哈伯顿子爵夫人成立了全国服装协会,力主让女性运动装与男子看齐,帮助女人像男人一样“自如地运动”。
从这以后,在某些领域,女性穿灯笼裤才开始渐渐被认同。但穿它上大街,或者出席正式社交场合,仍然是门儿都没有。
随后的一战中,大量女性为了顶替男人的工作岗位,开始缩短裙长,改良了繁琐的紧身衣,劳动场合穿“灯笼裤”也被普遍接受,但注意,也仅限于劳动场合。
1917年,一位英国的女汉子
再往后,受到一战掀起的女性工作潮的影响,和以争取普遍选举权为主的“女权运动”的鼓励,裙子开始明显缩短,现代bra的发明,也让塑身衣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夸张。
这时候,在西方多国,穿着男式长裤甚至鞋靴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女性,除了偶尔引起一些异样目光,或被某些保守人士指指点点外,也不会再被执法部门强行“拿下”。
但换到法德两国,除了特定的场合和职业,大部分女性,是仍旧不敢穿裙子上街的。
否则,还是难免被“抓”。比如前面提及的,吃过法国牢饭的好莱坞明星玛琳·黛德丽。
1933年,法国金牌网球运动员苏珊·朗格伦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裤裙”
上世纪30年代末,二战爆发之时,各国的女性军服,也都是裙装,甚至包括了一线战斗的女性军人。
像卫国战争早期,连被当男人一样用的苏军女战士,也是穿裙子上战场的。比如,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就真实的还原了这段历史。
不过,到了二战中后期,出于实用考虑,无论苏军还是盟军,再也顾不上什么“风化问题”了,上前线都要穿裤子,裙装只留给非战争场合穿着。
电影《女狙击手》中,苏军男女混编进行集训,军装已经顾不上不分男女款了
美国女兵军装。美军比较讲究,即便男女都穿裤装,也有专门设计,不是苏军那种男女同款
不过,当年的德军,虽然后方确实有些穿军装制服的女性参与军事文职类活动,但她们其实并非女军人,叫做“国防军女助手”,无军衔,不配发武器。而且,她们都是穿裙子的。
和一战后的情形类似,二战后,西方女权运动又迎来了一次大高潮。
不容乐观的是,政府为了解决战后大量男性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又一次开始号召女性“回归家庭”;同时,在高等教育招考方面,对女生的名额,也做了特殊限制,来确保男人拥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工作机会。
这方面,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曾经生动地演绎了一番——像美国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宋氏三姐妹的母校),对学生的培养目的,仍在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怎么鼓励她们主动获取学术成就,做职业女性。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老师鼓励女学生继续深造追求事业,却被当成了误导
甚至,在1968年前,耶鲁大学和大部分常春藤大学们,比如,哈佛、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大部分专业,都不招收被授予正式文凭的女学生。
即便此时女人穿裤装上大街也不会再以“有伤风化”的指控被逮捕、拘留,但主流仍旧是极力凸显S型,大部分属于浓郁公主风或者贵妇风的裙装。
没成想,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战后“婴儿潮”(baby boom)的那代人进入青春期,开始离经叛道,处处与传统规则对立,西方保守的生活风向,被猝不及防地拍倒了。
这些1960年—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官方政治的年轻人们,又被叫做嬉皮士。他们那句——“Make Love Not War”,也成了西方青年们最有号召力的口号。
此时年轻人的穿着打扮,甚至比21世纪的当下,都要大胆、开放,别说不穿裙子,有的连裤子都省了。
也正是从这时起,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职业女性,拥有独立的事业,才取代了大多数年轻女孩们以谋得好姻缘,嫁人为目标的人生规划。
谁能想到,这跟五十年代,那个极力推崇女性在家带娃当主妇,展示优雅、温柔,S型身材的岁月,仅仅隔了十来年的光景。
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从被烧死的圣女贞德开始,西方女性为了合法合理地穿裤子,曾经努力了几个世纪;
而如今的美国男人们,只花了几年的功夫,竟然就能神气活现地穿裙子上街,甚至“合法”地(拜登政府的《性别平等法案》)出入女性浴室、更衣室、试衣间、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