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重回昔日居住过的地方全诗(33岁的岑参到凉州城)
岑参重回昔日居住过的地方全诗(33岁的岑参到凉州城)摘来沽酒君肯否?道旁榆荚巧似钱,《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各路大诗人层出不穷。虽然从整体上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名字太过耀眼遮掩了其他诗人的名字,但是如果单从某一个题材出发,有些诗人在该题材上无疑才是站在巅峰处的人物,就像李商隐之于情诗,岑参之于边塞诗。
唐代的边塞诗歌不在少数,不过这些边塞诗的很多作者,其实本身并没有去过边塞。他们或许是向往那种金戈铁马的豪情,或许只是跟风使然,他们的边塞诗只是建立在自己的想象和前人描绘的意象之上。这样的边塞诗初读或许会让人觉得颇具气势,但细细品读却空洞乏味,只是一些意象的堆砌,并不能真的触动人心。
但是岑参就不一样了,他的边塞诗是真的能够打动读者心的。就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这四句便将西域的奇异风光写得跃然纸上,让人不由拍案称奇。其实他的边塞诗之所以写得这般出彩,是因为他一生两度出塞,他是确实去过边塞,领略过边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光的。
不过岑参的作品也并非全都是苍凉的边塞诗。虽然从边塞作品中他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冷清的,但这样的印象显然是片面的。就像苏轼的作品经常给人以豁达疏放的名士风度,但是在面对“妻管严”的好友陈季常时,他也会像一个损友一样“嘲笑”对方“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所以岑参也是有诙谐幽默的一面,只是我们比较少读到他的这一类诗作而已。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诗,便属于岑参比较少见的“搞笑”诗。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1年,当时33岁的岑参是高仙芝的幕僚,高仙芝由安西节度使调任为河西节度使。于是岑参便跟着高仙芝从安西节度幕府赶赴凉州城,他们抵达的时候正是初春时节。凉州城自古便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整日间“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岑参初临此地本就心中开怀,走在街道上,见一卖酒老头,于是便悟出上面这首平生最有趣的诗作。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老人卖酒的场面。首句点出了老人的年纪,次句说明了酒壶酒瓮之多,堆满了花门楼口。这两句虽然是白描,但是细细品读,却写出了边塞的安定,进而衬托出了大唐的四海升平。如果是乱世,如果大唐不是这般强盛,边塞又怎么会有这般繁荣,便是70岁的老头都敢在街上卖酒。
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调侃。当下正是初春时节,榆树枝间挂满了形状似钱币的榆荚,诗人抓住了春日这一诗意的特点,对着卖酒老头打趣“老人家,我摘下一串洁白灿烂的榆钱从你这买些美酒,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啊?”当然,这样的情形是否真实发生我们并不知晓,或许这只是诗人的想象而已。但是这一场景却充满了诗意,在市井当中恣意戏笑,由此也道出了大唐盛世人们的乐观、开阔的胸怀。
岑参这首诗虽然没有他的边塞诗那么出名,遣词造句也没有那么雄浑有力。但就是这样口语化的言语,却将他所见之景和所见之人刻画得跃然纸上,即便时隔千年,依旧让人眼前浮现出了当年凉州城内早春的红尘烟火气,于平淡中见奇,透露出一种轻灵跳脱又不失幽默诙谐的魅力。细细品读,大唐盛世之下的万民那种煌煌气象也是让人心折,可谓意味隽永。
对于岑参的这首小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