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39章解读,道德经连读第77章

道德经第39章解读,道德经连读第77章【导读】本章表达了老子的社会平等与财富均衡思想,这也是他的社会理想。老子把“天道”与“人道”对比,主张“人道”应该效法“天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因而,本章承接了老子在第74、75章里反对杀罚滥施、反对重税盘剥的思想和主张,表达了老子对苛政的痛恨和对百姓困苦的同情。本章体现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这也是《道德经》人民性的一面。不仅如此,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现自己的高尚。【考注】①馀:同余。②人之道:指社会规则和律例。【考译】天道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天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那么,谁能把富余的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道人道,大相径庭

【经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①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②,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考注】①馀:同余。②人之道:指社会规则和律例。

【考译】天道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

天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那么,谁能把富余的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不仅如此,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现自己的高尚。

【导读】本章表达了老子的社会平等与财富均衡思想,这也是他的社会理想。老子把“天道”与“人道”对比,主张“人道”应该效法“天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因而,本章承接了老子在第74、75章里反对杀罚滥施、反对重税盘剥的思想和主张,表达了老子对苛政的痛恨和对百姓困苦的同情。本章体现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这也是《道德经》人民性的一面。

【辨读】“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这是老子通过巧打比方,阐述“天道”自然平衡的道理。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这是老子把“天道”与“人道”对比,褒贬倾向十分明确,就是反对“损不足以奉有馀”,主张“损有馀而补不足”,即主张公平,反对剥削和压榨。

什么是“人之道”?“人之道”就是统治者规定的社会秩序和法则。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老子称之为“天之道”,但统治者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以自己建立的社会规则即“人之道”。“天之道”有利于穷人,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穷人日益陷入生无可恋的绝境,正如老子75章所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道德经第39章解读,道德经连读第77章(1)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人之道”正盛,“天之道”谁来执行?老子给人们以希望:有道圣人会效法“天道”悬壶济世、寻求社会公平的,此为圣人“常善救人”(27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不仅如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现自己的高尚。

在第2、第51两章末尾也有几乎一样的两句话,都是盛赞圣人“上德”的。只是我们会怀疑,把希望寄托在圣人身上靠不靠得住。
总结以上三层意思我们可知,“人之道”与“天之道”相背离,“圣人之道”与“天之道”统一,即“天圣合一”,因此,我们可以说“圣人之道”就是“天之道”。

【今鉴】 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不就是“马太效应”吗?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反映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越是掌握权力的人,越能够掌握资源,得到更多的财富;越是穷人,资源越少,从而更加贫穷。比如银行总愿意把钱贷给有钱人,就是典型的“奉有余”。

道德经第39章解读,道德经连读第77章(2)

经济生活中的"马太效应"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多年来,我国基尼系数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最高时竟高达0.49以上。

道德经第39章解读,道德经连读第77章(3)

中国基尼系数2003-2018

以上读了还是感觉抽象,另一份关于“家庭净财产”数据反映问题要清晰得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显示:与1995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相比,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

道德经第39章解读,道德经连读第77章(4)

收入的过分悬殊形成的社会不公、两极分化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第一,社会总消费水平与贫富差距成反比,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财富的过分集中已严重拉低国民消费总水平,导致2020年11月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出现罕见负值(也有疫情因素),国民经济有通货紧缩的危险。

第二,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对社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带来负面影响,这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对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调控力度,把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老子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并将其上升到“天道”高度,指出“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谁是这个“有道者”?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必须通过税收和反垄断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道德经第39章解读,道德经连读第77章(5)

近年,提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给资本划出一条清晰的红线——民生归民生,市场归市场,越过红线是要挨板子的。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社会公平,我们举双手赞成。为政府点赞!

2021年8月以来,网上出现一个热词叫“三次分配”,“三次分配”又称为:第三次分配,有别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三次分配”就像一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