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学子三下乡走访调查(佛山学子三下乡)
江西学子三下乡走访调查(佛山学子三下乡)(王妍茜 提供)红色根据地光远第 (王妍茜 提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增坑村领导班子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的宝贵经验之一。”村干部对实践小队说道。“年轻时,我发誓要沿着这条路走出大山;到两年前,目标变成了回到这里。”增坑村支委蓝锦浪动情地说。心态的变化,开始于2016年的脱贫攻坚战,增坑村从偏远村寨蝶变为城镇周边的世外桃源,游客多了,回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随着“乡村品牌推手”——邻村青年欧阳日烈的归来,沉睡多年的畲族文化资源被重新激活,标志性的蓝色图案、悠扬的采茶山歌、东江纵队的红色记忆……这些承载着“最小畲寨”共同乡愁的文化元素,正和畲族古老的凤凰图腾一起,重新回到居民的生活中。暑期实践小队跟着村干部在村子里,首先到达光远第,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奥秘。村干部向实践小队介绍到光远第为昔日东江纵队的活动据点,增坑正在重新加以修葺。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发展情况,为乡村发展提供借鉴方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小分队岭越乡村振兴服务队于7月10日去到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增坑村调研,开展实践活动,助力河源乡村持续健康发展。
7月10日上午,实践小队驱车前往和平县增坑村。和平县历史悠久,同时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丽的生态景观。近年来和平县以生态宜居、美丽宜游为思路对县区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打造。实践小队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和平县东水镇增坑村后,水泥道路平整宽敞,道路两旁的景观别具特色。夏日的午后显得很静谧 村民们在树下乘凉,享受着田园风光带来的惬意。
据小队成员了解,自2017年增坑村新一届基层领导班子上任时就开始对增坑村脱贫致富之路作出了科学规划。近年来,增坑村克服重重困难实施土地集中规划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大力投资建设水利、民生等利民工程;因地制宜,秉持着“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利用自身的自然地理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势,依托“文化旅游 绿色经济”模式,从而发展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种植业、旅游业以及生态康养业。
队员与当地村干部了解当地习惯
(王妍茜 提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增坑村领导班子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的宝贵经验之一。”村干部对实践小队说道。“年轻时,我发誓要沿着这条路走出大山;到两年前,目标变成了回到这里。”增坑村支委蓝锦浪动情地说。心态的变化,开始于2016年的脱贫攻坚战,增坑村从偏远村寨蝶变为城镇周边的世外桃源,游客多了,回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随着“乡村品牌推手”——邻村青年欧阳日烈的归来,沉睡多年的畲族文化资源被重新激活,标志性的蓝色图案、悠扬的采茶山歌、东江纵队的红色记忆……这些承载着“最小畲寨”共同乡愁的文化元素,正和畲族古老的凤凰图腾一起,重新回到居民的生活中。
暑期实践小队跟着村干部在村子里,首先到达光远第,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奥秘。村干部向实践小队介绍到光远第为昔日东江纵队的活动据点,增坑正在重新加以修葺。
红色根据地光远第
(王妍茜 提供)
离开光远第后 ,实践小队先后调研到访了村中富有特色的民族建筑。在参观途中,增坑村整洁净干、绿意盎然的街道景观令小队成员不由得感叹增坑村乡村振兴工作的成就。在村委会成员的介绍中小分队成员了解到,增坑村逐步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一是增坑村门楼、卫生站、公厕、村道拓宽、河堤步行道、三清三拆等乡村振兴项目;二增坑村成功举办首届采茶节和农民丰收节活动,打响了增坑茶的名声,令“中国最小畲寨”这张名片广为人知。;三是着力实施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观光茶园和特色民宿,并从全局规划、推进“穿衣戴帽”工程,在各方面融入畲族文化和元素,为增坑村发展乡村旅游筑牢基础。
茶园是本次实践小队暑期实践增坑村的最后一站。马增茶素有“盘皇茶”之称,在增坑村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按祖上训诫,马增茶的种植制作只能由畲族本族人掌握。2005年乡贤蓝运泉外出成功创业回村,目睹村里一片贫瘠的境况,立志改变增坑村贫困的现状,带领该村走出一条富民之路。最后,蓝运泉决定发动广大村民种植茶叶,他挨家挨户走访游说畲族村民,终于做通了畲族族老们的思想工作,将马增茶的种植、制作技术流程公开,广泛动员种植。
近20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增坑村已种植有茶叶近千亩,并已正式注册“盘皇茶”品牌,产品驰名省内外,产品在珠三角、河源市供不应求,也成了和平县东水镇“一乡一品”的名品。如今,增坑村家家户户都可以通过种植、制作、销售盘皇茶获取一份收入。
经过对河源市和平县增坑村脱贫攻坚典范乡村的调研考察,实践小队成员深感近年来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科学性和乡村基层内生动力的活跃性。实践小队获得了有关河源乡村振兴发展现状的一些一手资料,之后他们会将收集到的材料数据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和总结。实践小队坚信国家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真正的造福乡村人民,同时希望也能够为之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岭越乡村振兴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