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

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沧浪之水出于均州,亦无可争辩。沧浪之水流经当年的均州古城临江的一面刀削斧砍般陡峭光滑的崖壁下,崖壁上镌刻着斗大的四个红字——孺子歌处。而沧浪亭,筑于江水回流之处的峭崖石壁之上,林木苍翠,崖水相映。崖顶生有一株古槐树,树冠遮荫数余里,直抵汉江彼岸,在树荫下有一古渡口,如梭的渡船恰好往来于树荫下,乘凉避暑。有了这株古槐树,此地便成了“槐树关”,此景也便唤作“槐荫古渡”。 《孺子歌》是先秦南方楚地民歌的代表作,2500年前,此地的达官贵人和妇孺百姓,莫不信口而来,娴熟吟唱。 在1400年前问世的郦道元著作——《水经注》中,郦道元根据《尚书》明确指出:“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州名沧浪洲”。这首载入史籍的民歌原是出自南水北调中线核心取水源头——丹江口市。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在楚地传唱久远的《孺子歌》,曾与历史上的几位重量级人物有渊

文 | 邓龙

楔子

这里是汉江上游的最后一段,江水蜿蜒突破925公里山地丘陵,与丹江河汇合之处被巍巍丹江口大坝截住。库内1050平方公里浩瀚水面,水质常年保持国家1类饮用水标准,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的取水源头。

两条江流的易辙,一座城池的沧桑。曾经的家园已为泽国,古老的城池沉没江中,大江北去,浩瀚的一江清水,蕴育着一个梦想!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在楚地传唱久远的《孺子歌》,曾与历史上的几位重量级人物有渊源。

那么,沧浪之水在哪里?

《孺子歌》是先秦南方楚地民歌的代表作,2500年前,此地的达官贵人和妇孺百姓,莫不信口而来,娴熟吟唱。 在1400年前问世的郦道元著作——《水经注》中,郦道元根据《尚书》明确指出:“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州名沧浪洲”。这首载入史籍的民歌原是出自南水北调中线核心取水源头——丹江口市。

沧浪之水出于均州,亦无可争辩。沧浪之水流经当年的均州古城临江的一面刀削斧砍般陡峭光滑的崖壁下,崖壁上镌刻着斗大的四个红字——孺子歌处。而沧浪亭,筑于江水回流之处的峭崖石壁之上,林木苍翠,崖水相映。崖顶生有一株古槐树,树冠遮荫数余里,直抵汉江彼岸,在树荫下有一古渡口,如梭的渡船恰好往来于树荫下,乘凉避暑。有了这株古槐树,此地便成了“槐树关”,此景也便唤作“槐荫古渡”。

上述与这座古城有渊源的几位历史名人,一路风尘,迎面走来。孔丘率众弟子自鲁至楚周游列国,路经沧浪,闻听《孺子歌》,“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圣人闻之震撼,深省歌中所言的清静自然、豁达恬淡的哲理。于是,他谆谆教诲弟子们将其精髓铭记心间。

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夫因遭谗被疏,游历汉水之北,并在此逗留数月,写下著名诗篇《九章·抽思》,诗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司马迁在《史记·<渔父>》中有明确的记载,当屈大夫行至武当沧浪洲,也影影绰绰地听到了这支《孺子歌》。因为有了沧浪,才有了这支歌,因为有了这支歌,沧浪之水才得以千古流传。

历史上两位重量级名人与古均州的渊源,只能在汗牛充栋的古籍史书中,寻经据典,方能知晓。而古均州因沧浪之水名闻天下,还得益于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戏剧人物陈世美了。陈世美的原型据考证正是湖广均州府的陈年谷了。 清顺治年间,均州汉水之上的沧浪亭中,一位年轻书生悬梁刺股,发愤读书,口而诵,心而惟,采汉水之灵气,立凌云之壮志,终于顺治十二年金榜题名,学优登仕,摄职从政。这个青年书生正是日后屡受顺治帝重用的陈年谷。陈年谷,字熟美,均州府迎风寺村人。陈氏被先后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然而一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悲剧故事,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剧目《铡美案》,却与这位政绩卓著,坚持操守,清廉正直的官员牵扯了三百多年,陈世美嫌贫爱富,诛杀前妻的罪名扣在陈年谷头上,实为奇冤。只到现在,人们突然发现,《铡美案》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却无其事……

古均州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早期的糜国。糜者,非鹿非马,民间亦称为“四不像”。遥想当年,此地水草肥美,四野广垠,气候湿润,物种繁多,一派生机。史载“净乐治麇”,糜国王子也就是净乐王子真武,不爱江山,爱修仙,毅然出家到均州城东南的武当神山修行,四十二年后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由此掀开了古均州的历史新页。

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朝廷下令有司祈祷于名山大川,俱末感应。皇帝又命姚简在武当山举行庄重肃穆的道教法事活动祈雨。传说,姚简在均州不受礼不贪财,公正无私严明法纪,把均州治理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老少无不感念姚太守的恩德。上天亦感念姚太守的爱民诚心,派五龙君下凡勘察旱情,兴云降雨,云气地涌,雷电霖雨遍布天下。“草木禾稼俱备荣茂”。天下解除了旱情。

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1)

此后,唐太宗下令在姚简遇到五龙君的山岭建“五龙祠”,武当山首开皇帝敕建之先河。姚简后来弃官入道,领家隐居武当山潜心修道,悟道成仙,被尊为“守土镇山之神”。

至明永乐初年,武当山古建筑已初具规模。时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夺得天下,隧下令“北修故宫,南建武当”,大修武当仙山,与此同时在均州城内修建金碧辉煌的净乐王宫。数十万军民工匠云集均州,历时十四年,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设达到鼎盛时期,武当仙山的香火亦日渐旺盛。一部道教文化史,造就了武当仙山的辉煌篇章,也成就了均州府建筑史上崭新的一页。

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2)

均州城山川钟灵毓秀,水陆辐辏。载货木船往来均州城下,上达陕南白河县,下通华中重镇汉口,为汉水交通咽喉。城之外,山围水绕,城之内,城楼高耸,市肆喧阗,红墙深宫,民风淳朴。城外汉江沿岸,有高约二十米的护城大堤,总长度约八里远。城东门外的一座亭台楼阁正是均州八大景之一的“东楼望月”,在此可近听汉水拍岸、远眺武当天柱峰;城东北约十六里处有“方山晴雪”;隔江相望的有“沧浪绿水”、“槐荫古渡”;东南方约八里谓之“龙山烟雨”;西南十八里处有“黄峰晚翠”、“雁落莲池”;正南方六十里外是“天柱晓晴”的武当仙山主峰——天柱峰。

历史进入新纪元的1958年,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始动工截流,1973年大坝建成,蓄水发电,整座均州古城,包括净乐宫全部没入滚滚江流。当时仅将净乐宫内八百余件文物船运丹江口金岗水库北坡,余皆沉入水底,沦为龙宫之物。仅剩一座文笔塔,时而隐现于浩淼烟波的水面,见证那一段悲壮的变迁。

均州往事

历史上的均州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汉江绕城流过,终年千帆云集。当年的均州古城素有“纸糊的郧阳,铁打的均州”之美誉。有净乐宫,三阳宫,周福庵等许多道教宫观,净乐宫占整个城市三分之一多的面积,布局与故宫相似,有东宫、西宫、御花园,是皇帝到武当山朝拜的行宫。另有“方山晴雪、槐荫古渡、沧浪绿水、黄峰晚翠、雁落莲池、东楼望月、龙山烟雨、天柱晓晴”等“均州八大景”。

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3)

铁打的均州

“铁打的均州”这个说法是明清以来民间对均州的称呼,均州城墙长1000余丈、高2.5丈、宽1.5丈,整个城是砖城,硕大的砖块是专门烧制,据说城墙上可以跑马车。均州城的西南北面各修筑有一丈五尺深的护城河,河上建有吊桥,东边则是汉江天险。均州的所有城门除巨大铁木门外,均增设有木制防洪水闸门,令兵匪和水患都望而却步。在冷兵器时代,均州古城给人留下了铁打的印象。

均州地处汉水中游,依山傍水。商船往来均州,下可通汉口,上可达陕西,为汉水交通咽喉。均州城内、城外大约有3平方公里的面积,城内是政治、文化区,城外是经济、商业区。主干大街有两条,一为城内500多米长的南大街,另一条是城外1500米长的南关街。均州城的城市格局像棋盘—样,非常地整齐,马路上铺着一米见方的大青石。因为它经过朝廷整体的规划,不是说民间想怎么建都行。

千百年来,古均州城外的汉江洪水频发,但均州古城因独具匠心的设计而每每幸免于难。据老年人讲,夏秋之交,汉江好发洪水,水围均州古城,城里的老百姓坐在城墙头洗脚,城内安然无恙。

好一座古香古色,古朴悠久的历史古城。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徜徉在商贾云集,买卖兴旺的汉水码头,叹古人设计之精巧,感眼前风景之幽雅,隧有诗兴大发者云:“三面江兴抱城廓,四面山势绕烟霞。龙山塔上浑如锦,望岳楼前半是花”。

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水都行两条江与一座城的故事(4)

水淹古城

均州古城的兴盛,离不开道教圣地武当山。明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攻破明朝京城南京,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即位为明成祖,改年号永乐,改北平为北京,史称永乐大帝。1411年,即大明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颁诏下令“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永乐十年,朱棣诏命驸马都尉沐昕、隆平侯张信与工部侍郎郭琎督率民工丁夫三十万众,历时十四个春秋,建成武当山“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规模,完成武当山浩大的工程。明嘉靖年间重修武当后,武当山全山已有宫、观、庵、岩、庙、祠、亭等四百余处,总计2万多间。

朱棣倾天下之财力,在远离京城的湖北西北部大修武当,并崇封其为“大岳太和山”,使之地位超过五岳,而且在明朝两百多年间,大明皇室从未间断过对武当山的尊崇膜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岳太和山”,“大岳”意为比“五岳”规格更高,此后,武当山就一直作为明王朝的“皇家道场”。凭借着皇家雨露恩泽,武当山达到了其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颠峰时期。

均州古城的淹没,对武当山道教古建的整体性和完美性造成了缺憾。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和均州古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武当山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其古建筑的完整性和道家风范。出均州城南门登武当,“五里一庵,十里一宫”,延绵至武当山金顶,气势恢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道教文化脉络。

如今,千年均州古城消失在水中,大批移民后靠武当山,导致了大量的宫观庙宇的损毁。同时,水库淹没了这里所有的平地,只剩下高坡、山场和林地,导致交通极为不便。失去了大量的平地,无法建设城区及大型的火车站、汽车站,更别提建设机场了。因此和泰山,黄山、庐山等中国名山相比,武当山寂寞和委屈了很多。应该说,不论是从武当山的历史人文价值及其建筑艺术和规模来看,武当山与这些名山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为了一个调水梦,为了滋润干涸的北方,丹江口需要修建一座水库,致使武当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璀璨光芒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碰撞。年轻的共和国在百废待兴之中,为了北方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致使武当山古建筑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这也是当年的无奈之举。而值得庆幸的是,永乐大帝当年诏令建造的另一项宏大的国家工程---故宫,历经500多年的风雨,至今依旧完整无缺。 

历史上的武当山“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现存已不完整,有的甚至只剩下遗址,外地游客来武当山只能参观到一部分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宫观。如大岳太和宫在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上,南岩宫和紫宵宫均在深山掩映中,五龙宫历经战乱,残垣断壁……这些宫观其实只是武当山建筑群的一小部分。而其他的组成部分如“玄岳门”,“冲虚庵”、“遇真宫”、“元和观”、“玉虚宫”、“老君堂”、“财神庙”,等等,这些宫观因破坏比较严重,外地游客一般很难去到。由此可见,明永乐年间武当山全盛时期的规模该有多么辉煌。加之,均州古城假如不被丹江口水库淹没的话,其本身就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景点。而山西的平遥古城和云南的丽江古城虽然美丽,但缺少了均州古城的皇家气质和道家灵韵。无法想象:假如均州古城还在的话,它连同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将会组成一副多么壮丽的山水画卷!

令人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如,只有真实。为了实现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梦,丹江口水库大坝在原有162米基础上加高到176.6米,水位从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淹没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整个库区移民34.6万人,其中湖北丹江口市移民18.2万人。为此,丹江口库区的百姓再次面临着背井离乡,远走荆襄。他们中有的人家已经是第三次迁徙了。

同样,历史也跟大明皇帝朱棣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年他“北修故宫,南建武当”的时候,武当和故宫同样是国家工程。500多年后,武当山地区却因为要为北京调水而修建丹江口水库,致使均州古城及大量武当山宫观建筑群落葬身水底,这是历史的玩笑还是道家的善缘呢?

只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历史竟然用这样的方式让这两座古城池再次牵手,一个在干涸的北方陆地上,一个在冰冷的南方龙宫里。

倾听!均州古城在那漆黑阴冷的丹江口水库里诉说离别之苦,而远在千里之北,作了五百多年兄弟的故宫,你能听见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