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遗书寓意:寒窗苦读十六年
刘备临终遗书寓意:寒窗苦读十六年在突然崩溃后,他精神失常,于是琢磨另外的发财行动——掘宝。 周子京以为是祖先埋下财宝,反射出亮光。连夜叫人挖掘,还是一无所有。过了四五年,因为精神病严重,用剪刀戳破喉管,投水自杀。鲁迅先生而经过艺术改造后的《白光》,则是世家子弟陈士成,祖上巨富,后代衰败,于是连续十六年科举,渴望光复门第,然而连续十六次落榜,鬓角也发白。使得想象的前程“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很多人一提到鲁迅,就想起《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有些名作,虽然不被大家熟知,但也极具阅读美感以及现实意义,引人深思,《白光》,就是其中之一。
鲁迅总是擅长通过生活的表面,来探求本质,并以此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点。
《白光》取自鲁迅童年的一段见闻为素材:周子京曾是作者私塾读书时的先生,因为文章质量低劣,被拒绝应试。有个老女佣喝醉进入他书房,突然叫道眼前有一道白光。
周子京以为是祖先埋下财宝,反射出亮光。连夜叫人挖掘,还是一无所有。过了四五年,因为精神病严重,用剪刀戳破喉管,投水自杀。
鲁迅先生
而经过艺术改造后的《白光》,则是世家子弟陈士成,祖上巨富,后代衰败,于是连续十六年科举,渴望光复门第,然而连续十六次落榜,鬓角也发白。使得想象的前程“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在突然崩溃后,他精神失常,于是琢磨另外的发财行动——掘宝。
他想起祖母曾告诉他,祖上在宅基里埋有许多银子,于是陈士成发疯似的挖宝。一直随着月亮的白光,寻到城外,最终淹死在万流湖里。
这种封建末期地主知识分子,在“学而优则仕”的诱惑下,产生了疯狂的利禄欲。
他们靠科举来光宗耀祖,但无奈长时间未能如愿,熬到白发,看不到希望,就想借老祖宗留下的财宝,来一夜翻盘。但也许这只是单纯的臆想,一种走投无路后,最后的挣扎。
一、怀才不遇是常态
小说的一开始,就是描写陈士原看到自己落榜的心情,他已经看不清字了,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次想象的美好——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
他回房看到学童在大声念书,交作业上来都是小看他的神情,悲惨地说了一句“回去罢”。
这三个字颇具深味,一来是内心的羞耻,二来是看到他们,就想起从前的自己,考到老了都没有结果,当初干脆就别读吧。
他说:“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
文中没有过于露骨地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但从这一句能感受到,悲剧的产生有两种可能,一是陈士原确实能力不足,二是科举制度存在着暗箱操作。
陈士原的能力没有过多的探讨,但一个青灯苦读的书生,连续复习科举考试十六年,而且还有教学实践,带七个孩童上课来看,他的实力不至于一直处于底层。
这样科举制度的弊端,就成为了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科举放榜
在封建末期,没落的贵族子弟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是“公平公正”的科举中举。
科举的公平公正,只是外衣,掀开来看,里面爬满了富家子弟的跳虱。贵族用名利权势来操控上榜的名单,一个穷书生没有什么背景,也不知道如何打通人脉,参加考试的次数多了,自然考试院的这群人都是成了熟人了,考官一看到穷书生的名字,也许就自然掠过。
读书大半生,甚至有快成为圣人,可能连个县级的科考都通不过,只能说那时的科举考试弊端太多,逼得读书人往一条死路上走到底。
二、白光代表着什么?
陈士成落榜精神崩溃过后,突然想起祖母说祖宗曾把钱埋下,并留下了谜语: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这一下子燃起陈士成的斗志,他想要立即解决自己的困境,在房间里,后院子,甚至到山里去,他发疯似地掘,渴望白花花的银子,在泥土里闪烁出白光。
最后寻到了湖边,在挖掘中淹死。
文中说:“因为他确凿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
他不是在水中为了生存而挣扎,而是在泥土中寻找银子而挣命。
如果他是真的想游上来,是不会有嵌满海底泥的,他的手会在挣扎中甩掉泥。如果是满是河底泥,就说明他在生命的最后一课,依然在掘那深不见底的泥。
陈士成的执念,在这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这种人如果是穷极无聊了,那就更要修破书,擦古瓶,读家谱,怀祖德,甚而至于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见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
全文贯穿陈士原的无奈绝望和渴望救赎的,就是“白光”。
白光的意象指代了很多东西,一是陈士原的白日梦,二是凄惨的月光,三是银子的亮光。
陈士成是随着“白光”而走的,哪里有白光,他便扑向哪里。
文中第一次提到这个意象,开头得知落榜消息后,他内心崩溃的描写“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
随即脑海里,就有支撑他科举的幻想。在这里看,白光既是希望之光,又是落寞之光,他曾给陈士原希望,却又重重把他打回现实。
后来的白光,则是晚上的自然景色。
“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白光已经将他包裹了,他跟他的生命融为一体,也预示着冰冷的悲剧。
白光
这道光渐渐已经从眼前景,植入到具体的印象,他抛弃了曾经掘宝的羞耻感,堂堂正正全身心地投入追随金钱名利。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他坚信某一个小角落,有着祖宗留下的宝物等着他。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这是全文最后一次,谈及白光,白光越来越大,越来越具体。
从后来的结局来看,这白光就是湖面的水光,是他的贪念控制住自己的脑袋,让他失去了正常的思考,与其说是拼命挖掘导致淹死,还不如说是最后一根稻草都抓不住的,绝望而死。
三、为什么会产生梦想破灭的悲剧?
陈士原的悲剧,是也是封建时代的悲剧。
封建社会病态的科举制度,把陈士原一步步逼上绝路,最后只能投奔祖宗留下来的财富。
有人说陈士原的死,源于他的利欲熏心,所以人应该淡薄名利。
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陈士原是渴望寻求自身价值以及光宗耀祖的,这是作为一个人的需求,而且虽然他曾掘过祖宗的宝藏,但也因羞愧难当而草草了之。
在他的幻想中,其实没有明晃晃的银子,而是绅士们的敬畏,以及杂姓们的自动搬走。他想回到贵族阶层,谋个一官半职,与底层有个鲜明的区分。
在他身上,其实更多的是个人的使命感,而不仅仅是金钱。
最后之所以追逐,是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了,走投无路了 ,只有钱才能解决他的困境。
一次次考试,一次次重燃希望,又一次次掉入绝望的深渊。追逐白光,怀着忐忑的心情挖掘,小心翼翼也期待满满,最后却得到嘲笑他的死人骨头。
陈士原一直说“这回又完了!”。其实表达的,就是梦想的破灭。
白光的出现,源于绝望,却又终究归于绝望,既是一切幻想、理想和希望的象征,又是一切虚空和绝望的象征。
他并没有那么丑陋,他不过是封建时代,无数的悲剧中遗留下来的可怜影子罢了。
封建时代科举考场
如果放到现实来看这篇小说,我觉得我们都要珍惜能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每个机会都不一定是绝对的公平,但是相比黑暗封建王朝,还是干净得多,阶级流动的也没那么封闭,很多人靠努力,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只是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是忙碌而没有目标,空虚而懒得奋斗,你问他你的目标是什么,他回其实没想过,过一天算一天。
陈士原十六年的寒窗苦读的精神如果放到现在,那他一定成为某个领域最拔尖的人才。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努力奋斗想要发家致富,而批判他利欲熏心,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甘于平凡随波追流,而赞扬他淡泊名利。
陈士成作为旧文人,在千百年来遗传下来的“学而优则仕”的普遍共识里,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治国平天下,他只是循时而为,追随千百年的社会制度,找寻人生的意义。
但这终究只是海市蜃楼,希望与绝望建立的根基是虚幻的,贵族的辉煌和逐渐腐朽的科举制度,为陈士成这样的只是分子构筑了华丽却危险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