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即使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和《活着》这等艺术水准的电影,在问世之初,同样遭到了当时众多影评人们的口诛笔讨,理由居然是「故事性太强」,荒不荒谬?可不可笑?因此,欧美电影界某些“电影大师”茶余饭后的随口点评,以及欧美媒体给出的所谓“电影榜单”,也能让这些软了骨头的影评人奉为金科玉律,深信不疑,甚至盲目鼓吹电影应该脱离大众,根本不必在乎观众的观影感受。而当时刚刚起步的第五代导演,他们从电影学院就读时受的教育,便是推崇艺术电影,推崇欧洲新浪潮,鄙视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恰恰与这些影评人一拍即合。 于是,深受广大观众支持和喜爱的中国第一大导,在这种腹背受敌的舆论压力,就此停滞了艺术生涯。此后,第五代导演的文艺片,得到了欧洲电影界的赏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三大电影节上屡有斩获,摘金夺银,仿佛更验证了影评人的“前见之明”“高瞻远瞩”,谢晋这整整一代导演也就此落寞,退出了电影圈主流。归根结底,是当80年代

【影评人】这种身份,最初对中国电影业的恶劣影响,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正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导演的创作黄金时期,《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每部在当时都是上亿人的观影人次,(换算到现在,等于每部40亿以上的票房),而且30多年后,这些老电影被现在的年轻人发掘出来,仍能被其贴近人民生活的真挚叙事和深刻情感所感动。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1)

然而,一个所谓“影评人”,在报纸上发动了所谓「对谢晋模式的批判」,给谢晋电影扣上了「 陈旧美学意识」「电影儒学」等帽子,更杀气腾腾地宣布,谢晋电影是「中国文化变革中一个严重的不谐和音」「让观众被迫接受好莱坞式的道德神话」。

如此奇文,竟得到一大群同伙影评人的积极响应,摇旗呐喊,在他们的颠倒黑白下,竟鼓吹一部电影的主旨,既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否则就是“封建意识,对抗改革”,也不能顺畅地把一个故事讲好,让观众喜闻乐见,否则就是“崇洋媚外,好莱坞化”。

而当时刚刚起步的第五代导演,他们从电影学院就读时受的教育,便是推崇艺术电影,推崇欧洲新浪潮,鄙视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恰恰与这些影评人一拍即合。 于是,深受广大观众支持和喜爱的中国第一大导,在这种腹背受敌的舆论压力,就此停滞了艺术生涯。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2)

此后,第五代导演的文艺片,得到了欧洲电影界的赏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三大电影节上屡有斩获,摘金夺银,仿佛更验证了影评人的“前见之明”“高瞻远瞩”,谢晋这整整一代导演也就此落寞,退出了电影圈主流。

归根结底,是当80年代打开国门后,暂时的经济落后,便有很多人对被欧美国家的物质财富迷花了眼,打着“反思”旗号对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去竭力矮化和否定,对欧美文明和欧美电影圈,更是狂热崇拜,无限推崇。

因此,欧美电影界某些“电影大师”茶余饭后的随口点评,以及欧美媒体给出的所谓“电影榜单”,也能让这些软了骨头的影评人奉为金科玉律,深信不疑,甚至盲目鼓吹电影应该脱离大众,根本不必在乎观众的观影感受。

即使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和《活着》这等艺术水准的电影,在问世之初,同样遭到了当时众多影评人们的口诛笔讨,理由居然是「故事性太强」,荒不荒谬?可不可笑?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3)

因此,上世纪90年代,这个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连连获奖的“艺术黄金时代”,大批导演拍摄各种乡土题材影片,一门心思去国际争奖,另一方面却在票房竞争中一败涂地,竞争力甚至比不上播放盗版港片的录像厅和DVD。各大院线奄奄一息,电影院都不知被拆了多少。
而别有用心的欧美电影界,同样将这些反映农村和小镇风情的影片,当做大肆贬低中国民众“盲目""落后"的工具。
1999年,戛纳电影节方面,认定张艺谋拍摄的歌颂乡村教师、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也不能少》,是“为中国歌功颂德”,而勒令他必须删改,方可参赛。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4)


作为一个有风骨的爱国导演,张艺谋拒绝屈服,发表公开信抗议,从此和这个号称国际艺术电影最高殿堂的电影节决裂!并在几年之后,不计个人毁誉,从零开始改弦更张,拍摄出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意义无与伦比的商业大片《英雄》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5)

该片不止是在国内获得的年冠记录(2.5亿票房),而且以3100万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日韩等世界各地都登顶票房冠军,在全球收割票房合计1.77亿美元(14.5亿人民币),从此开启了华语商业大片时代,拯救了濒临崩溃的中国电影院线,功勋盖世,惠泽至今。

然而,当时众多垄断电影评判话语权的影评人们,却就此认定张艺谋是“可耻的叛徒”,因而怒火中烧,对他群起而攻之,给他扣上“一心赚钱,背弃艺术”“屈从权力、纯为献媚”等帽子,对张艺谋的妖魔化攻击,自此持续了近二十年!

1994年,姜文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又一位天才导演震惊影坛。

然而因为姜文过于任性自我,拍摄时又完全不屑控制成本,此后每部导演作品, 除了偏向大众口味,票房与口碑齐飞的《让子弹飞》,其余都是在“赔钱赚吆喝”,包括《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一直到《邪不压正》,却被文青影评人们竭力热捧,解析和吹嘘其各种隐喻,对他的推崇远远超过了张艺谋,也成为一直至今的常态。

只可惜,对此类不请自来捧臭脚的文青影评人,其实姜文自己都非常不屑,称之为“一群太监上青楼”,公开说自己只欣赏三个导演:谢飞、谢晋、姜文。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 :只会写五字影评的太监影评人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6)

世纪之交, 早年网络尚不发达,纸媒仍有相当影响力,广大公众对电影的认识也有所欠缺。 此类利用自己占得先机掌握的传媒话语权,行欺行霸市之实的所谓“影评人”, 从纸媒驾临网络,也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评价电影的话语权,犹如骨之蛆一般,一直荼毒着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电影

几乎就要将我们的电影市场,引向如日本电影、欧洲电影一般的歧路,一边是艺术电影连获好评,连得大奖,一边是整个市场完全沦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殖民地,任由美国人去肆意收割票房。

而今,在智能手机大普及,人人可为自媒体,每个人都是影评人,亿万小镇青年才决定电影人饭碗、是电影人上帝的时代,少数影评人来决定一部新电影口碑风评,甚至是历史地位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

为了推广新电影,连张艺谋都要接受papi酱专访,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7)

连姜文都要去《创造101》卖力吆喝,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8)

连贾樟柯都要和女团偶像展开“超时空对话”的时代,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9)

对曾经风光无限,几篇文章,几个帖子就能让大导名导们为之变色的某些“影评人”来说,或许最痛苦最落寞的时代也莫过于此。

他们的那些引以为豪的阅片量、他们的那些辞藻堆砌的隐喻,云山雾罩的解读,如今在我们大多数观众看来,早已成为了【不说人话】【不食肉糜】的笑话,即使对贾樟柯导演这样还在执着拍艺术片、并被国际影坛真正认可肯定的导演来说,也同样快要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而今,都已经是2020年了,这些文青影评人们,以及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代徒子徒孙们,依旧对《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国产商业影片的大获成功,充满了敌视不屑,

所谓"战狼ptsd”,对创造了华语影史乃至于亚洲影史票房神话的吴京导演的歇斯底里式围攻,很大一部分就是其拥趸。

冯小刚和姜文现状: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10)

另一方面,这些影评人们反而将同时期的生僻晦涩、票房寥寥的日韩电影、台湾电影吹上天,甚至依旧执着地鼓吹要学习和拍摄这种影片,争取得到美国奥斯卡奖和欧洲电影节的表彰,才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和最高目标,完全不顾绝大多数观众根本不爱看、不认可此类电影的事实。

——其潜台词,无非是默认了只有美国人才配拍商业大片,只有好莱坞才配占领中国市场,本质上就是欧美文化买办的投降派老生常谈。

然而,如果真如这些“文青影评人”鼓噪的那样,那么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绝不可能会有《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早就被好莱坞大鳄们分食殆尽了!

老祖宗就教导过,【取法其上,方可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只能得乎其下】。就算好莱坞这个第一名当真遥遥领先,我们一直坚持以其为目标去瞄准和对标,终究有了如今稳居世界第二的巨大商业片市场,并在单一市场容量这个指标,已经无限接近了好莱坞的北美本土市场。

所以,文青影评人的那套「重艺术片、贬商业片」的论调,必须被彻底清算,

从谢晋导演、张艺谋导演一直到吴京导演,几代电影人的冤屈必须得到洗雪,

中国电影才得彻底新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