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为什么差点被吴国灭掉?楚国为何差点被灭国
楚国为什么差点被吴国灭掉?楚国为何差点被灭国不过,回顾这个故事,我们也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春秋时期称霸一时的楚国,为什么会沦落到被吴国这个新兴国家,差点灭国的地步呢?申包胥去秦国求救,为什么秦国最开始不同意出兵,后来又同意了?难道真的是被申包胥感动了?而申包胥的这次求救,后来对历史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个故事,叫做‘申包胥哭秦庭’。在春秋后期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件事的结果,几乎决定了后来战国时代的格局。如果申包胥成功搬来了救兵,楚国就能继续存在。而如果申包胥失败了,楚国估计就肯定没有了。然而,当申包胥抵达秦国王都之后,得到的回复却是秦国拒绝出兵。被拒绝之后的申包胥,不禁陷入了绝望。因为他知道,当时除了秦国之外,绝没有第二个诸侯国,有能力去拯救楚国了。只要秦国不出兵,楚国几乎可以说是必亡无疑。所以,在得到被拒绝的回复之后,申包胥依然没有离开秦国王都,而是站在秦国王城之外,嚎啕大哭。据说是在不吃不喝
公元前506年,秦国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的到来,瞬间将整个秦国,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位客人名叫申包胥,他是楚国的一个大臣。就在申包胥来到秦国之前,楚国那边刚刚发生了一场剧变:以兵圣孙武为首的吴国,五战五胜,从吴楚两国边境,一口气攻入楚国腹地,最后更是攻占了楚国王都。
此时的楚国,显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如果继续打下去,楚国铁定会被灭国。要是那样的话,后来也就没有什么战国七雄当中的楚国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楚国大臣申包胥,不远千里,从楚国来到了秦国王都,向秦国求救。当时在位的秦哀公,恰好是楚国这边楚昭王的外公。所以申包胥认为,秦国一定会出兵,前去救援楚国。
然而,当申包胥抵达秦国王都之后,得到的回复却是秦国拒绝出兵。被拒绝之后的申包胥,不禁陷入了绝望。因为他知道,当时除了秦国之外,绝没有第二个诸侯国,有能力去拯救楚国了。只要秦国不出兵,楚国几乎可以说是必亡无疑。
所以,在得到被拒绝的回复之后,申包胥依然没有离开秦国王都,而是站在秦国王城之外,嚎啕大哭。据说是在不吃不喝的状态下,一口气哭了七天七夜,引来了大量秦国人围观。
就这样,七天之后,秦哀公终于被申包胥感动,决定发兵救楚。此后,在秦国援兵的帮助下,楚国很快发起了反攻,最终将吴国军队赶出了楚国,避免了亡国的下场。
这个故事,叫做‘申包胥哭秦庭’。在春秋后期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件事的结果,几乎决定了后来战国时代的格局。如果申包胥成功搬来了救兵,楚国就能继续存在。而如果申包胥失败了,楚国估计就肯定没有了。
不过,回顾这个故事,我们也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春秋时期称霸一时的楚国,为什么会沦落到被吴国这个新兴国家,差点灭国的地步呢?申包胥去秦国求救,为什么秦国最开始不同意出兵,后来又同意了?难道真的是被申包胥感动了?而申包胥的这次求救,后来对历史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楚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历史开始说起。
楚国的历史,最终可以追溯到商周交替的时候。据说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楚国的先祖还曾带着一支小部队,前去帮周武王打过仗。不过当时的楚国先祖,也不是什么诸侯国领袖,只是南方一个普通的小部落而已。
正是因为自身规模太小,所以后来周朝分封诸侯的时候,仅仅只是给了楚国一个子爵的爵位而已。按照西周时期的爵位制度,子爵仅高于男爵,已经是所有诸侯国当中最低等的存在了。
后来,在整个西周时代,楚国就开始在南方茁壮成长,逐渐成了一个大国。而随着楚国逐渐壮大,楚国也开始不满足于子爵这个爵位,曾经向周王室请求,给自己升爵。当然,以周王室的小气劲,结果肯定是不会给的。所以楚国后来一气之下,干脆直接称王,让自己和周王室平级了。
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时代其他诸侯,都是各自称公称侯,唯有楚国敢自称是王的原因。
楚国称王之后,周王室自然是暴怒。但问题是,周王室此时已经逐渐衰落,再也不复当年的强大。再加上楚国地处遥远,周王室也不可能跨越千里去征讨楚国。所以在这之后,楚国稍稍认怂了一下,这事也就算是过去了。
不过,称王这件事,却让楚国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自身实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所以,从西周末期开始,楚国开始拼了命地扩张。反正南方当时都是所谓的不毛之地,最多也就是一些部落存在着。所以楚国在西周末期以及春秋初期的扩张,几乎可以等于是跑马圈地。
就这样,到了春秋初期的时候,随着周王室再也无法压制天下,各大诸侯国开始争霸,一个属于楚国的时代,就此到来。
春秋初期,当时楚国还没有那么强大。虽然地盘不小,但因为楚国的地盘都在南方,而春秋时代中原的主要重心,还是在黄河流域,所以楚国的人口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这个特点,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事情,都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楚国不断壮大的过程当中,齐国首先称霸,成了列国之中的头号强国。不过,齐国的这个霸主之位,并没有保住多少年。因为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就开始内战,国力消耗极为严重。所以齐国衰落了之后,当时包括楚国在内的几个大国,就开始准备冲刺霸主之位,想要成为新的霸主。
而齐桓公去世的十多年里,楚国击败了宋国,逐渐将势力范围向北方扩张,得以正式参与争霸战争。而另一个中原大国晋国,则是在西边堵住了秦国,直接导致秦国在整个春秋时代,都无法东出。至于齐国,虽然内乱被逐渐平定,但此时已经失了先机。当齐国再想发展的时候,就难免会受到晋国和楚国的联手压制。
所以在春秋中期的时候,中原地区九成以上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晋楚这两个大国的争霸来进行的。
在这种混战状态下,晋国那边,晋文公登基。晋文公掌权之后,忽悠秦国一起去打楚国。在秦国和晋国的联手夹击之下,楚国自然节节败退,所以晋文公就成了齐桓公之后,第二位春秋霸主。
不过,好景不长,打了几年之后,秦国那边就反应过来了。秦国之所以愿意帮助晋国,自然不是因为两国友好之类的原因,而是为了想要拿到一条东出通道。之前秦国从晋国这边想了各种办法,都没能成功。而晋文公登基之后,则是忽悠秦国,说秦晋两国一起打垮楚国之后,秦国可以从楚国那边拿到通道,所以当时在位的秦穆公,才会联合晋国一起进攻楚国。
但双方打得时间长了之后,秦穆公就发现事情不对了。为什么秦国一直在出力,楚国也被打败了,但最后秦国依然没有拿到东出的通道,反倒是把晋文公送上了霸主之位呢?最重要的是,当时秦国忽然发现,如果晋国真的消灭了整个楚国,那就等于是彻底独霸整个中部区域,以后秦国就注定不可能再东出,甚至有可能直接被晋国给灭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从秦穆公晚年开始,秦国开始修改国策,改为联楚抗晋。秦国想要保证自己不被灭,首先要保证前面有一个个头更大的楚国,顶住晋国的进攻。
而楚国这边,因为地处南方,人口处于劣势,所以在晋楚争霸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被晋国压着打。只有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内部团结一致,曾经短暂地压制过晋国。但楚庄王去世之后,晋国很快又占据了上风,继续压制楚国。
如此,晋楚两国打了半个世纪之后,逐渐意识到一个新问题:晋国国力最强,楚国想要以弱胜强,灭掉晋国,基本不现实。而楚国这边,地域广袤,拥有超大的战略纵深。晋国就算能够压制楚国,也注定无法直接灭了楚国。
正是基于这样的矛盾,后来晋国就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那就是直接在楚国东方,扶持一个新的强国,帮着晋国一起进攻楚国。如此一来,楚国无法集中精力对付晋国,分兵两路,肯定会被逐渐削弱。
而这个被晋国挑中的国家,就是春秋后期崛起的吴国。
在被晋国挑中之前,吴国只是东南地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据说在整个春秋初期,都没参与过中原地区的交流。不过,晋国挑中吴国之后,就开始对吴国进行全方面的援助,除了手工业和农业方面的援助之外,晋国甚至还派了一支完整的军队,帮吴国训练军队。
就这样,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彻底强大起来,成了楚国东方的一颗大雷。
而楚国这边,见到吴国强大起来之后,也开始用了同样的方法,在吴国身旁扶持了一个越国,希望越国可以牵制吴国,分担楚国的压力。随着吴越两国的崛起,春秋历史也终于开始步入了后期。
与此同时,吴越两国崛起之后,晋楚两国又有了新的动向。晋国这边,因为连续打了一百多年,再加上国内士大夫家族掌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晋国就开始有了停战的念头。反正吴国已经崛起,可以替代晋国袭扰楚国。等到楚国被削弱到一定程度之后,晋国再出手摘桃子就是了。
而楚国这边,经过连年的征战之后,再加上吴国的骚扰,早已经疲惫不堪,自然也想休战。
至于其他中原小国,在两大巨头的争霸战当中,厌战情绪更是到了极点,大家都想停战。既然大家都想停战,那议和自然也就被提上了议程。所以,公元前546年,晋楚双方召开会盟,把其他小国也一起拉来,大家一起签订了和平协议。
这份和平协议签订之后,接下来整整四十年的时间里,晋楚双方都没有再进行正面战争。
随着晋楚双方停战,中原腹地的战争,几乎消泯。
但同时,新崛起的吴越两国,却不愿意停战。吴国依然继续袭扰楚国,越国则是袭扰吴国。这也是为什么,春秋后期的战争,主要是以吴越两国争霸为核心的原因。
楚国这边,虽然签订了停战协议,但国内的矛盾依然还是存在的。当时的楚国,因为开国时间过长,国内矛盾已经愈演愈烈。古代王朝周期律,可不仅仅适用于秦朝之后的朝代,也适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从春秋初期开始算起,此时的楚国,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自身早就进入了衰退期。国内贵族和平民之间,矛盾更是无可调和。虽然当时没有农民起义这个说法,但楚国内部的内耗,还是极为严重。再加上吴国的骚扰,所以在这四十年当中,楚国的国力非但没有大的恢复,反倒是有些江河日下了。
如此,到了这四十年中间的一段时间里,楚国这边换上了一位新王,叫做楚平王。
这位楚平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君。要说他是昏君吧,他确实有点能力。
楚平王即位之后,虽然没能扭转楚国衰落的趋势,但同时也确实对外做了很多事情,外交搞得不错,重新得到了几个诸侯国做小弟。而且对于国内,楚平王也非常敏感,除了让楚国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之外,还严防某个权臣过于势大,出现晋国那边‘士大夫掌权’的现象。
可要说他是一个明君吧?那也确实太玷污明君这个词了。楚平王在位期间,曾经做过好几件为后世诟病千年的事情。不是最极品的昏君,是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
第一件事,叫做掉包儿媳。楚平王即位之后,当时秦楚两国,都有加深友好关系的打算。所以当时秦国在位的秦哀公,就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楚国,打算嫁给楚平王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楚国太子。
但结果,这位秦国公主到了楚国之后,楚平王听说她长得好看,干脆直接弄了一出掉包计。把一个婢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则是娶了那位秦国公主。后来,楚平王还和这位秦国公主,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楚昭王。
第二件事,便是重用奸佞,滥杀忠臣。当时楚国朝堂上,有个奸臣叫费无极,对于这个奸臣,楚平王坚决重用。
同时还有一个叫伍奢的忠臣,多次劝阻楚平王,楚平王恼怒之下,直接杀了伍奢全家。伍奢全家上下,只有他的二儿子伍子胥逃过一劫,最后去了吴国那边。
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更是拼命帮吴国强大起来,还帮吴国招揽了孙武这样的奇才,为的就是想要借着吴国替他复仇。
另外,还有那位被掉包媳妇的可怜太子,后来也被楚平王逼走,逃离了楚国。
就这样一个国君,要是还能把楚国治理好,那才是怪事呢!
正是楚平王在位期间,吴国进一步强大了起来,甚至到了足以和楚国正面抗衡的地步。不过,楚平王比较幸运,死得比较早。还没等吴国彻底强大起来的时候,他就去世了。而楚平王去世之后,他的幼子楚昭王即位。所有的祸患,就都被楚平王留给自己的儿子了。
楚昭王登基这一年,仅仅只有八岁而已。一个八岁的孩子,自然无法治国理政。所以楚昭王即位之后,楚国的大权很快就落入了楚国令尹子常的手里。所谓令尹,也可以理解成是其他朝代的宰相,基本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个名叫子常的令尹,也是一个奇葩。要说他是坏人吧,他掌权之后,既没有威胁幼主楚昭王的地位,同时还干掉了费无极这样的奸臣。可要说他是一个好人吧,他又特别贪财,贪婪无度。正是因为他的贪婪,后来差点把楚国给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楚国这边,随着楚昭王少年登基,令尹子常掌握了大权,楚国内部自然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
楚国原本就已经十分衰落,此时又遇上这种局面,可谓是雪上加霜。而旁边的吴国,眼见楚国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当即派兵进攻楚国。
客观来说,如果吴国此时能够持续进攻的话,楚国绝对会有大麻烦。
但问题就在于,两国刚刚开战之后不久,吴国那边就出问题了。
之前叛逃去吴国的那位伍子胥,到了吴国之后,并没有追随吴国的国君,而是追随了吴国的一个公子。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伍子胥帮这位公子,找了一个刺客,刺杀了吴国国君,然后扶持这位公子上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王阖闾。而那桩著名的刺杀案,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
因为这场刺杀案,吴国暂时无力对外发动战争,所以楚国暂时幸免于难。不过,吴王阖闾的上位,对于楚国来说,却反倒是一个更大的灾难。因为阖闾上位之后,就注定要重用伍子胥。而伍子胥作为楚国的叛逃官员,对楚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如此一来,吴国想要进攻楚国,自然就更容易了。
阖闾登基的这一年,是公元前515年,此时距离楚国王都被吴国攻破,还差九年。
阖闾登基之后,伍子胥自然更加卖力地帮吴国发展,后来还帮吴国招揽了孙武这样的奇才。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吴国越来越强,军队战斗力更是一路飙升。
反观楚国这边,主少国疑的局面依然在持续,国力越来越弱。再加上有子常这么一位贪财的令尹,不断贪污受贿,楚国内部很快就被搞得乌烟瘴气,衰落到了一个临界点。
而到了这个临界点之后,真正引爆所有问题的,也正是令尹子常。
公元前510年,唐国和蔡国的两位国君,前来朝见楚王。这两个国家,都是楚国的小弟。虽然楚国如今有些衰落,但在楚国面前,唐国和蔡国实在是太过弱小,自然也不敢妄动。对于朝见这种事情,更是不敢有任何马虎。
然后,在朝见楚王期间,身为令尹的子常,忽然就看上了两位国君的车马和玉佩。
当时也不知道子常是怎么想的,贪财竟然贪到了这个份上。在国内贪也就罢了,竟然还去勒索两位国君,要他们交出车马和玉佩。
两位国君为了自己的面子,自然不肯答应,所以就誓死不从。于是接下来,子常便利用自己的执政优势,诬陷他们可能会作为吴国的向导,进攻楚国,直接把他们关了三年。
一个楚国令尹,竟然为了贪财,把另外两个国家的国君,关了整整三年,期间还不忘勒索更多的财物。这种事情,放眼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不多见了。
三年之后,得到大量财物的子常,终于算是心满意足,放了两位国君。
而唐蔡两国的国君,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之后,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回国之后,就直接联系了晋国那边,打算举国倒向晋国。
这件事,成了引爆所有问题的导火索。
之前四十年当中,晋国一直置身事外,看着吴国和楚国厮杀。当然,这主要也是当时晋国内乱,对内需要解决士大夫掌权的问题,无力对外征战。不过,随着唐蔡两国倒向楚国,此时晋国忽然发现,此时楚国已经成了光杆司令。
原本在晋国的压制下,楚国的小弟本来就不对。如今连最后的唐国和蔡国,都倒向了晋国,楚国自然就成了光杆司令。而且,多年的削弱之后,此时楚国自身的力量,也是十分衰落。所以,此时的晋国高层,终于达成共识,可以重新启动对楚国的战争了。
于是,接下来,晋国开始公开举行会盟,召集了十七个小国举行会盟。除了秦国以及吴越两国之外,当时几乎所有有名有姓的诸侯国,包括齐国在内,都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除了公布楚国欺负唐蔡两国的事情之外,自然也要往楚国身上,多泼一些脏水。总之,最后楚国成了一个引起大家公愤的角色,大家一致决定,联手讨伐楚国。
所以接下来,楚国就开始被晋国联手十七个诸侯国围殴。就算是巅峰时期的楚国,都未必能扛得住这种打击,更何况如今已经衰落的楚国?所以接下来,十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攻破了楚国的防线。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不管怎么看,接下来都应该是晋国灭楚才对,那为什么后来攻入楚国王都的,反倒是吴国呢?这就要感谢晋国内部的矛盾了。
当时晋国内部,也存在诸多派系,几个士大夫家族分别掌权,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之前之所以会同意晋国攻楚,是因为在灭楚这件事上,几个士大夫家族的利益比较一致。但如今开战之后,几个家族自然都想争取更多的利益。
在这其中,有一个士大夫家族的家主,竟然直接公开向蔡国索贿。人家的理由也很充分:我们晋国这次是替你们拔份,你们出点血也是应该的。而蔡国这边就很倒霉了,之前被楚国勒索了一通,国君还被关了三年,如今又被晋国执政大夫索贿,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这件事,在联军当中迅速发酵,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不满。而且,其他诸侯国也都知道,一旦晋国彻底灭掉了楚国,那就可以彻底称霸天下了。接下来,晋国会不会顺手灭掉其他诸侯国呢?显然,谁都说不准。
所以,在初期取得胜利之后,联军内部开始矛盾重重,谁都不愿意再充当进攻楚国的主力。而楚国这边,则是借着这个机会,再次组织了防线,挡住了联军的下一次进攻。
就这样,这场十八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战争,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这场战争,显然极大消耗了楚国的国力。战争刚刚结束之后,之前被欺负的唐国和蔡国,就凑到了一起。两国一致决定,绝对不能让楚国翻过身来。一旦楚国翻过身,倒霉的肯定是他们两国。所以这时候,他们急需找一个新的强国,来帮他们灭楚。
这一次,两国就找到了吴国。
此时的吴国,自然也有足够的能力,去进攻楚国。至于之前为什么晋国攻楚的时候,吴国没来,史书上没给出明确答案。但后世史学家分析,应该是晋国不希望吴国继续壮大,威胁自己的利益,所以并没有找吴国来开会。
但如今,唐蔡两国既然已经找上门来,吴国自然不可能再错过机会了。
所以,这一年夏秋之交,十八国联军刚刚退兵。十月,吴国大军便在孙武的领导下,兵锋直指楚国边境。
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的楚国,此时面对吴国大军的进攻,自然是挡不住的。所以接下来,吴军五战五胜,直接打到了楚国王都。
面对来势汹汹的吴军,楚国这边也知道,据守王都根本就守不住,所以楚昭王只能抛弃王都,就此开始逃往。
在逃往的路上,楚昭王一行人,还遇到了强盗。就连楚昭王本人,都差点被强盗所杀。最后,在身边忠臣的保护下,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楚昭王。后来楚昭王逃到了郧国,郧国也要杀他,所以楚昭王就只能再次出逃,逃往随国。
此时的楚国,显然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甚至可以说是已经亡国了。之前楚平王的所有倒行逆施,此时都应在了楚昭王的身上。在逃难过程当中,没有人知道,楚国的未来会如何。
或许,楚国马上就会彻底被消灭了吧?
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楚国大臣申包胥,主动站了出来,前往秦国去搬救兵。此时中原所有诸侯国,都站在晋国那边,只有越国和秦国,还有可能帮助楚国。不过,此时越国还没那么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面。唯有秦国出兵,能够彻底挽救楚国。
之前楚昭王在位的十年里,申包胥其实并不是太过重要的角色。因为当时是令尹子常掌权,楚国高层基本上都是子常身边的人。而申包胥本人品性清高,早年更是和伍子胥交好,自然也就得不到重用了。
但到了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恰恰是申包胥这种之前不重要的角色,站出来拯救所有人。
而像令尹子常那样的位高权重之人,却只能把楚国推向深渊。
不得不说,历史有时候,真的很讽刺。
接下来,当申包胥抵达秦国之后,就有了开头提到的那些故事。申包胥刚刚抵达秦国之后,得到的恢复很简单,只有拒绝出兵。而申包胥在秦国王都哭了七天,最终感动了秦国人,所以秦国人才愿意出兵。
这个故事,在正史上就是这么写的。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在申包胥痛哭的那七天当中,其实应该发生了很多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情。
首先,申包胥刚来的时候,秦国为什么不愿意出兵?
秦国这边,自从秦穆公开始,已经多年和楚国交好,联楚抗晋。要不然之前秦哀公,也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到楚国。不过,这些关系,都是出于两国的利益,谈不上什么个人感情。在国家利益面前,哪怕是秦哀公的个人感情,也要进行让步。
别看此时的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但真要计较起来,这段亲情关系,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都不算。
而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只有两个选择:出兵和不出兵。这两个选择,都是各有利弊的。选择出兵,大概率可以帮楚国赶跑吴国,继而帮楚国复国。只要楚国存在,晋国就只能继续压制楚国,秦国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但同时,这对秦国来说,没有任何其他的好处。
而如果秦国不出兵,坐视楚国被灭的话,接下来秦国同样可以做很多事情。楚国地盘很大,在这场楚国被灭的盛宴当中,吴国不可能独吞楚国,秦国作为最近的邻居,肯定可以吃下很大一块蛋糕,说不定可以趁势拿下东出的道路,实现多年的梦想。但同时,楚国倒下之后,下一步秦国的压力就会很大,说不定会被晋国直接针对。
这两个选择,都是各有利弊的。所以在那七天当中,秦国高层应该是在一直吵架,围绕着要不要出兵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与此同时,申包胥哭了七天,让更多的秦国人,对楚国心生怜悯,援助楚国的声音,自然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后来,当出兵的声音,大过不出兵的声音之后,秦国的决定自然就改变了。
至于说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动,这个理由或许也有一些原因,但绝对不是重要原因。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情感,绝对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管当时秦国这边,到底是怎么考虑的。总之,当秦国决定出兵之后,历史瞬间就走向了不一样的一个岔路。
在秦国出兵的同时,越国那边也同时发力,袭击吴国后方。当时吴国已经是倾巢出动,国内空虚至极,所以越国很快就节节大胜,逼得吴国不得不撤兵。而秦国这边,因为刚刚参战,战力充沛,自然可以迫使吴军后撤。
至于晋国那边,此时正忙着内乱,几家士大夫斗的你死我活,根本没空去管楚国这边的事情,所以也不会来参战。
最关键的是,当时楚国的百姓,都支持楚国复国。因为吴军进入楚国后,一路烧杀抢掠。尤其是在楚国王都,更是做出了很多暴行。伍子胥直接从坟墓当中,把那位已经死了十年的楚平王挖了出来,当众鞭尸。连伍子胥都这样做,其他吴国士兵,自然也是有样学样,对楚国王都进行了洗劫。
从伍子胥的角度来说,这算是复仇。但从楚国百姓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场浩劫了。
这些事情,直接导致当时的楚国百姓,反吴情绪日益高涨。群众基础比较好,外有援军,敌国的国内又遭遇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吴军自然只能撤退,楚国也得以顺利复国了。
就这样,楚国最后有惊无险,度过了这次难关,顺利复国。而申包胥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者,名垂青史。
也正是因为这场濒临灭国的劫难,此战之后,楚国内部的很多旧势力,被清除一空,楚昭王也得以掌权。所以后来,楚国就没有出现士大夫架空国君的情况。反观中原诸国,晋国被三家分晋,齐国被田氏代齐。而楚国这边,却避免了这种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浩劫,对楚国而言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后来,楚昭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最后导致楚国逐渐中兴,跌跌撞撞走入了战国时代。正是因为楚昭王和后面几位楚王的努力,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楚国又变成了一个大国。
而秦国这边,虽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但楚国没有倒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最大的好消息了。因为楚国的存在,吴越两国的斗争,无法影响到秦国。晋国的压力,也被楚国挡下。正是因为楚国的存在,后来秦国在春秋战国交替的这段时间里,虽然出现了四代乱政的局面,却依然没有被灭。因为很多压力,都被楚国给接过去了。
至于申包胥,虽然拯救了楚国,但其本人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战后,申包胥拒绝了所有的封赏,直接选择隐居回家。不过,就算是辞官之后,申包胥依然没有忘了楚国。后来,申包胥还去了越国,给越王勾践讲了很多东西,这也为后来勾践灭吴,埋下了伏笔。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申包胥哭秦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