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哪个译注版本好?才发现原来我以前根本没读懂过此书
闲情偶寄哪个译注版本好?才发现原来我以前根本没读懂过此书我想在庄子、李渔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假设: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的时候,那他就会知道,为了守护自己规律、有闲、惬意的生活,他都需要做些什么。又或者,在人云亦云的舆论压力下,他怎样才能保持思想、意识的独立,不被大环境的焦虑裹挟着前进、冲昏了头!对于李渔的期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我以前是未曾领教的。现在才明白,原来他和庄子一样,苦口婆心和我们讲那么多寓言,那么多故事,那么多浪漫的想象,无非是觉得当时主流言论太过严肃、刻板,让人维恐避之而不及。所以,他想用轻松、委婉的方式,让人们学会在享受闲情之时,自发地为守护自己的悠闲而战!然而,这些都只是表象,美好生活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昂贵。以前,我只当李渔是一个超级大富豪,因此才得以有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得知此书是他60岁前后才出版的事实后,我便觉得我该好好认识认识这个人,重新审视他的闲情了。六十一甲子,如果
作者 | 海盗书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出于偶然的缘由,周末重翻了《闲情偶寄》。重读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原来我以前根本没读懂过此书啊!这种体会,也是今年重读其它书时所共有的感慨。可见,好多书,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哪怕像《闲情偶寄》这样的闲书。
说它是闲书,是因为书中所写,确实需要闲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只有当一个人有了钱、才有闲,有钱有闲才有心情享受美食,才有条件行乐止忧,才有从容的心态保养身体发肤,才愿意花大把精力培养兴趣爱好、装饰屋子、种植草木……
然而,这些都只是表象,美好生活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昂贵。以前,我只当李渔是一个超级大富豪,因此才得以有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得知此书是他60岁前后才出版的事实后,我便觉得我该好好认识认识这个人,重新审视他的闲情了。
六十一甲子,如果说三十年是一世的话,那六十岁的李渔相当于活了两辈子。假如一个人活了两辈子,却仍然不懂得何为闲情的话,那他大体上是没活明白。李渔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明清两朝发生交替的时代,身为前朝遗民,李渔有自己要守的民族气节。然而,出于生存所迫,他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于是,他选择从事文化事业,以赚取清朝的口粮。为此,他四处奔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所以,《闲情偶寄》表面是闲情,其实是李渔大半生人生阅历的沉淀,也是他生计的写照。我们容易忽略的,是它内里所寄托的——深切的济世期望。这种期望,他在此书“反例七”中,有详细的描述。他说:“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然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罚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
对于李渔的期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我以前是未曾领教的。现在才明白,原来他和庄子一样,苦口婆心和我们讲那么多寓言,那么多故事,那么多浪漫的想象,无非是觉得当时主流言论太过严肃、刻板,让人维恐避之而不及。所以,他想用轻松、委婉的方式,让人们学会在享受闲情之时,自发地为守护自己的悠闲而战!
我想在庄子、李渔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假设: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的时候,那他就会知道,为了守护自己规律、有闲、惬意的生活,他都需要做些什么。又或者,在人云亦云的舆论压力下,他怎样才能保持思想、意识的独立,不被大环境的焦虑裹挟着前进、冲昏了头!
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表面上只会闲情逸致的人,他的内心可能非常强大,强大到即便饥寒交迫、饱受打压和嘲笑,却仍然想方设法,保持那份令人艳羡又难以理解的恬淡与自在。
李渔说,他写此书主要有四种期望: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简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所以,读此书,如果你读得足够认真,你会发现,李渔评物论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种植部虽为种植部,但它聊的并不是种植本身,而是在自己对花花草草进行细致观察、充分了解他们的生长习性和特质的基础上,进而根据它们的形态、颜色、香气,赋予它们以不同的韵味、品质与文化品格!
也就是说,《闲情偶寄》是李渔悟道的方式。也是在尘世打滚的我们,所要学习的大道。这尘世,诚如有人所说,“只有在尘世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领悟力量的根源所在,方能如太阳一般,永恒燃烧,万古不灭”!
或许,这就是先贤们的执着,他们天生有着悲天悯人的气质,总是希望用各种办法,指引我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提升实力以解放心灵深处最渴望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