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效应法则:南风效应用
南风效应法则:南风效应用张明面对李愚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南风效应"的典型表现。"南风效应"又被称为"南风法则"或者"温暖法则",它起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笔下的一则寓言故事。张明听了,微笑着说:"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我最敬佩你的地方。我再给你一块糖,然后咱们结束今晚这场谈话。"此后,李愚再也没有在班级和学校里捣乱,而是转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知进退、努力上进的好学生。走到办公室后,张明发现手拿砖头的学生正是学校里有名的"问题学生"李愚。只见李愚轻车熟路地走至张明办公桌前,端正地站在那里,等待张明的严厉训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张明非但没有如他所猜测的那样呵斥自己,反而从口袋中拿出一袋饼干,对他说:"当你看到老师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停止自己的错误做法,这点表现得很好,以此作为奖励。"随后,不顾李愚的诧异
孩子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父母或教师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另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很多时候,好好说话,平心静气地沟通,远比大吵大闹,面红耳赤地争吵来得更有效果。同样的目标,采取的方法不同,策略不同,结果努力的程度和效果,往往会有云泥之别。
实际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不可谓不努力,但是他们努力的方式和方向未必是对的。有时候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别让忙碌麻痹了自己。
张明是某中学一名政治老师,同时还担任学校政教处主任一职。某天晚上,当他例行巡逻走至操场时,突然看到角落中一名学生正手拿砖头,准备砸向旁边同学的脑袋。见状,张明大声斥怒,然后将两名学生带至政教处办公室进行处理。
走到办公室后,张明发现手拿砖头的学生正是学校里有名的"问题学生"李愚。只见李愚轻车熟路地走至张明办公桌前,端正地站在那里,等待张明的严厉训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张明非但没有如他所猜测的那样呵斥自己,反而从口袋中拿出一袋饼干,对他说:"当你看到老师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停止自己的错误做法,这点表现得很好,以此作为奖励。"
随后,不顾李愚的诧异,张明继续从口袋中拿出一小块奶糖,对他说:"我知道,你并非无缘无故要砸那个男生。依照我之前对你们两人的了解,是不是因为他又欺负你们班级的女生?这让我感到你非常善良、正义和勇敢,所以我要用这块糖来奖励你。"
听着张明温柔缓慢的话语,手握饼干和奶糖的李愚抬头说:"您这样还不如像之前那样直接骂我或者踢我两脚。我错了,即使他做得再不对,我也不应该使用暴力手段去解决。"
张明听了,微笑着说:"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我最敬佩你的地方。我再给你一块糖,然后咱们结束今晚这场谈话。"此后,李愚再也没有在班级和学校里捣乱,而是转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知进退、努力上进的好学生。
张明面对李愚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南风效应"的典型表现。"南风效应"又被称为"南风法则"或者"温暖法则",它起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笔下的一则寓言故事。
南风和北风都认为自己最厉害。某天,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南风提议道:"不如我们比赛,看谁能够最先把路上行人的外套脱掉,谁赢了,对方就必须承认它最厉害。"北风欣然同意,随后立刻跑到街道上,鼓足力气猛烈地吹向正在行走中的路人。
但令人惊奇的是,北风越用力,行人们越是将衣服紧紧地包裹在身上。最终,筋疲力尽的北风也没能让任何一位行人脱下衣服。北风气喘吁吁地退场后,只见南风不慌不忙地走上街头,温柔地吹拂着街上的每一位行人。不多一会儿,感到暖意的行人们开始纷纷解开纽扣,脱掉了外套。
上述故事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对于同一目标,但因为方法不一样,结果却大相径庭。北风和南风分别采用了激烈和温和的手段,结果南风轻而易举取得胜利。
巧借南风效应,让温暖的批评像春雨一样滋润孩子幼稚的心灵,会使教育教学变得自然流畅,学生自然会因爱上自己的老师在接受老师的教育。
"南风效应"在教育中十分普遍,典型的案例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朵玫瑰花的故事"。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本班同学,当即斥责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无疑,陶行知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且看陶行知"南风"式的教育:放学后,陶行知见王友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便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送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给你。"
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来,"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可惜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这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2、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朵玫瑰花的故事"
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同胞走出去。——哈佛大学大门口的对联。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现已闻名世界。
在他当校长的时候,校园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学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在处理时弄清事情的原因。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长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应该像哈佛大学校门口的那幅对联所说的,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服务祖国同胞"的人——有爱心的爱国者。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南风效应"告诉人们:
第一, 温暖远远胜于严寒。
这则寓言深刻地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强于暴风骤雨。引用泰戈尔的话就是:"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尤其在日常人际交往或者管理工作中,温和的行为举止和话语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快达成目的,同时也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
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里也可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属于"吃软不吃硬"的类型。家长不要硬碰硬,而应该循循善诱,用自己真诚的心燃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对学生说"你下次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的语句比说"你做得真好"这种过分的表扬语言更好。
家长对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一种平常的心态,而不是浅尝辄止。
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是多年积累形成的,有一定的顽固性,因此他们不仅对教育中的"寒风"有很强的抵抗力,就是对"暖风"也有一定的麻木性。
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这些特点,就不容易产生对自己孩子的消极情绪,父母要有一种耐心,保持"南风"长吹不停。
第二,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为人处世,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北风为了达到让行人脱衣的目的而拼命朝着他们吹风,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将他们的衣服脱下来。但它忽略了自己代表着寒冷,行人只会因感到寒冷而将衣服裹得更紧。相反,南风则巧妙地充分利用自身温暖的力量,使得行人自觉脱下了外套。
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 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错误为什么会发生,不要过多了指责抱怨,而是发自内心地关心、关怀。多多肯定学生做的好的地方,考虑到学生的切身需求,否则,会在行为表现上不经意地伤害了学生。
教师越强硬,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越会激发出学生自我保护的本能意识,在温暖的南风包围下,反而会卸下盔甲,敞开心扉。
"南风效应"给班主任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讲究方式方法。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和"信任"两大原则,对学生严格而不粗暴、耐心而不放任,在是非面前坚持原则,对自己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要坦诚纠正,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是一个可以倾心相交的朋友。师生关系越融洽,学生接受教育的逆反心理就越小,运用"南风效应"的效果就越好。
2、审慎对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在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上,尤其适合运用"南风效应"。
处理"后进生"问题,班主任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采取"大嗓门"、强制的"北风"做法往往会激发他们的抗拒心理。一旦学生与老师顶牛、对着干,表现出宁折不屈的"英雄气概",甚至抓住老师的"鸡毛蒜皮"主动进攻,那么,思想教育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了,即使再吹入"南风",也很难化去师生之间那层已经冻结的"坚冰",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待这种学生,班主任要有豁达的心胸,用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去感化他们。
3.注重促使学生转变的"闪光点"
注重在那些能促使学生转变的"闪光点"上运用"南风效应",如做了一件好人好事(爱护公物、帮助同学、敬老爱幼、拾金不昧等),某一次考试成绩取得了进步,或在某个方面有特长(一次成功的演讲,联欢会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对绘画、文学的爱好等等)。这些"亮点"往往就是转变一个学生的契机,抓住这一瞬间及时吹入"南风",就能水到渠成,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我们当班主任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管理班级,更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学生在你的感召下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当学生发生过激行为时,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先让学生静坐几分钟,然后轻轻地问他事情的经过,师生都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分析刚オ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感人心者莫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人性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激励学生。我们老师也可以适当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上的各种问题。试着用"徐徐的南风"去吹拂我们的学生,触及他们的心灵,努力让我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瑟瑟的北风"只能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规范其言行,也不利维护其身心。
"南风效应"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微风细雨"胜过"狂风暴雨"。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试试使用南风,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刮起来缺乏力度,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面对学生,我们应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多一份理解和鼓励,少一份批评和讽刺,让他们学会自省,从而更好地成长。北风固然凶猛,但结果事与愿违;南风虽徐徐,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