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如何活得有趣?千万别定太大的计划,就从这有意思的一小点事情开始,小到不能再小,小到你完全自主,小到你毫不费力掌控,小到你不会在任何人面前失败,当然,比小更重要的是做,有时候做很久,久到老天愿意奖励你点儿什么。正反馈出现,不断循环,就会激发热爱,这个时代的玩法,就是找到热爱的领域,成为极限运动员,而极限运动员最容易做出成绩,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在长期地、不计成本地尝试。书中给出了几个公式:成功=卓越x概率 卓越=天赋x刻意练习x时间,概率=正确的方式x热情x时间,所以成功=思维方式x热情x天赋x时间。这个时代的通关法则就是找到自己的极限运动,全力投入。从心理学上,把生命意义分成了“意义拥有”和“意义追求”,意义拥有是指,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拥有什么意义,清楚自己在追寻什么。意义追求是指,还在思考和探索: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我到底该追寻什么?意义拥有用来感知当下,意义追求则是追寻未知;前者支撑当下

随着阅历的丰富,越来越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普通人和高手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张一鸣、刘润都在说,是“认知”,无从考证“认知差异”是由哪位大师最先提出来的,但能想到的是庄子那句话“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就我们个体来讲,都希望能够从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在认知觉醒之后,如何提高认知水平就成为我们要思考和突破的重点。这几年,逐渐意识到在自己这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别人那里其实早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方法论,古典在个人发展领域就是这样的存在。

古典出自新东方,从一位GRE老师到职业生涯规划师到创业者,一路走来所思所想,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成果,特别欣赏这样的大师。一心搞研究的专家,输出成果往往晦涩难懂,与实践应用总是隔着一层皮,只做实践的人,往往又很难输出系统化的方法论。古典迄今而至有著作三部曲《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我拜读了突破个人成长心法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和突破个人借力破圈的《跃迁》,他自己说《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传播程度远没有《拆掉思维里的墙》高,是因为想做到的人远远比想知道的人少。非常惭愧,我一定补上这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先说说《拆掉思维里的墙》,推荐人傅盛说“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认为做不到的,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更强大,你就真的会变得更强大。”所以拆墙的前提是要有自我觉知和自我觉醒的认知,核心思想是“自我全责”,如果能够全然为自己负责,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如果不担起这个责任,任何方法论的缺陷、环境和基因的不公,都会成为推责的对象-这样的人生只有抱怨,没法进步。古典从7个方面拆掉思维的墙,突破限制,包括人生应该怎样过,如何活得有趣,如何有安全感,怎么看待成功,怎么做职业选择,如何理解与家人的冲突,怎么做自己,给出了转变心智之道。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1)

关于我们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过?

从心理学上,把生命意义分成了“意义拥有”和“意义追求”,意义拥有是指,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拥有什么意义,清楚自己在追寻什么。意义追求是指,还在思考和探索: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我到底该追寻什么?意义拥有用来感知当下,意义追求则是追寻未知;前者支撑当下,后者拓展未来;一个走心,一个走脑。越感知意义,我们的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就越强;而越追求意义,我们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就会越低。

追求意义是很费幸福感的事。所以,现在我们能感知什么意义、认同什么目标,就先好好体会这个意义,为这个目标行动。再说,每个人都可以有基于自己水平的生命意义,伟大的梦想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行动的小意义。进一步探讨,其实“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有意义听上去很崇高,还有各种名人故事加持,但其实很多是事后总结。

有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们来自你的内心感受,让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意义往往也藏在其中。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内外动机的结合。一件事内部动机越多,这个人的表现和创造力就会越好。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说的是内在动机的指针比外在动机更灵敏,更指向成功。如果实在没有什么觉得有意思的事,就躺平,躺平很好,躺舒服了再做事。当我们真的放过了自己,允许自己躺三个月、半年,躺到你觉得没有什么好抗争的,躺到外在动机松绑,躺到你觉得没意思了,你自然可以左右转转头,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干。

千万别定太大的计划,就从这有意思的一小点事情开始,小到不能再小,小到你完全自主,小到你毫不费力掌控,小到你不会在任何人面前失败,当然,比小更重要的是做,有时候做很久,久到老天愿意奖励你点儿什么。正反馈出现,不断循环,就会激发热爱,这个时代的玩法,就是找到热爱的领域,成为极限运动员,而极限运动员最容易做出成绩,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在长期地、不计成本地尝试。书中给出了几个公式:成功=卓越x概率 卓越=天赋x刻意练习x时间,概率=正确的方式x热情x时间,所以成功=思维方式x热情x天赋x时间。这个时代的通关法则就是找到自己的极限运动,全力投入。

如何活得有趣?

兴趣(interesting)的英语源于拉丁语词根inter,意为“在……之间”,后面再加上最高级的“est”和代表当下的“ing”。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当下(ing)的事情中(inter)。当你真正投入当下的事情中,不管这件事情多么简单、多么微小,我们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乐趣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快乐就是快乐,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

投入是热爱生命的钥匙。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做事情既快又乐。说到底,真正激励一个人工作的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薪资、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只是兜底的“基础因素”,只能让你不讨厌这份工作,而真正激励一个人的是挑战、认可、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更多的是与你的内心有关—那些“动力因素”让人找到工作的意义。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无趣”之人,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下图这样的。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2)

“无趣”之人的心智模式

因为害怕努力了也没有收获,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投入。不投入和低投入的人没有乐趣,也很难获得成功,他们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于是就对自己说“我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这总比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很糟糕”要好。这不是缺乏能力,也不是缺乏机会,他们缺乏的是知识投入,对不知道结果的事情的投入!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生命就像一面镜子: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当然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带着关爱而不是投入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能力与乐趣会接踵而至。为我们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深层的、不能被满足的乐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让这个永恒的乐趣带领我们穿透生命的无常。

如何有安全感?

毕业了,留在一线城市,要不要买房?谈恋爱了,对象没有马上回复信息,你会不会着急?在家乡待着,总觉得县城里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要不要出去看看世界?这些问题的根本都是成了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的人。我们的潜能好像使我们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我们信任它,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我们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如果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东西,它就会慢慢地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会来。如果没有了内在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需要安全感,我们只好慢慢地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会让我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被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

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两重煎熬中: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自己。时间久了,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人,他们是职业安全感的奴隶、房奴和爱奴。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小范围的冒险;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珍爱生命,远离恐惧;做一个恐惧保险箱;做一个自己的“成功日记”;面对恐惧,触底反弹。恐惧是个虚张声势的懦夫,当找到内心最深的恐惧后,把脸转向它,准备作战,恐惧便烟消云散。最根本的还有一条,安全感是给予的,不是索要的,奥普拉·温弗瑞在2008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如果你受了伤,你需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就去帮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怎么看待成功?

如果按世俗意义,拥有超过常人的功名利禄才算成功的话,那么要深刻知道,这个“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绝不可能人人都成功。按照“正态分布”的曲线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群体,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大多数都会停留在某一个值前后—离这个值越远,出现的概率越小。就人的长相来说,世界上长得吓人的人不多,长得完美的人也很少,长得一般的才是大多数。

说到成功亦是如此: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混得太惨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人都过着既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日子。既然成功是小概率事件,绝不可能人人都成功,所以我们应“谨慎”对待所谓的“成功学”,要知道成功学的故事只是传奇,不是事实。如果我们想效仿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业成功的话,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比尔盖茨的家境,是不是能敲开IBM的门?也不要相信“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坚持或放弃都是达到目标价值的手段,看清楚成功背后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我们要知道坚持的是结果,放弃的是方式。

那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成功呢?成功的英语是success,从词源来说,success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ss”。所以success这个词的本义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最终达成意见事情,这些都不是成功的真正意义。成功真正的意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这涉及一个目标,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找到人生的真正目标,试着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如果突然落到荒岛,我是不是还会追求现在设定的目标?”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就会让人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获得前恐惧、获得后空虚的生活中。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在向上看,从来没有留意过窗边的风景。只有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我们才可以安心地靠着窗口看看风景,然后更快上楼。只要我们继续前行,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怎么做职业选择?

无论是面对职业、爱情还是其他机会的选择,我们不希望“后悔”,更不希望“错过”,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呢?先讲个故事:假设你是一个王子,有100位波斯公主远道而来向你求亲(女性读者请自觉调换成你是公主,有100位迪拜王子来向你求亲)。每一位公主都带来了一箱嫁妆。她们只会与你见一次面,打开箱子,展示她们丰厚的嫁妆。你需要马上回答是否愿意;否则,她们就会离开,再也不会回来。假设你这个王子是个大财迷,再加上波斯公主都蒙着脸,无法辨认,所以你完全不考虑外貌,你只希望收到最多的嫁妆。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决策?

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那么很容易陷入后悔模式-后面的公主也许更有钱呢?如果你一开始就观察,那么就很容易错过最好的公主——她们可能再也不回来了!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从概率上讲,我们能够算出的最好的选择策略:应该把前37位公主作为观察样本。在前37个人中,不做任何选择,只做一个判断-高财富值大概是多少。在剩下来的63个人中,一旦有人超过这个数值,马上做出选择。这么选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也是一样的。打破“后来”(想想刘若英的歌曲)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只做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之前,不要做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要大胆地选择,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适合的职业是人与职业的匹配,所以你也需要建立关于自己与职业的基准线。有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和自我观察,能帮你找到基准线;而了解不同的职业,也能帮助你找到好工作的基准线。

职业规划师认证课程往往会要求学生花一周的时间来做他们准备进入的工作的调查报告(我们称为“职业调查”),以此了解:这个工作的典型一天是怎样的;大概的收入、福利、晋升通道是怎样的;什么人特别适合做,什么人应尽早离开;你觉得最闪光的时刻是怎样的,又有哪些暗黑时刻。然后在自己心里,给这个职业的适合程度打分(0~10分)。有的人甚至在一家公司先兼职做一两个星期,这样他们大概率能做出最好的、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着急选择的“后悔模式”和总在等待的“错过模式”,都会在我们的生命里奏起《后来》之歌,所以,不如用前37%的时间找到基准线,然后该出手时就出手。

职业调查的方法有五点:第一,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访谈清单如下:第二,尝试参加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培训一般是接触一个行业最直接的手段,因为那里的学生是一群和你目标一样的人,老师则是这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从业者。他们的信息和意见对你非常重要。第三,关注一些专业网站。第四,看招聘网站和公司网站。第五,找一些职业数据库。比如“看准网”“天眼查”以及脉脉、领英上的员工爆料。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就是要了解一个职业的真面目。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3)

职业访谈清单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千万别做完美的职业规划,百分之百的规划毫无用处,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职业是天赋和世界趋势的结合。亚里士多德说:“你的天赋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天赋在慢慢增长,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你的最佳职业也在不断变化。一个过于明确的目标会让你对新出现的机会视而不见。请相信“最好的还没有来”!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走向事务的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规划。

所谓“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意思是说,“道”是不会改变的,而“法”会简单地改变,至于做事情的方式“术”,就会经常地改变。在职业规划中,人的价值观和天赋就是人的“道”。“法”指的是“做事情的方法、态度等”,一个人做事情的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的变化缓慢地改变。“术”是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方法。职业就是一个人和社会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用这个方式来做,也可以在那个地方用那个方式来做,职位可以不断地变动。如何做一个靠谱的职业规划呢?职业规划就好像打牌,你永远无法完全按照你想象的那样出牌。但是,你在开始之前可以先整理好你的牌,对获胜大有好处。

对一个好的职业规划有以下几个建议:

·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梦想尽可能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有个大方向就足够了。你知道20年很长,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所以这个计划以你的梦想为主。

·给自己一个7年的长期计划。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为主。

·瞄准一个3年内能达到的目标,并将它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从而详细地了解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预备一个“Plan B”(B计划)。

·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比如实在不行,我就回家做xx去。

·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节奏。

·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一下你的计划。

·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我们深知,一件事情的价值,不取决于它在当下的价值,而取决于在未来中的价值。所以,找到价值所在,不要让内心被任何东西束缚住,放掉人生的沉没成本,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是人生的漂泊者还是航行者?人生海海,都会遇到很多的风暴。在痛苦风暴陆陆续续的围剿中,漂泊者永远在躲避一个又一个的痛苦,逃离一场又一场的冲突,最后被逼到生活的死角,痛苦更甚。航行者坚定地穿越那些风暴,因为那个吸引他的目标好像岸上抛过来的缆绳,坚定地牵引着他,让他慢慢驶向自己的圣地。Impossible(不可能)和I’m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心中真正的目标。

福利:分享一个不投简历也能入职的8种“野生求职法”,职业访谈、给名人写信、混专业论坛和社区、参加资源类的学习班、加入社群、俱乐部和读书会、义务工作、成为客户、成为自由职业者。

如何理解与家人的冲突?

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是由于成长的时代不同,加之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牺牲很多,同等的,对孩子就会要求很多,在孩子成年之后在很多选择上会与父母发生分歧,有些人就按父母的剧本演下去,这种生活什么都好,也许只有一个缺点,就是这不是自己热爱的生活。可能会享受几天,然后忍受几个月或者几年,在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自己或放弃别人,没有好结局。“父母爽-我不爽”的模式,是双输模式。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4)

那双赢模式是什么呢?“我爽—父母不爽”。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5)

只有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才会真正幸福起来。父母会慢慢发现:他们坚持的只是让我们幸福的方式,如果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他们也会真正地快乐。让父母停止怀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开始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而等到那一天,这个模式就会变成了“我爽——父母也爽”的状态。如何做到“我爽——父母也爽”,有三条建议:不要抱怨,不要抱怨父母暂时不理解你(这是受害者情结);巧妙处理那些可能对也可能错的建议;尊重他们,尝试沟通。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要;自我系统负责满足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这个系统像不像我们的身体?社会系统好像我们的手,负责从外界摄取食物;自我系统好像我们的胃,负责把食物转化为营养,传送到身体各处,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手脚有力量。如果我们的身体营养不良,也许是因为吃得不够好,但大部分时候都是我们的胃出了问题,我们缺乏把食物转化为营养的能力。如果我们觉得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我们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6)

幸福转换系统

我们也要知道,我们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幸福是不能被预先设置的。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7)

怎么做自己?

摒弃“受害者模式”(痛苦的事情全部都是外界的原因),为什么受害会上瘾?因为可以推卸责任,保住面子;可以安心做坏事;可以分享“凄惨的故事”;可以用受害获得同情和帮助;通过自我伤害,绑架他人。当我们生活没有压力的时候,我们真诚地希望掌控自我。但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开启“受害者”模式,变成我们的“心理吗啡”,我们通过它来逃离短暂的痛苦,也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控的长久折磨。受害者模式坚信,自己的快乐与否、成功与否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对生命屈服有很多种,最可怕的那种就是喜欢上“被奴役”。

拆掉“受害”这堵墙吧。首先,找到受害者情景,最没有掌控感,最没有力量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受害者模式;然后,试着找到受害者背后的模式,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对这件事情只有受害的份儿?受害者模式其实来源于过去某个时刻的故事,而故事的主题往往是“面对……我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新的掌控的故事。慢慢地,我们会在当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然后与这个模式共处几次后,尝试拆掉它。最后,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心智,成为掌控者。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什么、感受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人。每一个希望自己幸福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是关于智慧的智慧。

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的程序。我们有一套称为本能的原始系统,在这套系统之上,我们通过学习和调整,发展出自己一套独特的对世界的假设、对外界的反应方式……这些假设和程序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只要你还活着,它们就会不停地运转。就好像苹果或安卓系统一样,这些程序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显示在屏幕(也就是我们的意识)上,更多的 程序是在系统的后台,也就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运转着。优秀的人有一整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面前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也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心智无所谓对与错,但有成熟与否之分,每一种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心智成熟的特点是:拥有很多心智模式,熟悉每个心智模式的优点和限制,并随着环境娴熟地切换。心智模式有三种来源:

自然世界——我们对外界的直接体验;

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对世界的间接体验;

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8)

简单地说,我们自己的感官体验,我们从社会上获得的所有信息,我们受的教育,还有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和过去的经历,都构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式。不管过去怎么样,我们完全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重新认识我们的过去,改变我们的未来。我们探讨下如何改变旧有的心智模式。记得我们最初坐火车,当从窗口看到对面火车动的那一瞬间,你是不是以为自己的火车走了(不知不觉-混沌)?而你转过头,看到另一侧窗口的站台并没有动,然后你知道,刚才的感觉是幻觉(后知后觉-察觉)。等到下一次看到对面火车动的时候,你能够马上意识到也许是它在动,而不是你自己这列火车在走(当知当觉-醒觉)。这样的经验多了,当你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一会儿对面车开的时候,也许会出现那个幻觉(先知先觉)。这个时候,就已经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了。

心智模式的五大问题:突破认知改变心智模式(9)

这个过程会很难,不过,一旦改变,收益巨大,那将是脱胎换骨的进步。可以从“复盘”这个工具开始,慢慢来。

复盘的操作流程和使用契机

“复盘”本来是围棋术语。对弈之后,棋手们通常会把对局重演一遍,以此发现自己的错误,理解对手的思路,研究最妥善的走法。很多围棋高手都把“复盘”当作棋力精进的重要法门。后来,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将“复盘”思想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并使其广为人知。柳传志曾说:“在这些年的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长中,‘复盘’是最令我受益的方法之一。”简单来说,复盘就是将做过的事重新推演,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失败的教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长进,其实是在不断重复错误,不断掉进同一个“坑”。作为自我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复盘可以帮你克服自己的惯性。让我们先回忆最近做过的一件事,然后跟着复盘流程一起复盘一下。

第一、回顾目标。

·回忆下做这件事之前,你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

·这个目标设定得靠谱、精确吗?

·有没有发生“目标损耗”?

这里所说的目标损耗是指,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只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不错啊。

第二、评估结果。

·满分10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和满分差了多少分?差在哪里?

·如果能够再提高10分,你希望提高在哪里?

第三、分析原因。

情景再现,回顾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并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可控的原因: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不是已经全力以赴?

·需要合作的原因:自己这部分做好了吗?需要合作的部分,是否为别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支持?

·不可控的原因:是否充分沟通,及时跟进进度?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纳入控制?有没有控制风险?

第四、总结经验。

·哪些事情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马上停止?

·哪些人、哪些行为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

·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具体该如何做?

·对整个事情背后的规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有没有哪些“经验”其实只是假设?

实际上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基于对事情的假设,比如,假设“努力”可以“成功”,所以拼命努力;假设“读书”可以增“智慧”,所以囤积书单;假设“小习惯”不会有很大效应,所以不关注。一次次复盘,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级“假设”的过程,假设变了,行为也会改变。所以,可以在“假设”升级的基础上,再制订下一步行动计划,来进一步巩固这种“新假设”带来的习惯。复盘的感受越及时越好。对个体来说,“反思日记”“三件事+回顾”都讲究今日事今日“复”,是特别好的复盘习惯。有没有发现,复盘切入的其实是心智模式升级之路(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步骤)中的第二步。它就像一个楔子,让我们亲手将它楔入我们的日常:

·帮我们从埋头做事的“混沌”中抽身而出;

·让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察觉”自己做过的事,发现做得好的地方,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

·从成就中总结、优化,从失误中学习“醒觉”;

·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调整更好的心态,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经2过两次创造,一次是在脑子里构思,一次是真正地做出来。其实,一件事情可以经过三次创造,除了上面说的两次,还有一次就是复盘。复盘既是在重新理解过去,也是在酝酿未来。比如阅历,不仅要经历,还要阅读;再比如经验,不仅要经历,还要体验,但两者都别忘了复盘、复盘、复盘。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步骤,是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让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断成熟,从社会系统中分离出自我系统来,要知道,生命是一个奇迹,不要害怕,当我们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探索自己传奇般的生命,会获得远远超乎期待的回答。不要让世俗的“成功”绑架我们,这个世界不只有一条大路,还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路,带领我们走向不可知的远方。如果别人的羡慕和头顶的光环不能够兑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又有什么价值呢?抛弃掉世俗“成功”定义,只管成长成自己喜欢幸福的样子吧,做自己比成功更重要。我们这个世界无法承担更多的单一的成功,它需要全新的方式去滋养更多的人,让大家更加快乐。那就是让每一个人摆脱既有的成功定义,真正享受作为自己、一个独特的自己的快乐。因为到了那一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对方存在的乐趣而不是竞争。

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有所不同,我因为这个世界而更加精彩,这才是这个新世纪应有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我有什么”到“我是谁”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成功到成长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样子的世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