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在与邓小平的交锋中数次落败,撒切尔在与邓小平的交锋中数次落败
撒切尔在与邓小平的交锋中数次落败,撒切尔在与邓小平的交锋中数次落败一向以强势著称的撒切尔本想用气势压中方一头,没想到被邓小平连消带打,不仅没占到便宜、还被奚落了一番。邓小平回应到:“是啊,英国首相我倒是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啊。”马岛战争的胜利让撒切尔夫人膨胀了,她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准备向中国政府提出新的条件,妄图在香港的主权问题上提出“新的想法”。带着这样的目的,9月24日上午,撒切尔步入了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有备而来的撒切尔见到了邓小平,一见面二人就颇有机锋的“寒暄” 起来。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1982年9月22日,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再一次来到了中国。
信心满满的她两天以后将要就“香港问题”与邓小平进行会谈。此时仪态万千走下飞机舷梯的撒切尔夫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两天以后当她走下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时,那糟糕的一瞬间,竟然让各种花式传言满天飞,尴尬至极的撒切尔夫人只得蹒跚离去。
一、撒切尔锋芒毕露,来华访问为什么说此次来华访问的撒切尔夫人是信心满满呢?
因为就在3个月前,英国与阿根廷刚刚结束了马岛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陆空联合作战能力,激战74天后终于降服对手,逼迫阿根廷签订了投降书。
马岛战争的胜利让撒切尔夫人膨胀了,她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准备向中国政府提出新的条件,妄图在香港的主权问题上提出“新的想法”。带着这样的目的,9月24日上午,撒切尔步入了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有备而来的撒切尔见到了邓小平,一见面二人就颇有机锋的“寒暄” 起来。
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回应到:“是啊,英国首相我倒是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啊。”
一向以强势著称的撒切尔本想用气势压中方一头,没想到被邓小平连消带打,不仅没占到便宜、还被奚落了一番。
她自认为英国刚刚战胜了阿根廷,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中方就会有所忌惮。
其实早在会见她之前,邓小平就料到了这点,并对工作人员说道:“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也不是阿根廷。”
其实撒切尔想用马岛战争的余威来震慑中国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首先,此时的中国国力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在快速提升,完全不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局面了。如果说英国打赢了马岛战争算是筹码的话,那中国刚刚惩戒完越南也算是相互抵消了。
其次,马岛和香港在战略上的位置完全不一样,香港背靠大陆、与内地紧密相连,如果英国人敢于使用武力威胁,对于没有后勤之忧的解放军来说,英国完全没有胜算。毕竟英国要考虑后勤补给等诸多问题。
最重要的,英国政府想要继续保有对香港的管理权,继续让香港成为它的摇钱树。如果发动战争,那么香港极有可能变为一片焦土,其金融、贸易等功能将一夜间灰飞烟灭。这样做对于劳师远征的英国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说,撒切尔用马岛战争作为谈判的筹码就是不切实际的妄想,这在邓小平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但自视过高的撒切尔还是毫不客气地向邓小平提出了她的新条件:“在1997年以后,英国要求继续维持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权利不变。”并且咄咄逼人地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想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理。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撒切尔的强势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要不然也不会给她博得一个“铁娘子”的称号。
但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对面这位和蔼可亲、总是面带微笑的邓小平根本不给她谈新条件的余地,寸步不让的回应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白地说,主权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面对邓小平如此直截了当的回应,一时没缓过神的撒切尔竟然又出了一记昏招。“中国和英国关于香港问题可是签了三个条约的,非常明确地写在那里,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要遵守。”
撒切尔所说的三个条约指的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政府就已经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将废除一切旧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然也包括这三个条约。
此时的撒切尔提出这三个条约的问题,无疑是对中国政府的一种无礼行为。
涵养极深的邓小平只是平淡地向撒切尔说到:“中国要收回的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全部地区。如果做不到,那岂不是意味着中国政府还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吗!”
面对脸色铁青、无所适从的撒切尔,邓小平缓和了一下气氛,并抛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橄榄枝”。
他告诉撒切尔,虽然中国不会允许1997年之后英国继续对香港行使管理权,但是为了香港的继续繁荣,中国希望与英国合作。
同时邓小平也向撒切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构想——“一国两制”。也就是在中国收回香港后,中国政府会实行一套适合香港的政策。香港目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当一部分法律都可以继续保留,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保持不变。
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想提起了撒切尔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争取到她妄想的香港管理权,但她从邓小平的言语中感受到了合作发展的契机。
其实撒切尔作为英国首相也应该非常清楚,想跟中国要香港的“治权”基本无望,但她这种“漫天要价”无非是为了后面的“落地还钱”。
只不过她实在没有想到邓小平会提出如此有创造性的“一国两制”构想,这样既能让中国顺利收回香港主权,也能让英国继续与香港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无论是面子还是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撒切尔当场表示一定会认真考虑这个提议。其实她心里清楚,这样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撒切尔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会谈是友好的,我们承认有分歧,但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大于分歧。
三、铁娘子“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次历时两个半小时的会谈,撒切尔领教了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刚柔并济的政治智慧。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撒切尔的那套强势外交手段在幽默智慧的邓小平面前确实显得稚嫩了不少。
受丘吉尔影响颇深的撒切尔太过于锋芒毕露,当她那古板而严肃的英式风格遇到了“绵里藏针”的邓小平就会感到处处被动、无从下手。虽然最后邓小平提出的构想让撒切尔找到了新的契机,但整个会谈过程确实让她心情十分郁闷。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走出人民大会堂,就在她缓步走下台阶之时,鬼使神差地摔了出去。虽然她被人扶起时连声说自己没事,但飞出去的挎包和断掉的鞋跟都表示,这一跤摔得着实不轻。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事后邓小平明确指示工作人员,中方不要对此事进行报道。但是在场的外媒和港媒却对此事大肆渲染,一时间各类报道铺天盖地。
“撒切尔被邓小平吓倒了”
“撒切尔面色凝重走出门口,摔倒在人民大会堂门口”
“英国倒下了……”
撒切尔的这一摔让她更加名声大噪,但这个名声可是有些尴尬。
其实她摔倒的真正原因当然不是被“吓倒的”,客观原因上说,主要的原因在于,撒切尔夫人在这次出访之前刚刚做过腿部的静脉曲张血管切除手术,所以她走路多少会受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下台阶的时候,更容易出闪失。
主观原因当然也有心情不佳的因素,在与邓小平的会谈中处处落于下风,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但对于一向强势的她来说,不可能心里没有波动,所以在出门时分神也是难免的。
其实对于她是被邓小平的话“吓倒”的这类说法,无非是媒体刻意渲染,纯属无稽之谈。但中国有句古话:人在做天在看。此次撒切尔出访中国时有一个决定其实是过分固执而且不太友好的,那就是拒绝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当时英国外交部曾提醒撒切尔,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礼仪问题,劝她最好还是依照惯例,但撒切尔却拒绝接受这个建议。
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算不如天算”,她最后的这一摔,也算是向人民英雄纪念碑行了个大礼,补上了这个她不应该缺少的礼节。
撒切尔回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多次安排政府要员与中国政府就香港回归问题,以及“一国两制”问题进行谈判及磋商,最终在经过了22轮的艰苦谈判后,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
1984年9月26日,由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与英国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正式签署协议迈出了关键一步,并铺平了道路。
1984年12月18日,撒切尔夫人第三次访华,这次的她早已没有了上一次的气势汹汹和信心满满,清醒的她已经意识到,香港的和平回归以及中国承诺的“香港回归后五十年不变”的做法,是对中英两国最有利、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第二天《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京正式签署,这个让中国如鲠在喉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声明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于同日将香港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件事不仅标志着中国对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也为国际社会通过和平友好协商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
这一天,举国欢腾,国人额手称庆,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
时光荏苒,让国人苦苦等待的神圣时刻即将到来。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下起了大雨,就在所有工作人员都忙碌着为交接仪式做着最后准备的时候,香港的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神情落寞的站在家中,内心备受煎熬的等待着那个举世瞩目的时刻。
这个曾经手握香港命运的总督大人,也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他将在今晚的零时亲眼见证“日不落帝国”在香港的统治落幕,然后灰溜溜的回到英国。不论他的未来怎样,他都将永远被历史打上一个意味深长的标签——末代港督。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时也宣告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时代的终结。
香港回归以后,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执行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没有了英国管理的香港并没有像撒切尔当年说的那样经历什么灾难性影响。反而在中国大陆的管理与扶持下稳步发展,续写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繁荣。
多年以后,当记者问撒切尔夫人是否记得那场大雨时,她依然难掩落寞之情的回答说:“是的,我伤心极了。但我想我不应该再对这个事情发表议论。这会招人厌烦的。”
撒切尔是明智的,作为中英就香港问题重大决议的亲历者,她其实非常明白当时所处的历史形势和国际局势。英国的殖民统治时代早已走到了末路,“殖民地”一词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而且当时迅速崛起的中国虽然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收回香港的决心也令英国心有余悸。只不过是历史赋予了撒切尔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去面对这个特殊问题的使命。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铁娘子”虽然心有不甘,但面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气度与智慧,她也只得俯首帖耳,讨不到一点便宜。这也只能说当时的撒切尔太冲动、太“年轻”,她那些所谓的政治手腕对于中国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震慑性作用,只能更显得她及英国政府的外强中干。
当初《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刚刚正式签署后,曾有一位外媒记者问过撒切尔,为什么轻易将香港归还给中国。撒切尔没好气地反问了那位一句:“请你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设法去签订这个协议,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也许这才是这位强势的英国女首相憋在心里已久的话——英国除了归还香港,还有别的选择吗?!
如今的香港、澳门都早已回归祖国怀抱,并且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愈加繁荣、稳定。斯人已逝,香港还是香港。
真心希望世间永不再有殖民统治,不再让亲人分离、不再让国家分裂。也奉劝各别别有用心的人不要再妄想对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中国的团结与统一不容他人质疑,中国的主权不容他人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