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但是在下片突然生发出一句“少年情事老来悲”,这是感慨元夕夜,在大街上赏灯看月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有“少年情事”,才更愿意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邂逅自己中意的另一半。而自己,人越多,心里越悲凉。因为年华不在,更因为最好的年华里遇到的最好的那个“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到了正月十一,作者写了词题为“正月十一观灯”的《鹧鸪天》,词中上片有一句“只有乘肩小女随”,作者将小女儿扛在肩上去赏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词人感慨又是一年春来到,自己懒散的闲居在家,对来拜年的客人也很慵懒,院中的梅花开了,这些梅花一直和自己相伴多年。孩子在学写字,贴在大门上的郁垒神荼两位门神,这几个字笔画甚繁,孩子们写不真切。作者连用“慵”“缓”“闲”三字,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老人们逢节日常有的情态,非常生活化。其实,那一年的姜夔刚刚四十三岁,因为晚婚,所以孩子们都是未成年,十来岁的孩子,在他眼里依然是“娇儿”。

庆元三年丁巳,也就是公元1197年,居住在南宋京城杭州的南宋词人姜夔,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这一年的春节,姜夔填了五首《鹧鸪天》。第一首词创作于大年初一,全词如下:

鹧鸪天•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词人感慨又是一年春来到,自己懒散的闲居在家,对来拜年的客人也很慵懒,院中的梅花开了,这些梅花一直和自己相伴多年。孩子在学写字,贴在大门上的郁垒神荼两位门神,这几个字笔画甚繁,孩子们写不真切。

作者连用“慵”“缓”“闲”三字,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老人们逢节日常有的情态,非常生活化。其实,那一年的姜夔刚刚四十三岁,因为晚婚,所以孩子们都是未成年,十来岁的孩子,在他眼里依然是“娇儿”。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1)

到了正月十一,作者写了词题为“正月十一观灯”的《鹧鸪天》,词中上片有一句“只有乘肩小女随”,作者将小女儿扛在肩上去赏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但是在下片突然生发出一句“少年情事老来悲”,这是感慨元夕夜,在大街上赏灯看月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有“少年情事”,才更愿意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邂逅自己中意的另一半。而自己,人越多,心里越悲凉。因为年华不在,更因为最好的年华里遇到的最好的那个“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

那个没有出现在词中的“她”,成为一道谜题。不过作者在元夕这一天,写了两首《鹧鸪天》,委婉含蓄透露了与“她”相逢的往事。其中一首词题为“元夕不出”,作者说“却怕春寒自掩扉”,其实是心里在思念那个“她”,所以要躲开人群,“旧情惟有绛都词”,独自在家安静地思念。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2)

在词题为“元夕有所梦”里,作者起句就点名与她邂逅的地点,并抒发感慨“当初不合种相思”,并且说“人间别久不成悲”,这一别,二十多年,真的是“不思量,自难忘”。关于正月十五作者写的两首词的赏析,前文已经发过,在此不做赘述。

紧接着,正月十六到了,作者在此填词《鹧鸪天》,似乎想为这个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首词又说了些什么内容呢?先来看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全词如下:

鹧鸪天•十六夜出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僛僛。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3)

题解:

词题为“十六夜出”,是作者强调正月十六日这一天晚上,作者出门观灯夜游,所以再次填词一首。作者从元日,也就是正月初一,写到了正月十六,一共写了五首同词牌的《鹧鸪天》,所谓有始有终,人们常说,过了正月十六,也就过完年了,接下来就该各司其职了。

这首词以叙事代抒情,明写十六夜观灯,实则抒发词人多年漂泊江湖,境遇凄凉,仕途不顺的身世感怀。

注释:

1. 辇路:天子车驾所经之路。

2. 僛僛:醉舞不稳的样子。

3. 三生杜牧之:杜牧《遣怀》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宋代黄庭坚《广陵早春》云:“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

4.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4)

赏析:

上阕首句描述杭州元宵灯节的热闹繁华,点明主题,十六夜出是为观灯。皇帝御驾的大道两侧,珠帘垂落,千万枝银色烛光随风摇曳,璀璨夺目。词人路经红楼下,竟无一人相识,只有东风历历吹来,。

上阕用对比的写法,将元夕之夜的繁华喧闹和自己落寞孤寂之情形成对比,以“珠帘两行”对应“千枝银烛”,极力渲染风流豪奢之景。然后转而宕开一笔,写尽自己的形单影只。

《唐才子传》说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却最终“困踬不振,怏怏难平”,这种境况和姜夔十分相似。他们二人都胸怀大志、心性高洁,未能施展才华,就在漂泊中辗转一生,词人故而将自己比作杜牧。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5)

词的下阕又转笔,重写灯节现场。正是人声喧哗,欢声笑语的时候,夜色渐深,笑语不断。明天一大早春风拂过小桃枝。鼓瑟之声渐渐远去,游人越来越少,四散回家去了,独自归家,惆怅的滋味只有明月知道。

游人散去,词人踏上归家的路途,他虽然夜出观灯,然而观灯之后,只有寂寞如影随形。“有月知”呼应了上阕的“谁识”,词气连贯如一。人群中的孤独才是蚀骨的孤独。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寓情于景,把内心情感委婉妥帖地表达了出来,虽有些自嘲自讽,却看不出丝毫自怨自艾。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将自己和杜牧相比,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桃花败了,还会在春风中再一次盛开,但是,一个又一春天过去了,自己和杜牧一样,身如浮萍,漂泊不定。

全词一共九句话,清雅含蓄,韵味无穷,有落寞孤单之味,却只是点到为止。

鹧鸪天诗人所传达的主要情感,姜夔元宵节后写了一首鹧鸪天(6)

王水照、熊海英认为在南宋词坛上,辛弃疾与姜夔双峰并峙,“稼轩和辛派词人以为为词,抒爱国激情、恢复壮志,激昂呼啸,其词如钟鼓镗鞳之声;姜夔则极为重视音调格律,写高情雅意如箫笛之音,韵远声清,此事自关性分。”

姜夔创作于1197年新春期间的这几首《鹧鸪天》,有内在的情感依托,也有外在的景致描写,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娓娓道出内心独白。其词风清雅空灵,扣人心弦,值得一读再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