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57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经历一场大风暴后疲乏而低靡的心绪。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知。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满腔悲愤地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自勉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作者:井茂东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1)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 赶上黄河决口,奉旨总办河务的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王鼎满望功成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圣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流放地伊犁,临行前为家人留下了这首悲壮的爱国诗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2)

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知。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满腔悲愤地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自勉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57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经历一场大风暴后疲乏而低靡的心绪。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

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吟诵,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3)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被充军伊犁,自是天下不平事。

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效仿陶渊明。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到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吗!

最后,诗人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祸福的崇高精神。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全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4)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

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终能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凛然正气,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处世哲学,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有乘长风破巨浪的豪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有重整河山、再造日月的雄心。这,就是我们千年不衰的国魂。林则徐的历史功勋和爱国精神,永彪史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