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50岁好书推荐排行榜女性:女性文学好书榜

50岁好书推荐排行榜女性:女性文学好书榜《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 1960)》01持微火者·2022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夏季书单○华语原创好书○

50岁好书推荐排行榜女性:女性文学好书榜(1)

50岁好书推荐排行榜女性:女性文学好书榜(2)

50岁好书推荐排行榜女性:女性文学好书榜(3)

©Roger Mühl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2021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榜单和年度榜单、“我最喜爱的2021年女性文学书单”。2022年春季书单也已于3月发布,以下为2022年夏季榜单,包含12部华语原创好书及8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2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持微火者·2022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夏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 1960)》

【美】丛小平 著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从有强烈理想色彩的‘自由’,到更为有本土实践色彩的‘自主’,尽管在中间过渡使用了‘自愿’,标志着中国20世纪社会改革的曲折历程。婚姻改革原则在司法用词上的改变具有极大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妇女个人的法律人格和社会人格被承认了,可以在不受父母和其他人操纵影响下,基于自己的意愿做出婚姻选择。”

推荐人

周燕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 1960)》一书是学者丛小平的新作。本书以经典评剧《刘巧儿》背后的原型故事“封张两家婚姻纠纷”事件及其发展为线索,细致分析了“封张案”从一个普通的婚姻纠纷案件,如何发展成为革命地方政权处理乡村纠纷的典型样板,又如何在一系列文化作品中获得新的政治与文化意义的全过程。丛小平以全景式的研究视角,讨论了该事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包含的社会、法律、政治和文化的意义,兼具社会史、文化史、女性研究等多重思考角度。

在本书中,丛小平质疑了西方女权主义在研究中国革命的婚姻改革和妇女问题上的一些偏颇观点,强调革命政权与当地妇女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丛小平将“封芝琴”等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视为具有主体性的群体,将乡村妇女看作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而非政策的单纯服从者,考察了她们在革命政权下爱情观、婚姻观、性行为方式的变化。丛小平认为,正是这种妇女在性与爱方面的自主性,影响了革命政权在地方的司法实践,成为革命司法体系中“婚姻自主”原则的基础。

由此,我们得以认识到中国革命中的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的多面性,在妇女权益与政策改革彼此互动的动态关系中,感受到女性群众朴素的主体性力量。

02

《金色河流》

鲁敏 著

译林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老人喉管里嘶嘶有声,睁着眼在等,见她已无可言说,方眯起眼睛,‘你忘记蔷薇了,这时候最是长得疯,从栏杆里伸到人行道上,都能碰到脸。爬山虎也好,满墙走,就没它到不了的地方。对了,就我阳台上,你去看,有个老盆景,枯死几年了,今春突然活了,嫩嘟嘟的新芽,可招人疼。’老人突然笑了,他眼皮一抬,‘你呀,要多瞧瞧外头的景致。多好啊,你想想。’”

推荐人

谭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金色河流》是作家鲁敏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从民营企业家“有总”穆有衡脑中风起笔,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波澜壮阔隐秘地编织进“有总”一家的家庭生活中。一方面借“有总”与干女儿河山的回忆叙事,追溯起财富秘史以及下一代的身世之谜;另一方面通过多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探向父子关系中的期望与压迫、兄弟之间的情义、妻子背后的隐痛、记者潜伏多年的野心、振兴传统文化“走出去”却又不得不卖弄噱头的悖论等多重主题的表达。

鲁敏在不同人物的叙述视角上切换,赋予了文本复调性的意味。“有总”、谢老师、王桑、丁宁、河山等人都得到了开口说话的机会,而内心独白、昆曲唱词等各种形式的嵌入则使得人物们讲述里的前后不一、自我矛盾被暴露出来。正是在这些有意味的形式的引领下,读者的阅读视域随之转换。在鲁敏笔下,“金色河流”并不是带有窥探欲地去打捞“黑暗原罪史”,而是流向更为开阔、复杂的精神地带,去呈现不同代际和遭遇之下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面对财富和欲望时的怕与爱,沉沦与救赎。

03

《每天挖地不止》

林那北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年5月版

“茶园整个罩在阳光里,每片叶子都硬邦邦地向上挺起,末梢有一层透明的微黄,那是新一茬的嫩叶刚刚拔出,仿佛一张张微微开启的嘴,正向赵定力呼喊,让他伸过手,把它们采摘下来,制成最后一波茶。

赵定力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着它们。”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每天挖地不止》是作家林那北的长篇新作。小说讲述了福州青江村一座百年老屋里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主人公赵定力是一个衰老孱弱的男子,身体的不适让他怀疑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他用一个谎言来挽留差点离他远去的妻子——一个不知埋藏在何处的铁罐,和里面无数的奇珍异宝。就这样,一个虚构的谎言带出了许多真实的过往。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在赵定力对妻子的讲述中慢慢浮出水面。

尽管故事是在一个男性视角的讲述中展开的,但这仍然是一部深具女性气质的小说。这种气质不仅体现在叙述者清丽的语言里,更体现在作者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上。作为整个家族的核心和所有故事的来处,祖母谢春妹是强大的、决绝的,她既可以创造一个乐园,也可以毁灭一段人生。在她的身上,我们依稀能看到曹七巧、司漪纹等文学史上经典女性形象的影子。她就像自己所传承的技艺——大漆一样,有着不移的骨头,顽强的韧性。

其实,无论是谢春妹,还是赵聪明、赵定力,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的时候,往往将人物的命运寓于地方风物之中,为其赋予了某种文化特质。由此,林那北笔下的福州成为一个立体的文化空间,它因大漆的艳丽、鱼丸的鲜美、茶水的清香而变得活色生香。

04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美】田晓菲 著

张元昕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3月版

“过去离我们越来越远,遥不可及。我们只能了解支离破碎的过去之零星残片,就像杜牧诗中主人公那样,于折戟辨认前朝;而且,就算是将历史的残片拿在手里,它还是需要一个人类的声音来给它一个身份、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它究为何物,又来自何方。”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是田晓菲讨论三国时代与建安文学想象何以建构的学术著作。在此书中,田晓菲重新审视了建安时代的文人与铜雀、赤壁等意象在文学文化语境进程中的演变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社会史分析,田晓菲认为,建安文人封闭自足型的“自我主体”是现代人反观三国时代的一种浪漫化幻想。她借助宴饮、书信、馈赠及边缘性的文学文本,揭示了“建安印象”实则是一种群落话语的建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对于“铜雀”与“赤壁”等意象的援引与重述,使建安与三国怀旧式的浪漫想象流传至今。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田晓菲的笔触深具性别意识,她注意到,史书中对于卞太后、吴夫人等女性人物,或有意回避,或将其“美化”为谦柔和顺的贤妻良母。而在三国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貂蝉、孙尚香等女性角色虽然有了丰富的故事情节,但却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当她们的“政治使命”结束,女性角色便草草退场。而在21世纪网络时代中,三国题材的同人、耽美小说很大程度上成为女性创作并指向女性阅读的消费品,这些作品共享着父权式的叙事传统与道德价值观,爱情话语、嘲戏调侃成为了新时代的三国想象。阅读这本书,会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历史深处的女性形象如何被叙述、定形,看到此刻我们的性别视角和文化语境的渊源及嬗变。

05

《如雪如山》

张天翼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4月版

“面对这种‘谆谆娓娓’,她实在无话可说。几十万、几百万无形的人站在‘常理’背后,雄辩非凡地否定她的坏心绪。‘常理’是怎样一个妖怪?它是一条无所不能的舌头,像小孩子舔冰激凌一样,一下一下把所有异常和例外舔得圆融、模糊。”

推荐人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推荐语

《如雪如山》是张天翼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近年创作的七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里,都有一个叫lili的女性,每一个她都“想要开口说话”。

在《我只想坐下》里,女大学生立立为了“坐下”默许了列车员的性骚扰;《地上的血》中,粒粒母女之间的亲近和离散被投射在萦绕女性半生的月经上;《纪念日》里,栗栗不断地比较着丈夫和情人的种种好坏,红白玫瑰之争转由女性娓娓道来,旧故事有了新视角;《春之盐》里,俪俪正在经历产后抑郁;《雪山》里的丽丽远离家乡独自怀念着死去的儿子……故事一个接一个上场,七位lili各自展现了女性人生的不同截面:女性可以如雪柔软,也可以如山坚韧。

张天翼的作品语言考究、细节绵密,往往在某处荡开一笔,用较长段落细细描摹。细节的铺陈使得小说具有丰富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如雪如山》是一部对人性的幽微挖掘较深的作品,它并不美化女性,而是不断地向着人性的内在之处探索,正如宣传语所说:没有一个女人,是微不足道的,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同。

06

《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

王梆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4月版

“尽管雨滴汇入溪流的运动,较之于时代的电闪雷鸣,是如此的微乎其微,但我却偏爱它的微小。英国文化历史学家大卫·弗莱明曾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大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行动上的基本框架,外加无数微小的对策就足够了。’”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贫穷的质感》是王梆的第一部非虚构纪实作品,收录了作者近年所写的“英国观察”系列文章。其中每篇文章都聚焦一个特定主题展开,讲述清晰、材料详实,能让读者对当代英国社会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序言里,王梆提到,今天的时代足以让散漫的人也投身时事的讨论。然而激情昂扬的辩论不是答案,非此即彼的立场也不是答案。此刻,唯有着眼于小处的实践才有效果。这本书正是她实践的产物。在书中,她关注和讨论了英国的种种具体问题,包括新穷人问题、英国脱欧、英国的疫情与政治、猎巫运动和中世纪家庭暴力问题等。这些问题看似遥远,实则也勾连着我们当下的处境。

进入这些问题时,王梆展现了令人心折的勇气。一方面,她参与到了实际的社区工作中:她是“老年英国”(Age UK)和“食物银行”的义工,也参与了“日间中心”等民间社团活动。她用亲身经历说明,我们有可能在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她以自我反思为写作的出发点,在逐渐敞开理解英国现实事件的多面向的过程中,让我们意识到现实的复杂。书中引用了一句谚语“细节是魔鬼”,它用以说明,在事件的细节面前,一切抽象的预设都会崩溃。现实复杂多变,我们能做的,是不轻易抛出判断。

07

《月光宝盒》

汤成难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我和阿圣风似的从大堤上俯冲而下,脚下的土坷垃被踢得粉身碎骨,身后腾起一阵阵烟。我的脚逐渐离开了地面,身体轻了,浮起来了。真的,你们一定要相信,我和阿圣是踩着筋斗云来到父亲跟前的。”

推荐人

田丽媛

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月光宝盒》是汤成难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着她作于不同时期的十七篇小说。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汤成难曾是一位建筑师。文学在左,建筑在右,汤成难的创作灵感因此与建筑冲动彼此缠绕,交相辉映,结成她在空白图纸上书写出的鲜活人间事。

汤成难的小说大厦里,遍地行走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身份迥异,有人拾荒,有人耍猴营生,有人支起修鞋摊寻找儿子下落,还有人出走他乡寻找土地和稻田。他们各有各的遭际,但同处现实的底层,深陷命运的囹圄。汤成难倾向于使用速写的笔法,朴实地还原出生活的艰难与生命的困顿。而这些隐秘之处一经发掘,又能看到小说在萧索中流动着脉脉温情,那是不曾被苦难磨灭的希冀之心。她就是这般,以悲悯心和想象力作地基,为暗夜中摸索行进的小人物们搭建出一个栖身之所,将日常的暴烈和残酷悉数接纳,将温暖的爱意和困境中的扶持独自珍藏,凝聚成暗夜的火把,照亮他们继续远行的路途。

汤成难的这部小说集,恍若日常与苦难碰撞出的珍贵声响,在生活与命运纠葛而生的思索中不绝回荡。

08

《文戏武唱》

穆欣欣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2月版

“带有澳门回归祖国印记的《七子之歌》融在京腔京韵之中,浑然天成。当历史与现实相遇,当东方遇上西方,当京剧风味的‘豆汁’遇见澳门风味的‘豆捞’,家国情怀和凄美爱情相互映照,族群共融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我、京剧、澳门故事,一直在等待着以这样的形式相遇。”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推荐语

《文戏武唱》是澳门作家穆欣欣的最新散文集。受父亲耳濡目染,穆欣欣自幼便看戏、爱戏,论戏扎实且见解独到。穆欣欣从个人经历和记忆出发,以戏为媒,以京澳为轴,串联起不同城市间的际遇因缘。她的文字干净洗练,笔淡情浓,书中既见学养功底,又有回首岁月的和暖从容。

戏里有情,穆欣欣以女性的细腻眼光体察到薛平贵的悲凉软弱,王宝钏的辛酸无奈,杨四郎的可爱与不完美;戏里有义,京剧《镜海魂》讲述澳门义士沈志亮舍生取义的悲壮一生,作为这部戏的编剧,穆欣欣在书中将《镜海魂》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戏外更有缘。京澳姻缘,两地生花,穆欣欣得以从别样的视角书写澳门和北京。当汤显祖遇上澳门,京歌遇上《七子之歌》,京剧遇上澳门故事……她把京澳两地的历史、文化、人物“散珠成串”,勾勒出城市之间鲜活而多元的文化样态。

《文戏武唱》既有“武”的飒爽利落,又有“文”的细腻入微,端的是文戏武唱,动静相宜。在穆欣欣笔下,她看到传统戏曲的人情世故,看到慢与适意的可贵,也看到了留白写意的妙处。有情之人作有情之文,戏曲与人生的因缘际会,也正在这寸心千里,情之所钟。

09

《美丽阁》

周洁茹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阿珍替过了世的阿芳高兴,心里又难过,新的公屋,阿芳没有住过一天,老大的好小学,阿芳没有看到一眼,老二的特殊教育,阿芳也没有亲见,只是预知了的会给安排好。只是所有的好起来的日子,阿芳都没有享受到。于是阿珍知道,活着的人,要活下去。”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美丽阁》是周洁茹最新的短篇小说集。本书延续了她香港书写的风格,从香港到纽约、加州,再到常州,作者在空间的辗转中勾画出人逢中年的新移民女性的生活样态。

在周洁茹笔下,我们看见作为独立空间的都市,以及它给人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塑造力与压迫感,也看见都市女性群体孤独地与自己的生活磨合,在不同境况下坚持对于美好归属的期许。当作者用波澜不惊的语调讲述新移民女性的困顿和苦难时,她的笔调是平淡、客观的,有时近乎残忍。叙述的“轻”某种程度上化解了在异乡挣扎、寻而不得的“重”,但人物的命运却始终萦绕着一团朦胧感伤的迷雾。

幽微的文字背后,是作家的深情和思索。正是通过对新移民女性群体生活的书写,周洁茹剖开了香港这座“美丽阁”迷人外表之下的另一面,或是庸常,或是窘迫、痛楚,由此在观察和言说中逐渐展现日常生活的真实质感。

10

《你好,小村庄》

张草原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我和哥哥撑得肚子似装了大西瓜,两个人站在门口望着远处的山,听着屋后风吹竹林沙沙,想着妈妈什么时候再来一盘这样的鱼、虾。这样香脆鲜甜的鱼、虾是泥坑子的秋风和夏水滋养出来的,被妈妈炸成了一盘。家在一盘盘的秋风和夏水里落下了胃。”

推荐人

冯文娟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散文集《你好,小村庄》是张草原的第一本书,记录了她童年时在粤东山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有身边的亲人、家乡的美味,又有童年的趣事,字里行间散发着朴实的清新之气,与人们关于童年、关于故乡的温情记忆遥相呼应。

这些文字是作者在车间的流水线上构思、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写下的,这位作家并未受到过正规的写作训练,写作技巧略显生涩,但她的写作是有灵气的。

作者从身边最熟悉的人物写起,宠爱孩子的外婆、经常醉酒的外公、烧香拜佛的奶奶、既骂鸟又骂人的天来叔公,这些平凡的人物在她的笔下变得鲜活可感;软糯的香禾米饭做成的黄粄、软润滑嫩的紫皮茄子、白糖蒸鸡蛋,普普通通的家常味道被她用灵动的文字记下,尽显人间的烟火气息;测试皮衣是否漏水、因摔了鸡蛋被妈妈骂而生气、到果园里摘柿子,这些琐细趣事,却是童年时代的温馨记忆。在纯净的文字里,她带领读者一起回归童年,在文字里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村庄、找到了一片草原。

11

《玛瑙纪》

黎子 著

花城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月光落下来的时候,湖面变成一隅温暖的子宫,波光粼粼里,天养从水中央探出头。她知道,一个小生命钻进她肚子里去了。月亮升起来,月光如蝴蝶翅膀一样轻轻覆下来,泊在湖面上,柔柔的,在梦呓,在呻吟,在歌唱。”

推荐人

张馨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玛瑙纪》是90后新锐女作家黎子的首部小说集,这位生活经历丰富的作家融合亲身经历勾勒出了她眼中的家乡——黄土高原。用她自己的话说,“写作是一种深度造梦,可以在自己建造的大陆上永无止境地漫游”。

黄土高原的女人们勇敢无畏而柔情似水,饱受苦难依然敢爱敢恨。她们经山水梳洗、被生活痛吻,在情爱里流转沉浮,在城乡边缘寻找归途,不断与命运周旋缠斗,踏上艰难自赎之路。在黎子笔下,不仅有自由自在的女人,也有出逃的、遭受伤害的、疯狂的女人。她不回避困顿的处境,以浓烈的笔调叙写坚韧的生命、复杂的母爱、微妙的乡愁,以及对于掌握命运的渴望。

作家黎子的笔正如她笔下那些女人,诗性的浪漫狂野和现实的冷峻交织,故事在她的叙述中逐渐获得一种柔软和包容感:她对人物的命运不是批判的、猎奇的,而是感同身受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玛瑙纪》,那就是黎子在黄土高原中发现了永恒的绿洲,在常人看来破碎的人生里发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12

《船在海上》

于一爽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2年3月版

“她闭上眼睛,感觉钢琴那边传来了一首温柔的乐曲,这让她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她坐在一艘船上,这艘船正在驶向地球最寒冷的地方。她想,很快自己就会适应船上单调又无趣的生活。人应该好自为之。”

推荐人

赵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正如《船在海上》封面上的两行字所写的那样,这部短篇小说集“既是浪漫的,也是动摇的”。浪漫的是生活,小说的语调和细节处处透露出作家的敏感多情;但生活本身也是摇动的、残酷的,作家书写了城市中那些尚且年轻的人,却由于社会的标准、阶层的固化、人际的孤独、向上翻越的不可能陷入一种无所事事的倦怠。于一爽在书写这群人的时候笔触是轻的,她的小说有人物和环境,却鲜有一个由开头—高潮—结局构成的故事,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主人公们在环境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或谈论旅途,或谈论死亡,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富有氛围感的模糊印象。

《船在海上》这部小说集,启示读者以一种自洽的态度面对当下社会矛盾的、混乱的,令人五味杂陈的大环境,因为生活正像是一艘驶向应许之地的航船,既有风暴也有风景,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感受过什么。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我居于无限可能: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加】多米尼克·福捷 著

乐旻 译/王柏华 诗歌编译

中信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仔细寻找一样东西的线索或是踪迹,再试着仿造这条线索或是踪迹,无异于舍本逐末。是谁,顺着成功的踪迹在苦苦追寻?我很确定,艾米莉从没想过要制造灰烬。那点燃熊熊烈火呢?可能吧。但我深信不疑的是,火苗沿着她的足迹拔地而起,她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身后的一切,只忙着浇灌她的花园呢。”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作为19世纪天才诗人、现代主义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灵动的修辞、深邃的诗意和鲜明的原创性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在加拿大作家多米尼克·福捷笔下,传记作品《我居于无限可能: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以散文诗般的结构、富于弹性的语言和跃动的想象力,不断重溯狄金森一生的灵光瞬间。

在本书里,狄金森不仅是一位天赋异禀的诗人,也同时是女儿,是姐姐,是与大自然携手同行的朋友。篇目多以狄金森笔下颇具辨识度的破折号“-”为标题,伴随着她贴合文境的诗歌,记录了狄金森关于阅读、写作、园艺、烹饪、交友等日常生活碎片。作者手持幽暗的火炬,擦亮了狄金森于日常生活里迸发的诗意光泽,那是移动的树林、即将破壳而出的雏鸟,虚构的城市“林登”……这些碎片如万花筒般荟萃,带领读者一起将视线凝聚于某处,细细辨认来自狄金森灵魂深处的寂静与风暴时刻。

正如狄金森的诗句“我栖居于可能性-”,尽管国族有别、言语不通、经历迥异,这部传记见证了两位葆有自主性的灵魂的不寻常遇合——当作者多米尼克·福捷逆流而上,她不仅在漂泊途中逐渐寻得自我灵魂的栖居之所,更重新发现了狄金森所创造的纸上花园,在那里,鲜花盛开,蝴蝶翩飞,属于这位传世女诗人的无限可能正在悄然绽放。

02

《暗影中的人》

【德】娜塔莎·沃丁 著

赵飘 译

新星出版社

2022年4月版

“父亲在世时,我从未想过要送花给他,此刻却手捧着一大束给他的玫瑰花,不知所措。我的童年,不复存在的另一种俄国现实,以及我们那从不能称之为家的家庭——都跟随他一起永远在这个世界消失了。”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推荐语

《暗影中的人》是德国女作家娜塔莎·沃丁“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故事从“我”的视角出发,以沉默、暴戾的父亲为主角,在孤独的基调下,用流水般细腻的语言将父亲流离失所的一生展现给读者,并以意识流的笔法讲述了自己在难民楼度过的从童年到成年的时光。在娜塔莎·沃丁的笔下,“我”的生活令人心惊:数次被父亲送走,寄人篱下;母亲在痛苦中自杀,留下妹妹予“我”照顾;此外还有父亲一次次对“我”的猥亵、长大后的逃离、逃离过程中又遭到强暴……“我”一次次反叛,却一次次被捉回,最终迷失在痛苦中。

用父亲的一生来投射“我”的成长阵痛过程,不仅使小说展现了鲜明的女性立场,还生动刻画了从二战到“冷战”期间人性如何受政治洪流的影响而遭到扭曲。在讲述故事的过程里,作者的视角逐渐从女性个体上延展至生活里所有处在暗影中的人。于是,她选择拿起笔开始写作,在暗影中竖起火把,重新照亮那些置身荒诞处境里的人群。

03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爱尔兰】萨莉·鲁尼

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年6月版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关系是柔软的,像沙或水,而我们将它们倒入某个特定容器,从而赋予了它们形状。”

推荐人

马亿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是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她曾获得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和英国图书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小说家。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延续了萨利·鲁尼在《聊天记录》和《正常人》中惯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主题,小说用一种具有高度私密感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青年小说家艾丽丝独自搬到陌生滨海小镇,和当地青年工人费利克斯通过社交软件相识相交,以及跟自己最好的女友艾琳“通过电子邮件交换生活中艺术、友谊、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生活中的复杂感情”的种种经历。

通过艾丽丝、费利克斯、艾琳和西蒙四个年轻人所组成的具有特殊结构的亲密关系小群体之间充满渴慕和缠绕的故事,小说展现了当今年轻人所共有的某些迷茫和挫败情绪,并对亲密关系、政治辩论和历史进程等诸多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索。而置身沟通媒介和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小说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控制和游移的书写令人印象深刻。作品展现了年轻人真实面对世界的决心,以及面对日常生活不懈追问的勇气。

04

《蝴蝶的重量:奈莉·萨克斯诗选》

【德】奈莉·萨克斯 著

陈黎 张芬龄 译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5月版

“她站立处

是世界的尽头

未知的事物在每个伤口处酝酿着

然而梦想和愿景

疯狂以及闪电的写作

这些来自别处的逃亡者

会等到死亡诞生

他们才开口交谈——”

推荐人

孙莳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德国犹太裔诗人奈莉·萨克斯于1966年获得诺贝尔奖。犹太人大屠杀构成其写作背景,以此为出发点又不限于此,萨克斯在诗歌中对暴力与抵抗、重生与死亡的永恒关系等命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本诗集选取奈莉·萨克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深受诺贝尔奖评委会赏识的诗剧《伊莱》,较全面地呈现了其风格的发展和成熟。立足于犹太精神和《旧约》传统为受难者发声的立场,使其诗歌超越了个体抒情的局限而有了民族国家的重量。挚爱丧命集中营、七年流放命运……民族苦难和个人遭遇在萨克斯的诗作中形成两条交织的线索:她依靠词语的途径——这最小的单位,在诗中寻找一条救赎之路:解放自己,也解放那受难的民族。在不断的试炼中,奈莉·萨克斯逐渐由早期的沉痛抒情转向更为凝练深刻的意象呈现,其诗境也由起先的窄口处向更为深邃、广阔处走去。

在民族流亡的沉重背景之下,她的诗歌逐渐升腾起一股超越之力:如诗集名称“蝴蝶的重量”,象征重生的蝴蝶从鲜血和尘沙中飞出——奈莉·萨克斯以其词句的锤炼,为那个时代留下了重要的诗的证言。

05

《忠贞之夜》

【美】露易丝·格丽克 著

柳向阳 / 范静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我这样想过,世上的人分为两类:

期愿前行的人,

期愿后退的人。

也可以说,期愿不停行走的人

以及只想被滞阻在小道上的人,

犹如被那把炽烈的剑阻拦。”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露易丝·格丽克是美国桂冠诗人,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忠贞之夜》的名字来源于诗中的哥哥正在读一本叫《忠贞骑士》的书,而英语中“夜”(night)与“骑士”(knight)同音,这种有趣的混淆也经常出现在她的诗歌当中。比如在这本诗集中,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她的叙事有时会出现第一人称的男性视角,有时则从外部进行凝视。多次出现的旅行意象则暗暗指涉了回顾生命的历程,谈论着生命与死亡的边界。

格丽克的诗歌有着自白式的特点,叙事简洁、克制而精准,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充沛的想象力。相比前作,这本诗集仍然萦绕着希腊史诗与宗教的气息,但是蕴含新变——能够在其中更多地寻见格丽克追忆逝去的亲人的影子,模糊地进入她个人有关亲人的点滴记忆、印象与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正如诺奖授奖词所言,“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冷峻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阅读格丽克,可以在她对日常生活的叙事之中,发现许多闪光的时刻,唤起每一位读者日常的情感体验和哲理反思,在其中找寻到某种源于日常的普遍性。

06

《非必要阅读》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著

黄灿然 译

译林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不止一个贵族常常在睡梦中看见一座宫殿从海外滑翔而来。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越过山岗、河流、田野,沿途推倒森林,撞毁半挨饿的村子和城镇,每一刻都更逼近,更庞大,一座崭新、现成的宫殿,窗玻璃在阳光中闪着甜蜜的光。”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非必要阅读》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一本阅读札记结集。在九十六篇短文中,辛波斯卡谈论着有关生物、历史、文学、艺术、生活等主题的书籍,趣味横生,不乏真知灼见,睿智而深隽地揭示出阅读与生活间紧密的扭结。

借不同书目谈论的主题作为“踏板”,辛波斯卡在速写中展开“不着边际的联想”。她敏锐地从知识科普或杂史怪谈的书籍中识别出那些关乎人性或社会现实生活的部分,将陌生的知识与故事,以冷静而时时充满幽默或暗讽的笔调转化为切近生活的深刻洞察:她感叹于动物迁徙时不断遭遇危险却不退却、年复一年陷入循环的可怕“荷尔蒙命运”,又在关于幻想怪兽的书中猛然发现现实与历史“巨兽”的恐怖——它们常常“以整个人类的形象在来自当前战争的快照中出现”。

辛波斯卡常对书籍谈及的历史展开情境想象与重塑,在精确生动地描绘中连接历史与现实。她也常在阅读中回想起自身往事:在一本介绍家养鸟类的书中,她想起童年时代见到的一只家养鹦鹉,它从不学舌、害怕时钟报时的鸣响,展示着拒绝人类规训的态度……这些故事有趣、诗意而反讽,引人深思。如本书标题所言,“非必要”正是辛波斯卡的阅读态度,她自由恣肆,不断激活着阅读具有的引人惊醒的能量。

07

《日日杂记》

【日】武田百合子 著

田肖霞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年5月版

“涂了口红就会有朝气。如果必须去某个可能会有争执的地方,那就不用说了,去派出所或警察局的时候,去税务署的时候,写字的时候,我都会先涂口红……就算别人对我说,你的口红有点太浓了,你这是堕落了,我还是每天把嘴唇涂得红通通的,兴高采烈。”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日日杂记》是日本女作家武田百合子的散文集。五十二岁时,武田百合子凭借处女作《富士日记》登上日本文坛。在最新译作《日日杂记》中,她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娓娓道来。无论是美味的、奇怪的食物,令人感动或让人茫然的电影,还是与老友的相聚,与陌生人的交谈……任何看起来普通、琐碎,但却鲜活的日常片断都有可能溜进她的文字。她的文字里没有暮气,而是像孩童一样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正如译者所言,武田百合子的日记“是撷取到手仍在呼吸的、生活的枝与叶”。作家敏锐地感受到这些枝叶背后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凭借对文字的天然把控力让它们经由自己的笔端涌现,在近乎直觉的切实表达中静静诉说着对浮世的深沉眷恋。即使书写疾病与死亡,武田百合子也是克制的。当写到老友、宠物、丈夫的离世时,她没有过度渲染恐惧与悲痛,而是通过对死的体悟再次抵达对生的依恋。

《日日杂记》中的每篇日记都以“一天”开头,日期的模糊消解了时间的流逝,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陪同武田百合子经历了人生的最后旅程。当合上这本书后,回忆起作家笔下趣味盎然的生活细节,或许你将会不再害怕衰老,因为那生命的能量实在是充盈又饱满。

08

《让火箭起飞的女孩》

【美】娜塔莉亚·霍尔特 著

阳曦 译

九州出版社

2022年2月版

“‘我们成功了!’她一边骄傲地宣布,一边转头去看大家的反应。在她身后,所有的同事都在大声欢呼,他们几乎全都是男人。而在她身前,未来正在铺展开来,像太空般广袤无垠。”

推荐人

余梁映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招募了一批女性计算员。从梅茜·罗伯茨到芭芭拉·鲍尔森,再到海伦·凌,这几位主管坚持搭建由女性组成的团队:她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地区,拥有不同的肤色以及兴趣爱好,但都同样怀着对计算工作的热忱,投入到航空事业之中。

这些女性推翻了NASA早期历史上女性只能承担文秘工作的固有印象,她们的计算让导弹飞上天空,让火箭飞越太平洋,让美国第一颗卫星发射,也让月球和星际探索成为可能。直到今天,火星漫游车的导航系统也离不开她们奠定的基础。正如书封上所写:“翱翔于宇宙尘埃间的代码是她们留给群星的礼物。”

从下士导弹、深空网络到火星探测任务,从麦卡锡主义、太空竞赛到壮游计划……作者娜塔莉亚拂去历史档案的尘埃,让这批年轻女工程师的光彩重现在人眼前。在娜塔莉亚笔下,宏观视野与微观笔触达到平衡:本书不仅回到历史微观现场,再现了女性成员的个人生活与她们在职场内不寻常的角色转变,更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美国航空事业、人类探索太空的宏阔历史进程之中展开观察。

○特别推荐

01

《猫眼》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黄协安 译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年4月版

本书简介

本书是加拿大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讲述了女主人公画家伊莱恩回到度过她童年及青春时代的多伦多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的故事。当她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牵连出少年时与三个女孩的恩怨及成年后与三位男子的性爱纠葛,最终怅然离开多伦多。

全书十五章,每一章都以女主人公的一幅绘画作品为题目,反映了伊莱恩成长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实际生活或心路历程。小说结构别致,基本由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组成,着力还原绘画作品生成时的情感背景。伊莱恩一直走在现实与回忆的边缘,她摆脱不掉自己走过的每一步生活,一切发生在昨日的事,都在她敏感的心灵上刻下烙印。

这部小说语言精致、先锋而细腻,是典型的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

02

《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

【日】树木希林 著

毛叶枫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2年5月版

本书简介

本书是日本著名女演员树木希林的访谈录。电影里,她有比海更深的爱的能量,光是存在就让人安定;真实人生中,她却是有着恐怖观察力、尖锐到能刺伤别人的毒舌老太。本书并非全是佳话,树木希林那些不为人知的、自私的、怪异的、不合时宜的特质,终于坦诚相见,她终究彻底地活出了自己,找到了一种“成为自己”的珍贵逻辑。

当采访看似顺利地进行,树木希林突然拿出癌细胞蔓延全身的扫描照片。时日无多的她,严肃地对采访者说:“现在就来聊聊,我今天最想说的话吧!” 站在生死边缘,把人生最后一次访谈当作遗言,关于树木希林,一切由她亲口述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