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年轻人的人生,生活更多的是苟且
这才是真正的年轻人的人生,生活更多的是苟且阿郎对西藏的理解,对西藏文化的理解,都是来自“一生必去一次西藏”这种浮于表面的洗脑文,放几张照片,讲几个故事,就说成是人生信仰。随着沟通的深入,我对阿郎的敬佩渐渐转变成了担忧。阿郎,一个来自二线城市的工薪家庭的男儿。初次见他,他跟我说他是一个背包客,更是一个朝圣者,最大的梦想是去西藏进行一次转山。转山是一种盛行于西藏等地区的宗教活动,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是一场虔诚与耐力的考验,一般人是做不来的。我想阿郎一定是虔诚的,关于西藏他一定是比我更加敬畏的,对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一时间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2016年,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担纲的《晓说》大火,引得无数年轻人沉迷他的侃侃而谈。后来,一首名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歌横空出世。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一瞬间,眼前的苟且都化作了虚无,只有诗和远方,多么美好,就这一下子,撩动了那些躁动的少男少女心,让他们心心念念,甚至不顾一切。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一大批所谓青春文充斥了年轻人的生活,书中所描绘的诗和远方,把这些心智还未健全的年轻人塑造成了一个虚伪的朝圣者,让人在路上,灵魂却不知道飘在了何方?
阿郎,一个来自二线城市的工薪家庭的男儿。初次见他,他跟我说他是一个背包客,更是一个朝圣者,最大的梦想是去西藏进行一次转山。
转山是一种盛行于西藏等地区的宗教活动,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是一场虔诚与耐力的考验,一般人是做不来的。
我想阿郎一定是虔诚的,关于西藏他一定是比我更加敬畏的,对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一时间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随着沟通的深入,我对阿郎的敬佩渐渐转变成了担忧。
阿郎对西藏的理解,对西藏文化的理解,都是来自“一生必去一次西藏”这种浮于表面的洗脑文,放几张照片,讲几个故事,就说成是人生信仰。
阿郎信了,年轻的时候我也信了。他不知道去西藏的路上有多少的难以启齿。有时候,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信仰,只是一种人云亦云的信仰。
阿郎最终还是踏上了去西藏的路,徒步去的,听说路上有很多志同道合的驴友。他朋友圈里晒着一路的风景,很美,可是那个背影在我看来,并不象初次见面时的高大,那张黝黑的脸上除了沧桑,也没有显得多么虔诚。
我一直不明白,很多人都开始逃避正常的、平凡的人生之路,总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有时候想想,普通人的路也没什么不好。
奇葩说的储殷老师说,“结婚是大多数人的最理想选择,因为55岁之后需要照顾。”此言一出,引发口水无数,尤其是年轻人,反对声甚重。
是啊,对于他们,结婚就是美好爱情的坟墓吧,毕竟爱情可以感天动地,而婚姻却是柴米油盐,一个听上去高大上,一个听上去却俗不可耐。
现实里,一些所谓 “知识分子”,他们用美丽的文字,把幻想包装成了理想,撩动着我们对美好、对青春、对生活的躁动之心,并不断引导我们假装成为“少数人”。
一念之下,我们大多数人错误的以为我们就是那少数人,欺骗着自己,有时还不停质问:“我明明是少数人,为什么却活成了多数人。”
少数人是特立独行的,是自由的,是可以拥有诗和远方的,那也正是你所想的。
我们内心总是觉着自己是特殊的,应该是随心所欲的,不受束缚的。可那只是觉着,是你觉着,你的父母不觉着,你的老板不觉着。
诗和远方固然美好,可眼前的苟且也是我们不能抛却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