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真的好吗?富不过三代常言说得有没有道理

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真的好吗?富不过三代常言说得有没有道理看完下面的典故,便就明白了:什么意思?因为:“富不过三代”只能算是上半句,它还有下半句,如果连在一起看,就什么都知道了。按照孟子之所说的演变: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好奇为什么富不会超过三代,感觉挺莫名其妙的,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迪士尼家族等等都不知道“富”多少代了,至今未贫,且似乎还有千秋万代的趋势。

难道“富不过三代”是胡说八道,或者搞错了?

其实都不是——

因为:“富不过三代”只能算是上半句,它还有下半句,如果连在一起看,就什么都知道了。

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真的好吗?富不过三代常言说得有没有道理(1)

一,孟子之说

按照孟子之所说的演变:

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

什么意思?

看完下面的典故,便就明白了:

说战国中期的孟子,学业有成之后,想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便在45岁那年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驾着牛车),说是“自驾游”其实只是个幌子,孟子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想借旅行之际拜见各国的国君,以求推行自己的“仁政之策”。

然而,孟子并未能如愿。

他先后走访了许多国家,如齐国,宋国、魏国、鲁国等等,特别是齐国,孟老去了两次,一次是齐威王当政,一次是齐宣王掌权,只不过,这两位君王似乎都不怎么待见他,尤其是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一个“招牌”来看待,根本就不想实行他的那一套。

公元前309年,一无所获的孟子在结束了长达18年的“自驾游”后,重新回到了家乡邹国。

看透了人生,淡漠了世事后的孟老,在决定著书立说,一心教育后人,不再将心事放在“旅游”上之前,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意味深长的对弟子公孙丑说道: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也!”

(成就了大事业的人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便就消耗殆尽了。通过卑鄙手段得到荣华富贵的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恩惠福禄,同样,经过几代人的也会消耗殆尽——因为他们的子孙只会坐享其成!)

这句“经典名言”后被公孙丑记录在了《孟子-离娄章句下》,并引申为: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靠道德传家,乃是传家的最好选择,能传十代,甚至还要更多;而靠耕读传家,则要差点;如果靠诗书传家,便会更差;最后若要靠富贵传家,那就完了,最多不会超过三代。)

在经过后人“终结归纳”后得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富不过三代”,以及它的下一句“道德传十代”。

小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孟子之说,其实是带有着个人感情色彩的,打个比方——若是他在齐国遇到的不是齐威王,齐宣王;而是能重用他的齐桓公,我们的孟大人还会说出: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这样的话来吗?

答案显而易见!

只不过,说归说,讲归讲;总的来说,孟老的“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要不然一千年后的范仲淹先生也不会凭借此句让家族整整兴旺了十一代,八百年。

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真的好吗?富不过三代常言说得有没有道理(2)

二,道听途说

除了孟子之说,还有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听途说: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

意思即:荣华富贵不会超过三代,而穷困潦倒也不会延至五服(五服是指:亲族结构中区分族人亲疏关系的重要分界线;一般来说:向上至高祖父母为上五服,向下至玄孙夫妇为下五服;通俗来讲就是指同一个高祖的嫡、堂兄弟之间的亲戚范围。)

话说得虽然很糙,但似乎还是挺有道理的——

告诉您,不但有道理,还有依据:

那是我隔壁老王的哥哥的阿姨的孙子的奶奶,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王奶奶亲口对我说的——

说在清朝末年嘉兴城有个叫金万年的小人物,原来是在路边卖茶水的,由于他待人随和,见面总是笑脸相迎,渐渐地,他的生意越来越好,茶水摊也越做越大,渐渐地变成了“宏盛”茶水楼;而方万金也由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变成了嘉兴城内名闻遐迩的大老板。

自此嘉兴城富人圈子中又多了一位叫做金万年,人称“茶水金”的传说。

二十年后的一天,金万年的儿子十八岁的金敦儒正在院子中用燕窝漱口,被一个衣着简朴的下人刘节约看到了,极度看不惯人铺张浪费的老刘,立刻上前数落道:

“少爷,你,你怎么可以用燕窝漱口呢,多浪费啊!”

金敦儒很生气,当即便瞪了他一眼道:

“你算什么东西,少爷我们家有的是钱,爱用什么漱口就用什么漱口,管你什么事!”

刘节约摇摇头叹道:

“想当年你爹创业的时候,连一块饼都舍不得买,一双布鞋穿了破了底都舍不得扔,你,你——哎!这样下去必然富不过三代啊!”

“哼!亏你想得出,我们家黄金千两,白银无数,即使躺着吃,吃十代都吃不完,还富不过三代呢,应该是三十代吧;倒是你,一个连肉都吃不起的穷下人,恐怕得一直穷千秋万代吧!”

金敦儒不屑地哼道,说完竟放肆地大笑起来。

老刘差点气吐血,怒声说道:

“我穷,我的确是个连肉都吃不起的穷下人,但穷不过五服,我相信我的后代总会吃上大肥肉,总会变成有钱人的!”

说完,刘节约气愤地扬长而去。

——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刘节约的话居然在接下来四十年的岁月里,逐一“应验了”:

二十年后——

自从金万年死后,盛极一时的“鼎盛”传到了金敦儒手中,便再也没有再接再厉的“鼎盛”起来,或许是由于金敦儒脾气暴躁,见人就骂,整天摆着个哭丧脸;又或者是他的为富不仁,茶水楼的生意是越来越淡,不久后便就关门大吉了。

再二十年后——

金敦儒死了,被糟蹋得差不多的家财又传到了金万年孙子金柴进的手中,便真的“财尽”了,毫无经营头脑,且又嗜赌成性的金柴进,终于在他40岁那年成功的将金万年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万贯家财输得一干二净。从此,嘉兴城再也没有了“茶水金”的传说。

就在方家没落的同一天,一个叫做“刘记”的茶水楼赫然出现在了嘉兴城,原本“鼎盛”的对面,而“刘记”的老板正是刘节约的穷孙——刘勤俭。

这便就是我隔壁老王的哥哥的阿姨的孙子的奶奶,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王奶奶亲口告诉我的关于“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的故事。

小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虽然没有“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那般“有理有据”,且没有一个“明星加盟”,但却似乎更贴近生活,更耐人寻味!

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真的好吗?富不过三代常言说得有没有道理(3)

总结:无论是“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还是“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里面的三啊,五啊,十的,其实都只是一串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数而已,它们就像千千万万,一毛不拔一样,代表的只是多,或者少的意思。

依我看:“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以及“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如果没有杰出的致富方法、理念、策略,以及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那么即使碰巧得来的富贵也是短暂的;同样只要具备了以上的条件,即使现在贫穷,也不是永远的。”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