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资治通鉴2,资治通鉴赏读二

资治通鉴2,资治通鉴赏读二三:忠直谏言这则故事侧面反映出吴起治军的重要特点,即与士卒同甘共苦。在那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战不旋踵,战死疆场"就必然是士兵的结局。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吴起的性格特征就是贪权,对于权力的渴望让他保持着绝对理智,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杀害发妻,诚然在古代女子作为男子财产一部分时时有发生此类现象,但是如此做法实在是令人不齿。李克的评价十分到位:人品上缺点十分明显,但是军事能力却是世上少有。二:士卒爱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今天接着来聊聊《资治通鉴》卷一中的内容,就《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人物生平来看,大多都是个悲剧,而且很多英雄似的人物都已或悲壮或腌臜的方式结束一生,有被儿子饿死的,有被贬而亡的……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将星的悲惨人生。

司马光对于吴起的记载开篇就是"吴起者,卫人,仕于鲁。"然后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故事作为注脚,侧面为我们揭示吴起其人的品行与能力。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故事:

资治通鉴2,资治通鉴赏读二(1)

一:杀妻求将

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吴起的性格特征就是贪权,对于权力的渴望让他保持着绝对理智,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杀害发妻,诚然在古代女子作为男子财产一部分时时有发生此类现象,但是如此做法实在是令人不齿。李克的评价十分到位:人品上缺点十分明显,但是军事能力却是世上少有。

二:士卒爱戴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这则故事侧面反映出吴起治军的重要特点,即与士卒同甘共苦。在那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战不旋踵,战死疆场"就必然是士兵的结局。

三:忠直谏言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第三个故事是从与君主的关系中来说明吴起此人敢于直谏,并提出国家的安危"在德不在险"这样的著名论断,这是老成谋国之言。

四:贪权而理智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田文"亦作"商文",与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并非同一人。参照此处他自述成为宰相的原因不妨假设此人应该为魏国本土人士,甚至与魏国宗室关系密切;或者功勋卓著且以忠义著称的老臣,只有如此才能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环境中临危受命。而吴起正是能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希望凭借功勋获得相位,但也不得不承认其先天弱势,而且由此也可想见吴起在魏国的政治地位,下一则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五:遭人设计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这里接着上面说,吴起在魏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处于孤立与猜疑的境遇,公叔痤的计策之所以可以行得通就在于抓住信任这个裂痕,轻轻一击则将全部的信任击碎。

六:吴起之死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到此,吴起生命中最后的辉煌也开始了,像所有改革派一样,吴起的改革触及了楚国贵戚的利益,虽然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支持者逝世之后变如浮萍一般面对疯狂报复而身死魂灭。

纵观吴起一生,可以说是"精于谋国,拙于谋身"。他最大的依仗就是自身的能力,无论是行军作战,还是治国强兵,吴起都拥有不可超越的天赋。但是,当他唯一依赖的就是自身能力时,能否被君主所信任就变得尤为重要。从鲁国逃往魏国,再逃往楚国。吴起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信任"仿佛是他最渴求的一个词汇。所以当吴起逃往楚国之后,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不难想象期间楚王所面临的压力,但是仍旧支持吴起实现了改革的计划,并用在争霸战争中交出了"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的满分答卷。但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总是危险的,因为缺乏大量的支持者,在改革过程中又没有及时取得新的力量的支持,只是在楚王的扶持下做一个孤臣。当楚悼王撒手归去,吴起也迎来"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的猛烈反扑。或许会有人问,吴起为何不能效法那些隐士躲藏在深山中,或者安平乐道"苟全性命于乱世"呢?其实这源于其对自己才干的自信以及贪恋权位的功利之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