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如何吃饭的:鲁迅先生的饮食是什么样的
鲁迅是如何吃饭的:鲁迅先生的饮食是什么样的他无情地揭露当时社会的冷漠、冷酷和残忍。他总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他心怀国家,想要拯救这些苦难的人。鲁迅先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他的描述都是劳苦大众当时普遍的悲痛的生活。从课本中的《三味书屋》、《阿Q正传》等熟悉的作品中,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从文章中接触到了鲁迅先生这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周树人先生才第一次正式使用笔名“鲁迅”,引发当时的社会轰动。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等旧社会的苦命人形象,在当时引发社会共鸣,如今都被大众牢牢记住。先生是通过文字,在揭露封建专制的历史,压抑许久的情感被灌注在文字中,字字如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提到鲁迅先生,悦然浮现的是一张严肃而端庄的面孔,这是一位对于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有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的形象。
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离不开吃吃喝喝,柴米油盐。那么,在那个年代,鲁迅先生的饮食又是什么样的呢?
妻子许广平的一份菜单,丰盛的超出想象。这也许可以解答世人的疑问。
课本中的鲁迅从课本中的《三味书屋》、《阿Q正传》等熟悉的作品中,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从文章中接触到了鲁迅先生这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周树人先生才第一次正式使用笔名“鲁迅”,引发当时的社会轰动。
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等旧社会的苦命人形象,在当时引发社会共鸣,如今都被大众牢牢记住。先生是通过文字,在揭露封建专制的历史,压抑许久的情感被灌注在文字中,字字如刀。
鲁迅先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他的描述都是劳苦大众当时普遍的悲痛的生活。
他无情地揭露当时社会的冷漠、冷酷和残忍。他总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他心怀国家,想要拯救这些苦难的人。
鲁迅先生的成长史是什么原因导致鲁迅先生笔锋如刀,犀利如箭呢?这和他的沉痛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的鲁迅先生,自小生活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但是在13岁时,当时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被判入狱,这犹如晴天霹雳。
突然的重大变故,而先生的父亲因为长期患病,并没有能力支撑这个大家庭,从此家道中落。
父亲去世后,懵懂少年作为家中长子,上有柔弱的母亲,下有年幼的弟妹要照顾,生活的重担,社会的残酷无情地摆在这个少年面前,压在他稚嫩的肩上。
从此再无天真活泼无忧的时光。人生的艰难、世间的人情冷暖早早地让鲁迅的心灵遭受了“毒打”。
也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人生变故,鲁迅先生接触到底层人民,真正走近底层的平民百姓,感受到他们求生存的不容易。
在他的人生中,生活在外祖母那里的农村的生活时光,是遭遇变故后,难得的一段让他一直怀念珍惜的美好。在那里,他感受到的是人世间难得的朴素与自然,真诚与单纯。
这位把文字作为武器的新时代的战士,锋利的言语间,只有在提及那段农村生活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无比的怀念与柔情。
是伟人也是平凡人鲁迅先生年少时曾经出国求学。艰难的学医的岁月里,他一心想通过医术救治国人,可是现在他意识到旧社会的问题,不是医术可以解决的。他坚决地弃医从文。
然后笔杆子成为这位战士抨击旧社会的武器,同时也是拯救国人思想,掀起新思潮的工具。他奔赴在新文化运动的前线。
抛开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等这些被外界赋予的高大的头衔。鲁迅先生也只是一个平凡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爱读书但是也有趣的平凡人,需要的也是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美食,就是鲁迅先生的一大主要生活爱好。
热爱美食的先生对于当时鲁迅和许广平的家庭情况来说,一半的收入花费在吃喝上,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压力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挡鲁迅先生对美食的热爱。
看《觉醒年代》的时候,就发现好几次在大家都情绪高涨,谈天说地的时候,鲁迅先生吃着或是一把炒花生或是一碗炸酱面,让人看的“津津有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中,鲁迅先生有多么热爱美食呢?
治疗嘴上生疮的柿霜糖,因为喜欢吃,可以半夜起床吃下一大半,还要为自己的“嘴馋”找个没必要留着的借口。也只能说是自己不经常长口疮,留着会浪费。
看完牙医,都已经讲好要补四颗牙了,但是在回家的中途,也还是要去绕路去买点稻香村的点心。
这与课本中的他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他的“另一面”,更富有生活气息,就是一个满腹诗书、有理想有抱负也爱美食的教书先生的样子。
丰富的菜单一个如此热爱美食的人,他的饮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最爱的美食是什么呢?通过一份丰盛的菜单,或许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答案。
在鲁迅纪念馆,有一份藏品,是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记录的菜单。这份菜单记录了从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每一天的菜单。
从菜单中可以看到,三菜一汤和有荤有素,是鲁迅先生的基本配置。每一顿饭都充满着烟火气息,这是对生活的尊重。
除去一日三餐,鲁迅先生不但是一位肉食爱好者,还十分喜欢各地的各种小吃和零食。在北京、在江浙沪各处他都喜欢寻找美食。
他喜欢炸肥肠,他也爱西湖醋鱼。他喜欢甜食,也爱吃辣。他可以写散文的时候吃甜食,写杂文吃辣物。他对美食的热爱,不受地域限制,也无关饮食习惯。
当然,美食需有美酒配。鲁迅先生不仅热爱美食,他也一样爱喝酒。“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这是郁达夫赠与鲁迅先生的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鲁迅先生对酒的喜爱。
结语古语有云“君子远庖厨”,但是鲁迅先生从来不刻意掩盖自己对美食的热爱,他热爱全国各地的美食,就像他也在时刻担忧着举国上下的命运一样。
这份丰盛的菜单,不只是躺在纪念馆的一份冰冷的藏品,它为鲁迅先生的形象注入了灵魂,不再只是课本中那副冷冰冰的画像。
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心怀国家的平凡而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