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当地渔民常说,“三江有吃不尽的鱼,有穿不尽的鱼皮衣”。与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同的是,赫哲族生活的区域,没有棉花,不养桑蚕。但是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巧思,取材自然,用鱼皮做成保暖的衣服。穿在身上。在赫哲族的传统中,做鱼皮衣的过程复杂而辛苦。在街津口村,几乎每家每户在出江捕鱼时都曾有过这样危险的经历。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赫哲人习惯了与渔船、渔网为伴。在他们看来,只有“夏抗风浪,冬冒严寒”,才能够顽强生存下来。我们赫哲族人的生活,过去老祖宗前一辈都是这样的。冬天的山里,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四十几度。赫哲族人就是在这片冰天雪地里顽强地生存的。村里老人回忆说,当年晚上怎么睡觉?在雪中扑棱扑棱的雪,把狗皮铺上了,狍皮铺上了,被子就这么折过来像麻袋似的,脚底下分到腰部,把两只脚一伸,两边搭一下,就这么对付睡一宿。什么苦都能吃,顽强地活着。在赫哲族的“伊玛堪”里,吃苦受难、濒临险境时,就会得到神奇力量的帮助。神奇的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东北其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要介绍的是街津口赫哲特色民族村,街津口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同江县境内,距离同江市区东北45公里处。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1)

这里是一个特别适合自驾的景点,从哈尔滨出发,第一站可以到佳木斯稍作停留,然后直奔街津口。我第一次去街津口是在8月末,秋色渐浓,公路两侧都是金黄色的万亩良田,非常壮观。出人意料的是,一路高速鲜见其他车辆,这也是黑龙江经济欠发达的一个表现吧,但绝对适合自驾游。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2)

20世纪60年代,一首描写赫哲族人美好生活的《乌苏里船歌》唱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唱出了赫哲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在黑龙江南岸的街津山脚下,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村庄。这个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村落,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100多座赫哲族特色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500多位赫哲族人生活在这个仿佛是童话世界的村庄里。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3)

在历史上,赫哲族人一直过着夏天江上捕鱼,冬天上山围猎的生活,街津口的男人们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生存的本领。按照祖先的传统,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挨冻受饿,身受险境,都是常有的事。这些独特的经历和考验他们逐渐养成了自强的性格。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4)

冬天的山里,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四十几度。赫哲族人就是在这片冰天雪地里顽强地生存的。村里老人回忆说,当年晚上怎么睡觉?在雪中扑棱扑棱的雪,把狗皮铺上了,狍皮铺上了,被子就这么折过来像麻袋似的,脚底下分到腰部,把两只脚一伸,两边搭一下,就这么对付睡一宿。什么苦都能吃,顽强地活着。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5)

在赫哲族的“伊玛堪”里,吃苦受难、濒临险境时,就会得到神奇力量的帮助。神奇的力量往往以女人的形象出现,化身为英雄的妻子。因此在赫哲族人看来,女孩子也要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炼。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出江捕鱼是必须要学习的技能。对街津口人来说,“浅水浅滩捞小鱼,大江大河网大鱼”,要想捞到大鱼,就必须到大江大河中去迎接挑战。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6)

村民尤大姐回忆说,一天跟随父亲出去打鱼去,浪太大了,就把船推到江边打横了。打的鱼也被大浪冲走了,网也都冲出去了。她的一个小叔就掉坑里去了。这下把父亲急坏了,紧接着就跳进了水里,把小叔救起来了。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7)

在街津口村,几乎每家每户在出江捕鱼时都曾有过这样危险的经历。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赫哲人习惯了与渔船、渔网为伴。在他们看来,只有“夏抗风浪,冬冒严寒”,才能够顽强生存下来。我们赫哲族人的生活,过去老祖宗前一辈都是这样的。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8)

当地渔民常说,“三江有吃不尽的鱼,有穿不尽的鱼皮衣”。与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同的是,赫哲族生活的区域,没有棉花,不养桑蚕。但是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巧思,取材自然,用鱼皮做成保暖的衣服。穿在身上。在赫哲族的传统中,做鱼皮衣的过程复杂而辛苦。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9)

虽然在今天,赫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鱼皮衣已经失去了实用的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依然承载着赫哲人对过去的记忆。如今60多岁的尤大姐从小就跟着家里长辈学习制作鱼皮衣,现在是鱼皮衣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50多年来,她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想让它留下来,传下去。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10)

尤大姐介绍说,这个鞋叫“乌拉”,冬天上山打猎穿的。割得乌拉草放进鞋里,就会感觉热乎乎的。还有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鱼皮裙,是过去女人穿的。鱼皮衣的味道,就是三江的味道,是赫哲族人熟悉又亲切的味道,包含着赫哲族人对家乡的深厚情谊。

柯尔克孜族白毡房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11)

街津口人说,“鱼儿是个宝,吃穿向它要”。鱼皮衣是来自祖先的智慧结晶,是穿在身上的赫哲族历史。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顽强地跟大自然进行斗争,或者在抵抗过程中来适应自然,这就是赫哲族文化的自强不息的根脉。直到今天,在他们身上依然能感觉到这种文化的存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