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制副校长的评价及建议:对校长角色的再思考
对法制副校长的评价及建议:对校长角色的再思考第三,没有足够的学校工作时间和工作经历,对学校具体的管理细节,缺乏有效的把控。一是学校、社会、家长工作平台的搭建。二是学校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关键时段精力的投放问题。三是对特殊群体,包括老师、家长、学生的关心、关照、服务问题。第二,没有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读懂学校,读懂教师,读懂学生。一是不能读懂不同学段、年龄、年级、性别、家境、经历、性格学生的情况。二是不能读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干部、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关系。三是不能读懂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克服重智轻德和重知轻育的现象。学校对外交流的代言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回顾自己在潍坊八中、潍坊七中、潍坊一中几所学校任校长的经历,既有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既成果满满,也不乏缺憾。如今,从个人做校长的经历看,认为主要有三点缺憾:第一,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造
校长:
学校办学思想的制造者
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者
学校大家庭中的主政者
学校对外交流的代言者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回顾自己在潍坊八中、潍坊七中、潍坊一中几所学校任校长的经历,既有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既成果满满,也不乏缺憾。如今,从个人做校长的经历看,认为主要有三点缺憾:
第一,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造成在工作处理上的被动。一是缺少从普通教职员工到领导干部的梯次连接,不能很好地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盼。二是缺乏了解中层部门之间的协调、依存和共生关系。三是缺少了解教师发展需求与学校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有效的处理。
第二,没有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读懂学校,读懂教师,读懂学生。一是不能读懂不同学段、年龄、年级、性别、家境、经历、性格学生的情况。二是不能读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干部、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关系。三是不能读懂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克服重智轻德和重知轻育的现象。
第三,没有足够的学校工作时间和工作经历,对学校具体的管理细节,缺乏有效的把控。一是学校、社会、家长工作平台的搭建。二是学校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关键时段精力的投放问题。三是对特殊群体,包括老师、家长、学生的关心、关照、服务问题。
这样一路走来,对于今天如何做校长,有了一些沉淀中的思考、经历过的感悟、体验后的反思。共四句话16个字:“先人后事、找准定位、刚柔并举、自强不息”。
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人。这是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先人后事是一个管理词汇。就是把合适的人请上车,大家各就各位,然后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先做(选)人,后做事业。先人后事,是在项目未有时就要进行人员的先培养,培养出的人才适时地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项目后,方可“善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校发展的主体是人的发展,即教师的发展加上学生的发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根”,只有品味高尚的教师,才能办出品味高尚的教育。
校长只有心中有人,眼中有人,做决策、办事情始终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先人后事,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管理”向“治理”的根本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主体是学校,由上往下,采取单一方式,贯彻上级决策;现代学校“治理”,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更加强调“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央”,更加强调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自我发展、自主发展。
(一)选人要“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西方领导行为学的研究也感觉到了领导者“品德”的重要性,认为高尚的品德,是获得下属永久支持的前提。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曾强调,欲取得下属的信任,领导者必须是能力、关系和品德这几种特质的典范。美国已逝将军施瓦茨科普夫也曾论述过品德的重要性。他说:“领导就是策略与品德二者的有效结合,然而,如果须二者舍其一,宁可舍去策略。”美国前总统林肯说:“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荫,却不知道树木是根本。”我国古语也说,“为政以德 修己安民”,“官德正 则民风淳;官德毁 则民风降”。学校领导干部之有“德”,如同树木之有“根”,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用人要“放”:
知人善任,有责有权
有权有为,有为有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校长要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胆、扩才之意。“放”应当是一种用人策略。当然,“放”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限度内,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放开手脚,放下包袱,心无旁骛,不蹑手蹑脚、忧心忡忡。正如胡适所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另外,要善于用人之长,看人之长。“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要让干事的人有为、有位,不能让他们流血流汗再流泪。美国前总统杰弗逊说过,“点亮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
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就用人问题,我曾经讲过“三放三聚”:只有放得真,才能心换心——聚心;只有放得下,才能拾得起——聚力;只有放得开,才能聚得来——聚才。在用人上要真情实意,像举重运动员,像捕鱼撒网一样,要敢于放开。
(三)言路要“广”:
注重倾听,渠道畅通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言路广,则万事通。广开言路,做决策、定政策,才能不倚不偏;广开言路,才能收到“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广开言路,才能创设“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的佳景。
注意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来自上级领导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声音;来自社会相关部门的声音;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来自学生家长的声音;来自宣传媒体的声音(舆情);来自兄弟学校、同行同仁、专家学者的声音;来自师生员工的声音;来自学校干部队伍的声音;来自离退休老干部的声音;来自反对过自己的人的声音。
(四)环境要“宜”:
思维不同思想一致
意见不同声音一致
职责不同目标一致
岗位不同地位一致
校长要高度重视学校环境的创设,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成就人、发展人、造就人,才能打造“宜学新名片”。
1.“和而不同”的工作环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独立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符合;小人则没有独立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2.“以和为贵”的人际环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使彼此都能融洽。
3.“知行合一”的干事环境。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 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导致某些人在“知”上口若悬河,坐而论道,在“行”上避重就轻,华而不实。要积极倡树“真干求突破、规范铸特色”的工作风气。要教育人们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说不做假把式,只干不说傻把式,能说会干真把式。
4.“行稳致远”的发展环境。前进途中,曲直高低,坑洼坎坷,山高水深,寒暑风雨,环境多变,若想走得远,必须首先走得稳。保持充分的体力,不懈地行进,不招致危险。稳健才能走出长远的路。
“先人后事”的学校治理,要达到的目标:“智者尽其谋,勇者尽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孔子《论语·公冶长》)领导是暂时的,人品是长远的。多年以后,校长不在其位了,师生仍然感激他,怀念他,说明其在位时的所作所为,禁得起群众评判,禁得起历史的检验。
02.找准定位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找准定位非常重要。位置适合可以干出一番成绩,位置不适,就会变成无用的“垃圾”。因此,“一把手”既不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又不当甩手掌柜、公堂木偶。
(一)把关定向:
把住方向,守住底线,保住常规
1.把住方向:校长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正确的办学方向,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守住底线:坚决做到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远离高压线。办学的底线,就是上级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规则、规章、规定。学校办学只有遵守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规则,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出成绩、不出事。就像列车必须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校长只有守住办学底线,规范办学行为,把握住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才能保证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校长要度量大一些,风格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宽一些。如果眼睛只盯着高考,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拔苗助长、投机取巧、挑战规则,可能获得短期的效益,但不符合长远的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时间久了,必定翻车。招生政策、收费纪律、“两重一大”、师德规范、办学行为等各种高压线,更是碰都不要碰,想都不要想。
3.保住常规:向常规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贯彻学校始终。落实教学常规,质量提高就在其中。抓住了课堂效益,就抓住了教学质量。要充分调动教师“教”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教”和“学”的内在动力。现代教育已经触及到心理层面、脑科学以及学习行为学的研究。研究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成长方案,把他教学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要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业提升方案,把他学习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就像动车一样,原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动车的每节车厢都要有动力,才能实现提速快进。
(二)抓大放小:
善于抓大事,善作善为
1.抓大事,与时俱进。事关学校重大改革的工作,校长要亲自挂帅、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在推进学校改革上,要做到:
(1)思想理念新。多留心、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经验、先进学校经验、外地学校经验、国外学校经验。
(2)政策思路清。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任何时候认清方向,保持办学定力。不急功近利,不饮鸩止渴。
(3)落实措施硬。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落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落实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措施。不违背规律,不拔苗助长。
(4)工作成效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成绩的取得是水到渠成的、瓜熟蒂落的,不胡乱作为,不反复折腾。
2.抓重点,以点带面。苏辙讲:“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郑玄讲:“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篇而万篇明。”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主次,找准重点,不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抓大权,小权分散。位高不能擅权,权重不可专权。作为一把手,切忌大事小情“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也不能事事躬亲,自己忙得团团转,别人只管站着看。要让班子的每一位同志有职有权、有责有为,要充分相信,朋友多了路好走,相信“人与人在一起叫聚会,心与心在一起才叫团队”的道理。
(三)形象引领: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校长是行走的文化符号,校长的形象直接影响着老师,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学校,关乎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因此,校长形象的好坏不可小视。正如梅贻琦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知,不为而成。”
1.绅士(淑女)形象。绅士,是指在与人的交往中,仪容举止得当、风姿优雅、彬彬有礼,富有教养的男士。淑女,是指仪表整洁、谈吐自然、举止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知书达理的女士。如今,不少学校开设了绅士、淑女课,或组织主题班会,旨在让学生拥有一颗强大、从容、通透的心。既然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绅士”“淑女”,校长有什么理由不以身示范呢?
2.学者形象。学者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占有者,更是气质品味的代言者。“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横渠语录》)作为校长,如何扮演好学者这一角色,个人认为,要当好三种人:一是酷爱读书的“带头人”。校长自身读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换句话说,一个不爱读书的校长,也很难把学校办好。二是习惯养成的“引路人”。校长应不仅是读书爱好者,而且还应是引领师生养成读书习惯的带头人。三是学以致用的“先行人”。校长不仅要做读书带头人、引路人,还要做学用结合的“先行人”。让学生既要读好圣贤书,也要关心窗外事;既要能读有字书,又要会读无字书,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长者形象。提到“长者”,自然会把“宽厚、慈爱、也不乏严厉”的标签贴在上面,令人顿生敬重、敬爱、敬畏之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校长这位“长者”,应该具有什么品质?
其一,长者,应该是“宽厚待人、稳健处事”的人。
(1)“长者”的眼里,没有另类。每一个人都是他的牵挂,每一个人的闪失都会成为他永远的痛。提到“长者”自然会把伟大的父爱、母爱联想在一起。
(2)“长者”的口中,永远是激励。“养成不服输的性格——宁死不屈;树立不能输的信心——勇争第一;实现不会输的承诺——一言九鼎。”“今天老师为我铺就知识高速路——我拼搏;明天母校将我送上成才直通车——我骄傲。”“做大校人,立强校志,走名校路。”“沐着晨风,迎着朝阳,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伴着琴弦,步入课堂,望一望老师那期待的目光;闻着书香,捧起饭碗,品一品劳动人民的血汗;踏着夕阳,放学路上,问问今天进步了没有;走进家门,面对爹娘,说一说今天做得都好吗?”这些寄语,都是“长者”对学生的激励。
(3)长者的肚里,一定能撑船。长者能够容纳所有的人。在激励先进的同时,也允许部分落后,甚至可以接纳“美丽的错误”。他不主张人人都追求完美,只要努力,一切都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其二,长者应该是“大爱无疆、真心相伴”的人。当代教育家顾明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作家冰心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源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也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所有的长者都在默默地践行着这些爱的信条,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爱。校长坚持每天早上在师生到校前走进学校,迎接师生的到来,无非是向他们送去一天的祝福,用行动告诉他们,校长始终陪伴在你们身旁,不管发生什么,一切都有校长撑着。
其三,长者应该是“严中有爱、宽严相济”的人。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惩戒措施做保障,很难保证育人目标落地。要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育人底线。“不抛弃”,因为有爱;“不放弃”,因为有责任。有爱滋兰树蕙,有责一路芬芳。爱与责任,正是教育的灵魂和根基。
(四)服务协调:
周到周全,暖人暖心
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校长不仅是一个教育战略家,要有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路,还应是一个上下协调、左右协调的社会活动家,肩负着为师生服务的重要职责。要让校长的服务走进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心中,让学校的资源走到离师生最近的地方,让更多的社会和家长资源成为学校的课程资源。总之,要让师生员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校长的帮助。
03.刚柔并举反思校长生涯,最大遗憾是:柔性不足,刚性有余。有时急于把事办了,工作推下去,任务快完成,没有最大限度的落实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周全教职工的想法、心理、情绪。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主义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人的思想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动。所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成为校长的必修课。作为校长,一定要了解老师的需求,刚柔并举,以人为本。
(一) 刚性政策,柔性落地
学校政策要逐渐与教职工的所思所盼相融合。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让大家商量着办,尽量把“必须怎样”改为“大家看怎样”,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优秀是计算出来的”成为现实。让最适合的人去做最适合的事儿,让信息最充分的层面去决策。学校任何制度的出台要尽量带着温度与教职工见面。
(二) 刚柔并举,气顺劲足
工作过程中,刚性的改革温情做,柔性的举措做到位,或许是聪明之举。刚者易逝,柔则长存。任性是最大的敌人。“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学会完善个性,控制情绪,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也许是让教职工气顺劲足的灵丹妙药。
(三) 锅碗瓢盆,弦和声谐
安居方能乐业。只有把锅碗瓢盆的小事做好、做到位了,学校的大琴才能弹出悦耳的声音。
(四) 留下乡情,记住你我
华中科技大原校长李培根曾讲过,“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都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如何把学校打造成“走了还想回来,无论走多远,每当想起来就会会心一笑”的地方?这就需要着力创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干事创业的成长沃土、永不言别的成长乐园,让所有走出这个校园的人,都留下乡情,记住你我。
04.自强不息打铁还需自身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校长的岗位是阶段性的,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修养,却是毕生的功课。校长要先洁身自好、品行端正,率先垂范,充实内在的德行修养,才能治理好学校,发展好师生,实现外在的事业成就。按照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心术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据说是尧、舜、禹等古代圣人帝王代代相传的修身治世之道,后人谓之为“十六字心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随着量子物理学“波粒二像性”“测不准原理”等规律的发现,现代物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在微观层次,心理和物理不可分离,一旦受到机械和肉眼的观察就会起变化。就校长岗位来说,只有洁身端行,正心诚意,廉洁奉公,凡事处以公心,为师生发展着想,以学校发展为根本,摒除私心,不谋私利,才能行稳致远。
(二)心胸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党和国家把一所学校交给我们,把师生的未来发展交给我们负责,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广阔的胸襟,容人容事,容得下全体师生的所思所想所盼,心里要始终装着全体师生的冷暖疾苦。
(三)眼睛亮
当前,各类矛盾高发,各种利益很难平衡,校园安全压力山大,舆论监督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规避防范办学风险,及时消除矛盾隐患?这就需要校长勤于观察,耳聪目明,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学校的角角落落,师生的一言一行,社会的不同声音,家长的意见反应,“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审慎观察,缜密思考,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四)行为端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心术正、心胸宽、眼睛亮,自然行为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曾国藩讲:“心中有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所以,校长心中要始终有敬畏,知道什么是红线,什么是高压线,坚决反对腐败。
最后,用杨绛的四句话共勉:“人的一生是一场漫长而坎坷的旅程,多去汲取别人人生的经验,我们在路途上就能少走些弯路,受益终生。”
作者:潍坊市教育局 于允锋
整理发布:《潍坊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