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字的正确持笔方法:有势就一笔写完
一手好字的正确持笔方法:有势就一笔写完「必」比「心」多一撇,其实跟「心」一点关系也没有。小篆是一个「八」字,中间插入「弋」,《说文》:「必,分极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极」是高地,「八」这里是分界的意思,「弋」是「杙」之省,本义是插在地上的11.2必11.1心甲骨文「心」是个象形字,照着心脏画出来的。金文、小篆由图画向符号演变,秦简上的写法是照小篆隶定的,四笔。汉隶的写法只有一笔是长的,其他三笔都缩短为点了。「心」字草化,皇象的章草会使许多人失望,规规矩矩,跟后来的真书没什么两样。章草还可以看看索靖的《月仪帖》,他把右边两点连成一横,省掉了一笔。到今草,把三笔排成了一线,成了连波势。王羲之《贤室帖》有一个「心」,好像是飞翔的鸟,又如水禽振翅,动态十足。孙过庭《书谱》大多数「心」,我以为是学王羲之的,难得有一两个,跟智永差不多。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15——草书释读9
十一 人体:心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这是弄错了,心不管思想,思想是脑的功能。但有关思想感情的字,都在心部,这是古人的认识,直到现在我们还说:「用心做功课」,「心地善良」,「心安理得」等。
「心」和其他字的搭配非常多,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
11.1心
甲骨文「心」是个象形字,照着心脏画出来的。金文、小篆由图画向符号演变,秦简上的写法是照小篆隶定的,四笔。汉隶的写法只有一笔是长的,其他三笔都缩短为点了。
「心」字草化,皇象的章草会使许多人失望,规规矩矩,跟后来的真书没什么两样。章草还可以看看索靖的《月仪帖》,他把右边两点连成一横,省掉了一笔。到今草,把三笔排成了一线,成了连波势。王羲之《贤室帖》有一个「心」,好像是飞翔的鸟,又如水禽振翅,动态十足。孙过庭《书谱》大多数「心」,我以为是学王羲之的,难得有一两个,跟智永差不多。
11.2必
「必」比「心」多一撇,其实跟「心」一点关系也没有。小篆是一个「八」字,中间插入「弋」,《说文》:「必,分极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极」是高地,「八」这里是分界的意思,「弋」是「杙」之省,本义是插在地上的
一个木桩,甲骨文「弋」是这样写的,有点像「上」字。古代田地分界,找高点的地方插上一木桩,这就是「必」。章太炎另有一个解释,他说一二三古文作弌弍弎,所以这个「必」可能是古文的「八」字,也有道理。
「必」字草化有三种写法,我来逐一介绍:真书「必」字,中间有一笔叫弯笋势,但在隶书中没有的,无论秦隶还是汉隶,这一笔都是捺笔,弯笋势和捺笔都是走九号位的。智永《千字文》中的「瑟」字,下面的「必」也是写捺。普通真书因为有使转,所以多了一个趯。「必」字草化第一种取势,先写中间撇捺,一撇穿过弯笋势,等于一撇和一捺交叉,这是交争势;然后写三点鸡头势,两个笔势就写出「必」字来了。
第二种取势方法,可见皇象的写法,先取羊角势,第十课讲过羊角势一撇可以很长,然后取弯笋势,最后左右两点。皇象最后要加雁尾,所以这两点是相顺关系,布棋势,《阴符经》「必」字最后两点是相对关系,衮笔势。真书很多来自章草,所以点画有使转关系。
第三种取势,先写一个鸡头势,然后弯笋势和右旁一点组成衮笔势,这是相对两弧线。这种写法在古人作品中相当多,唐人写经中就有,欧阳询《虞恭公碑》的「必」,也是这样写的,可见草书的取势,对真书有巨大影响。王羲之《增慨帖》也有一个,这帖有米芾临本,至今可见。请注意,这样写「必」跟「示」非常相近,区别在于「必」起手是一点,「示」起手是一横。
11.3想
第10课讲过「相」,「相」下面加一个「心」就是「想」。心部很多字都是这样,下面「心」是义符,上面是声符。但「想」的草书,并不是在草字「相」下面加一个草字「心」,为什么?因为还不够简单。
我讲过一个草书规则,数点连写等于一横,两点、三点、四点都可以简化为一横。「心」单独写就是三点连波势,作为偏旁,当然简化为一横更方便。
所以「想」字就是「相」下面加一横,章草取势,可分为戈法加奋笔势,张芝、索靖、王羲之都有这样的写法。今草把下面两横缩短了,位置也向右移动,以便戈法一写完立即连写奋笔势。甚至缩为两点,这样的今草,取势是戈法加铁铃势。
11.4思
「思」上面写成「田」字形,最早见于秦隶,汉隶跟随,其实上面不是「田」,是「囟Xin4」,「囟」指囟门,孔颖达说「首脑之上缝」。《说文》:「思,容也,从心,囟声」,「囟」只是声符,古音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田
皇象《急就章》有两个「田」,左边这一个看起来很清晰,其实本来是「由」字,拓本坏了,右边这个才是「田」字,用拓本经常会遇到这种事。「田」字只有横竖,这样的字最好有点斜线条才不呆板,皇象的处理手法,就是把中间的十字转了九十度。王羲之《十七帖》和智永《千字文》中的「田」字,也是这样处理的。我讲过〔真书〕「正」这样的字,也只有横竖,智永、褚遂良把中间改为两点,比颜真卿来得生动。
「思」
「思」字本身有点有斜线,草书不要写呆了,索靖《月仪帖》有好几个「思」字,这个有点呆板。智永有直线有弧线,有平直有倾斜,就好看得多。他先写了一个「日」字形飞带势,然后撇横瞑人势,如果是索靖、王羲之这样用竖横收尾,当为竖笔势移位。究竟归入哪一个笔势,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11.5念
「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字,它有繁简两种写法。《说文》:「念,常思也。从心,今声」,也是形声字。甲骨文、金文这种写法,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但战国时期的写法,越来越繁,上面写了个「含」,这使我们理解到为什么古文中「含」和「今」可以通用。
这里先要搞清楚四个字:口、曰、今、含。「口」是一个象形字,「口」
上多一横就是「曰」,这一横表示言从口出,口中说出话来。把「曰」字倒转过来,这就是「今」,「今」本来意思是呻吟的「吟」,嘴角向下有声音出来,这不是说话,是痛苦的呻吟声。在甲骨文中,「今」已经有简写,只用一横。古文里面「今」可以和「含」通用,是因为「今」假借为今天的「今」,那本字加了口变成「含」,「含」有讲不出话的意思。「念」也是这样,心中默念,口中不讲。
回过头来看「念」字,就容易懂了。左边甲骨文和金文,上面是「今」的简写,右边战国金文和楚简,上边写了「含」。史籀之前和之后,写法有明显的不同,因为「今」已经假借为今天的「今」,所以另作「含」字,史籀大篆特点就是比较繁复的,以保证字义不混,直至小篆才做了新一次正字,这是要到秦统一之后了。
今
草书「今」,从甲骨文、金文简写这一种而来,为什么不用两点「今」呢?因为「令」字草书用两点。西周早期金文已经可见「令」字比「今」字多一笔,所以草写「今」用一点,「令」字用两点。王羲之今草「今」字,整个字可看为一个衮笔势。皇象章草「令」,上面瞑人势,下面两点铁铃势。
念
但问题来了,「念」字草书,上面写个草字「今」,下面的「心」用一横
替代,非常容易误会为「令」,所以草书「念」,上面的「今」必须写全,不能省笔。但加多一横后,可以二次组织笔势,皇象写法,上面是竖笔势,下面两点一横也是竖笔势;王羲之写法,上面竖笔势,下面是奋笔势,两点连写为一横;智永好像竖笔势下面写了个「之」,各有巧妙不同。
11.6愁
《说文》:「愁,忧也。从心,秋声。」「秋」这个字,小篆「火」在左、「禾」在右,于是古代「秋」有两种写法,隶书经常「火」在右。西汉《神鸟傅》有草书「愁」字,下面「心」用一横替代。
皇象《急就章》写完「愁」,右上角再加一点,草书中这样加一点,往往以此分别有相同写法的字,如「土」和「士」,通常「土」加一点以示区别。「愁」没有相同的字,不属于这种情况,我想可能是表示右旁原来是「火」,所以多一点,跟《神鸟傅》〔上面〕的「秋」字比较一下就知道。还有一个情况是省略了某一部分,最后加一点偿还。「秋」在战国楚简中的草写,多一个「日」,省掉了「日」在旁边加一点,这也是草书手法之一。到今草出现,就不写这一点了。
11.7悲
上面是「非」,下面是「心」,所以关键是「非」怎样草化。金文「非」像鸟的两个翅膀,一左一右,字义是相背的意思,《说文》:「非,违也」。这
个字的演变有两种写法:一是跟金文隶定,秦汉隶书都和金文一样,草书「非」也是这条线的。小篆写法是新的,现在的正楷字是跟小篆的。我们讲过小篆之前的字体,都可泛称大篆,不少草字是跟大篆,不跟小篆,来源更早。
把孙过庭的写法和金文相比较,可看到他是先写左边,然后写右旁。金文左右各有两小横,在草书中缩小为两点,两点等于一竖,所以左边一竖也可以的。智永把一竖缩得很小,看起来像一点。《古诗四帖》的「非」,写了个「九」字再加一折,这个写法不大好,近于张旭的「旭」字。
悲
知道了「非」字的草写,下面加一个「心」就是「悲」,章草可看皇象《急就章》,中规中矩,请注意,章草上面的「非」,和「兆」字相同。王羲之、智永有今草写法,今草更简略了。但今草上面的「非」,拿出来单独写是「北」字。
兆
再来比较一下单独写的「非」和「兆」,实在非常相近。赵孟俯临写《急就章》,右旁两小撇向背势改为三角形玉函化势。今草「兆」有第二种写法,来避免相同的问题,左边一撇两点改为挑土势,中间虿尾势不变,右旁向背
势两小撇,改为奋笔势移位,这样一来,使左右都有一个十字形,比较平衡,裹束起来就如贺知章《孝敬》「兆」,和「非」字拉开了距离。
11.8怒
这个字很简单,《急就章》有两个「怒」字,今草写法也相同,没有什么简省,如宋克书。
11.9忿
「忿」上面是「分」,皇象有两种不同取势:一种上面取八字形斗鹑势,下面刀字是钩裹倒笔势。这是从上写到下,还有一种从左写到右,把「八」字拆开,一撇和下面的「刀」字连写,组成三撇贯鱼势,最后加上一捺。在索靖《月仪帖》、王羲之《十七帖》和《远宦帖》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分」字。蔡邕《九势》有一句话:「势来不可止」,有势就一笔写尽,「分」大约就是这样行势的吧。
介
和「分」相近的字,是「介」。「介」是「八」中间加个人,「分」是「八」中间加把刀。写「介」字,中间的「人」要一气写完,然后写两旁的「八」,赵孟俯写的「介」很像「分」,要小心分辨。
忿
回过来说「忿」字,章草和今草都是草字「分」加「心」,你会写「分」,又会写「心」,就没什么问题。
今天就讲这些,下一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人体心:心,必,想,思,念,
· 愁,悲,怒,忿
· 相近:必示,今令,非兆,分介
复习思考:
·
这两个「分」,上面是智永《千字文》中的,下面是随人《出师表》中的,请问各用了什么笔势?
·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
· 心想,心腹,心肠,心口不一,
· 必须,必不可少,必由之路,
· 想必,想见,想入非非,
· 思念,思过,思想,
· 念书,一念之仁,念念有词,
· 愁眉不展,愁肠百结,怒发,怒目,
· 分别,分头,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