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20课的小练笔,五年级上搭石小练笔
五年级上20课的小练笔,五年级上搭石小练笔于是又返回去重新分析了文中例句。寥寥两句,实在对不起公园里的那一大圈。有效描写只有“如同星星般闪烁”这一句,让“美丽”显得空洞而又无力。仿佛在直白地告诉别人,我无话可说!白墙上水墨画一般的投影初稿:夕阳西下,微风拂过,当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如同星星般闪烁,是那么美丽。
昨天认认真真“备课”( 小学语文学习之小练笔:五年级上《搭石》: 美,在那里等你),讲给小朋友听,他决定选择阳光从树叶间隙洒下的场景来描写。
阳光从树叶间隙洒下
又带着他去公园好好感受了一番,看树荫下斑驳陆离的地面,看白墙上水墨画一般的投影,准备工作可谓做得十足。
可惜,我在公园教他一个词“斑驳”,他还想了一句话“阳光穿透树叶,在地上投下一片斑驳”,我想着回家查查“斑驳”能不能这样当做名词来用,结果小朋友到了家,连词带句忘了个一干二净。
白墙上水墨画一般的投影
初稿:
夕阳西下,微风拂过,当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如同星星般闪烁,是那么美丽。
寥寥两句,实在对不起公园里的那一大圈。有效描写只有“如同星星般闪烁”这一句,让“美丽”显得空洞而又无力。仿佛在直白地告诉别人,我无话可说!
于是又返回去重新分析了文中例句。
一番苦口婆心口水横飞之后,小朋友终于有所感悟: 可以从视觉 触觉的角度来描写。
然后,为了避免他逻辑混乱,我要求他仿着例句的结构: 表明观点 实写 多角度细节刻画。
于是修改如下:
夕阳西下,微风拂过,当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是那么美丽。浓密的树叶把一束束阳光切成碎片,如同星星一般闪耀。而地面上,阳光随着微风,欢快地舞蹈着。
站在阳光下,未免有些炎热,可走在“星星”下,随着在身上跳舞的光斑,慢慢地,温暖浸入全身,使人感到十分舒适。
温暖浸入四肢
修改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浸”字颇费了一番功夫才用上,这是课本上刚学的字,先用了“散”,觉得不合适,想到“浸”,又开始组词,“浸透”、“浸染”…… 最后,用了最简单的“浸入”。
看着他在屋子里一边转圈一边琢磨字词的样子,甚感欣慰。
不过,修改还是要继续的。
两段分开来读,似乎都挺不错。可是放在一起,却又感觉连接部分太跳脱了: 视角变幻太快,就像拍视频时频繁切换角度一样,太凌乱,读者会跟不上你的脚步。
于是我建议他不要去读这些文字了,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树下行走的场景,会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
窝在沙发里安静地想了一会儿,修改如下:
夕阳西下,微风拂过,当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是那么美丽。浓密的树叶把一束束阳光切成碎片,如同星星一般闪耀。而地面上,阳光随着微风,欢快地舞蹈着。
我在树下慢慢地走着,随着“星星”投下来的光斑,温暖渐渐浸入全身,这可比太阳下的炎热舒适多了。这时,身边快速跑过一个人,那些光点如流星一样在他身上划过,又掉落在地上。
光影如流星一般从身上划过,又掉落在地上
最后一个场景据说是他和同学一起跑步时看到的画面,“移植”到了这里。
我特别喜欢他“阳光把树叶切成碎片”和“像流星一样划过”的表达。
其实孩子在不经意间,是有许多金句出现的,不过不刻意积累,这些金句也就悄悄地溜走了。
等到写作文时,似乎总有些正襟危坐的意味,思维也被冻住,就完全没了跟我们聊天时的灵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