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青少年毛泽东:感悟青少年毛泽东
感悟青少年毛泽东:感悟青少年毛泽东青少年毛泽东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他那颗怜贫恤苦、为众人谋福的慈悲之心。他顶住了父亲的多次训斥,违背父亲之意愿,不图一家之富裕,不顾家庭之羁绊,一心要为穷人、为大众谋幸福;他顶住了世俗的重重压力,不被流俗所左右,不宵别人之不解,“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顶住了物质享受的巨大诱惑,艰苦朴素,不图个人舒适安逸,只为寻求为民谋福的知识、主义与能力。在那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毛泽东“特立独行”,坚守为民谋福的情怀,是管好己心、修身蓄能的光辉典范,其言行极其难能可贵。毛泽东对劳苦大众的情感是由“施小善”逐渐上升到“行大善”的。毛泽东的怜贫恤苦是从“施小善”开始的,接济同学文具与饭食,施舍穷人粮食与衣物,等等。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看到,解决了一个人的饱暖,无法解决众多穷人的饱暖,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长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破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毛泽东由此走上了
继续分享“青少年毛泽东管好己心、修身蓄能的故事”。今天分享“他是怎样心怀慈悲、怜贫恤苦的”之章后语
前面几篇文章,通过选取、介绍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九个方面心怀慈悲、怜贫恤苦的故事与论述,分析研究了他的人民情怀的产生与形成。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毛泽东的人民情怀是在后天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初,无所谓善良与凶恶,都是在后来的不同环境因素左右下,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品质。毛泽东幼年之时,在慈母感染下萌生慈悲之心,目睹贫穷人家的痛苦心生怜悯之情,见为富不仁顿有厌恶之意,等等。他的人民情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产生的。
周恩来曾经指出:“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从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这个角度看,毛泽东更多的是受母亲的影响,心怀慈悲、怜贫恤苦,走上了普度众生之路。而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只顾一己之家,去发家致富。这是青少年毛泽东思想情怀上的一个重要分野。
毛泽东的人民情怀是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形成的。起初看到贫穷之人生活困顿,只是感到同情、可怜,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后,感到穷人、富人同为民族一体,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应该尽力帮助贫穷、羸弱之人,从而感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把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立场放到了、建立在了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认识和行动就更加理性和自觉了。
毛泽东对劳苦大众的情感是由“施小善”逐渐上升到“行大善”的。毛泽东的怜贫恤苦是从“施小善”开始的,接济同学文具与饭食,施舍穷人粮食与衣物,等等。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看到,解决了一个人的饱暖,无法解决众多穷人的饱暖,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长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破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毛泽东由此走上了“行大善”,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道路。他为民谋福的人民情怀,是其注重修身养德、成为“大德之人”的必然结果。特别是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则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
青少年毛泽东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他那颗怜贫恤苦、为众人谋福的慈悲之心。他顶住了父亲的多次训斥,违背父亲之意愿,不图一家之富裕,不顾家庭之羁绊,一心要为穷人、为大众谋幸福;他顶住了世俗的重重压力,不被流俗所左右,不宵别人之不解,“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顶住了物质享受的巨大诱惑,艰苦朴素,不图个人舒适安逸,只为寻求为民谋福的知识、主义与能力。在那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毛泽东“特立独行”,坚守为民谋福的情怀,是管好己心、修身蓄能的光辉典范,其言行极其难能可贵。
为民谋福的深厚人民情怀,使毛泽东拥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获取了巨大的前行力量。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私利者容易患得患失,为多数人者心中明亮,心胸宽阔,不会被任何艰难险阻所吓倒。毛泽东下定解救劳苦大众的决心之后,人生拥有了深厚的力量之源。
毛泽东一心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为人民者必被人民所敬爱。毛泽东也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获得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的力量,领导人民群众创下了一番永载史册的伟大事业。
从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人民情怀的产生和形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感悟、受到什么启迪?
以下这几个方面可能是最基本的: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在毛主席故居的这个题词,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一心为民者,民则永记之、永怀之。贪图一己私利者,人则鄙视之、唾弃之。毛主席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劳苦大众,人民群众永远牢记他、永远敬仰他、永远怀念他。
为大众者方能成大事。广大群众当中,蕴藏着无穷的潜力,拥有巨大的力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就一定会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一定会获得巨大和形成巨大力量,组织、带领大多数人,去开拓进取,劈波斩浪,就一定会克服重重险阻,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要培养和保持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情感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是立场与行为的重要根基。情感认同才会有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毛主席正是通过情感立场的转变,站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成为人们拥戴和崇敬之人,成为人民敬仰的伟大领袖。对广大劳动人民,我们需要常怀同情心,永葆仁爱情。奉行人民至上,摆正与群众的关系。
有地位有能力者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任何时代,社会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差别,有的人地位高,有的人地位低,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有的人经济条件好一些,有的人相对差一些。地位高、条件好、能力强者,应该胸怀博大,心有慈悲,承担起更多一些的社会责任,为条件差者、能力弱者,提供一些关怀和帮助。如果是共产党人,这个方面就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积自跬步,高台起于累土。过去,毛主席从“施小善”逐步走向“行大善”,培养起了博大的人民情怀。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能行大善者行大善,不能为之者,也应为社会、为贫弱困难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拥有慈悲胸怀,共建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