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2017年,中国移动正式宣布了“和飞信”的商用,新版“和飞信”有两大目标,将打造成为“基于移动认证的政企工作台”和“具有运营商特色的个人社交平台”。2016年6月,中国移动叫停了短信转飞信业务,并将飞信改名为“和飞信”。“和飞信”上线以后开始了从即时通讯工具转向企业服务平台转型的尝试。但微信在2011年诞生后便“一骑绝尘”,取代了QQ和飞信的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纷纷转向了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短信的交流方式逐渐被用户抛弃。甚至飞信当时还只开放给移动用户使用,虽然最后也开始对其他运营商用户开放,不过也是有限的开放。目前根据和飞信的资费标准,如果中国移动用户给非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发信息转为国内短信时,将按条收取短信费(0.01元/条);转为国际短信时,将按条收取国际及港澳台短信费(1元/条)。甚至交友服务和位置服务功能还要收费5元/月。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日前,中国移动发布公告,宣布调整和飞信业务,自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该服务,这意味着曾经收获5亿注册用户的飞信APP将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1)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移动推出即时通讯APP“飞信”,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借助中国移动的短信通道,可以直接从PC、WAP或手机客户端向好友免费无限量发送手机短信。

免费短信的卖点击中了用户,同时客户端也做到了全平台、多方位的覆盖。在其发展最鼎峰时,用户数突破5亿,月活用户突破2亿。这在智能手机并不普及的当时能有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彼时足以与QQ分庭抗礼。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2)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3)

但微信在2011年诞生后便“一骑绝尘”,取代了QQ和飞信的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纷纷转向了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短信的交流方式逐渐被用户抛弃。

甚至飞信当时还只开放给移动用户使用,虽然最后也开始对其他运营商用户开放,不过也是有限的开放。

目前根据和飞信的资费标准,如果中国移动用户给非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发信息转为国内短信时,将按条收取短信费(0.01元/条);转为国际短信时,将按条收取国际及港澳台短信费(1元/条)。甚至交友服务和位置服务功能还要收费5元/月。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4)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5)

2016年6月,中国移动叫停了短信转飞信业务,并将飞信改名为“和飞信”。“和飞信”上线以后开始了从即时通讯工具转向企业服务平台转型的尝试。

2017年,中国移动正式宣布了“和飞信”的商用,新版“和飞信”有两大目标,将打造成为“基于移动认证的政企工作台”和“具有运营商特色的个人社交平台”。

而此次,和飞信的停运也预示着飞信转型最终落幕。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6)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7)

对此,有网友感慨道,“记得当初用飞信的时候,每个月流量只有30mb”“大学用的,收到请回复,记忆深刻”......

还有网友表示恨铁不成钢,“移动开发的早,却一门心思想如何赚用户的钱,结果用户抛弃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读大学的时候那么好用的”......

还有移动员工解答,当年短信收入是除了语音的第二大收入占kpi大头,不能说是目光短浅问题只能说大环境下,谁都不敢做这个出头鸟。同时,也是低估了4g网络迅猛发展。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8)

微信注册量高峰时期(比微信早4年出现)(9)

对于飞信和微信的地位交替,业内人士一针见血。

“飞信诞生初期更多是一个黏性业务,在中国移动的大体系中,飞信是一个创新业务,和短信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微信是腾讯的核心产品,定位的不同导致资源投入、机制模式以及方向决策等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产品和生态问题,飞信初期的增长主要靠中国移动的资源,但伴随着短信业务的下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飞信原先的增长逻辑逐渐失效,而微信所在的互联网圈子讲究生态,飞信在成立之初并没有用完全开放的思维去运营”,数字化转型专家蔡建军直言。

事实上,在微信起势后,也出现过不少背靠巨头的社交产品,米聊、youni、易信、来往都曾经信心满满,但大多无疾而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