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故事有哪些?徐悲鸿的口头禅原来是这样说的
徐悲鸿的故事有哪些?徐悲鸿的口头禅原来是这样说的所以,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思想基础还受到旧学的影响很深。2019年4月2日清晨,中央美术学院在百年校庆的典礼上,共同为铭刻了徐悲鸿亲笔书写的“尽精微致广大”校训石刻揭幕。再次见证了徐悲鸿“尽精微,致广大”思想的深远影响徐悲鸿先生是旧学与新学时代的一代进步学者,他们的启蒙是从旧学四书五经开始的,但是,他们成为青年以后,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也是中国废除科举开设新学堂的时代。
徐悲鸿先生有句口头禅:“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他一生的信条可以概括为这几句话了。
徐悲鸿先生生前多次书写这几句话,他的学生沈左尧在《尽精微致广大》这篇回忆文章里说,徐悲鸿给学生题字赠送书法,写的最多的也是“尽精微,致广大”这六个字。可见,徐悲鸿这句口头禅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2019年4月2日清晨,中央美术学院在百年校庆的典礼上,共同为铭刻了徐悲鸿亲笔书写的“尽精微致广大”校训石刻揭幕。再次见证了徐悲鸿“尽精微,致广大”思想的深远影响
徐悲鸿先生是旧学与新学时代的一代进步学者,他们的启蒙是从旧学四书五经开始的,但是,他们成为青年以后,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也是中国废除科举开设新学堂的时代。
所以,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思想基础还受到旧学的影响很深。
徐悲鸿“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这个口头禅,正是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第二十七章里的一段话: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徐悲鸿先生浓缩了这段话的主旨,一直把他浓缩的“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作为自己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他还不止一次的抄录这段话,赠送给自己的学生,作为鼓励他们做学问做人的箴言。
其中“致广大,尽精微”尤其是徐悲鸿最看重的美术训词。因此,徐悲鸿经常说的这句话,也就非常有名了,以至于成为今天镌刻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了。
那么,徐悲鸿为什么对这几句话如此重视?
这里既有做学问的方法论,也有做学问的价值观,所以,徐悲鸿非常崇尚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古代读书人的主要思想来源就是“四书五经”,到了明清时代,对四书五经已经不只是背诵词句的问题,而是要“心领神会”,就是要完全彻底的领会儒家的经典里的字句。
本来原典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意思原本是要求儒家子弟,作为一个君子,要有博大的怀抱,同时也要有具体的实践,不能空谈理想和胸怀。
徐悲鸿把这句话引用到自己的美术思想之中,略微做了一些改动,成为“尽精微,致广大”了。意思是画画要有精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有博大的艺术气象才是好的艺术。
徐悲鸿这样要求学生画画,是有具体的时弊针对性的。
在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绘画的时候,中国的绘画界还同时存在传统中国画空泛无物的一些画派和崇尚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误区。
徐悲鸿认为,中国画必须改良,绘画要有充实的内容,不能泛泛无物,空洞玩弄笔墨技巧。
所以,还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主张,这其实都是针对空洞无物的中国画而言的。
徐悲鸿还一直主张绘画要内容充实,形式不拘一格。他借用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话,常常说:“充实之谓美”。他还写了一个对联:“充实之谓美,力行近乎仁”。这都是徐悲鸿力求尽精微的原动力。
所以,不要小看徐悲鸿对《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小小的一点改动,徐悲鸿的美术思想,一直要求学生要踏踏实实的画画,首先要对事物有精确的观察和体验。
例如,画素描徐悲鸿经常要求学生要把最亮和最暗的地方找出来,只有这样理性的对比思考,才能真正发现细微的妙趣,以及细节与整体的深刻关系。
如果对很多的细节在哪里,细节都关键是什么都没有发现,你怎么做到深入到刻画事物?
据徐悲鸿的学生沈左尧说,徐悲鸿要求他们画素描写生,既要近处观看石膏像,也要从远处看石膏像。要多看少画。只有看明白了,分析准确了,才能画出优秀的素描作品,石膏像是死的,但是,我们要画出石膏像的柔软度来,而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石膏像。
徐悲鸿给他的一个学生写信谈如何画马,也是反复强调要仔细观察马的神态表情。
徐悲鸿还要求学生写生完成以后最好再“背画”一次,这样才能检验出你在画画的过程中,到底记住的是什么,容易忘记的是什么。
徐悲鸿给学生题字最多的就是“尽精微,致广大”。
从徐悲鸿的美术思想实践来看,他所谓的“尽精微,致广大”,就是不要只有“精微”、也不要只有“广大”。
在绘画作品中,太精微也不是很难,连篇累牍,密密麻麻的,这样的绘画,只是“物”和材料的堆积,这样“精微”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到“超写实”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是,也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超然物外”,什么绘画作品是宇宙与生命,是超精神超物质等等。
这种假大空的“艺术”其实就两个字“空虚”。
从做学问来说,立意要高,这是致广大,但是,不能没有严密科学的证据,所以,还要考证精确的依据,这叫“尽精微”。
如果说,尽精微是具体的深入的,实事求是的作风,那么,致广大就要有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理想。艺术永远在路上。
徐悲鸿自己的一生也是这样做人,这样实践他的艺术思想的。
例如,同样是大写意的绘画,齐白石的绘画,又有高度概括涂抹的泼墨,又有具体的生活细节,所以,给人以充实的美感,徐悲鸿自从认识齐白石,就对他的绘画非常支持赞赏,这其中的原因,就是齐白石的画,就是“尽精微,致广大”最生动的实践例证,他说明“尽精微,致广大”绝不是高谈阔论,而是扎扎实实对艺术的尊重和实践追求。
我想,徐悲鸿的这个口头禅,就是今天来看,也是很高的一种艺术实践和艺术理想。
凡是有志于艺术理想的人,我想,既要有扎扎实实的苦干精神,也要有远大的抱负,既要有精微的观察发现,也要有深刻的历史眼光,这是才是产生伟大艺术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