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才建设与地方深度融合(为郑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建设与地方深度融合(为郑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本报记者 李娜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市场化引才中的作用。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调配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我省和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特殊人才需求。持续发布我市急需紧缺产业人才目录。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创新创业并取得合法报酬。推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务模式。畅通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基层一线政策倾斜力度。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做好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广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项目等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做好专家选拔推荐评审工作。开展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工作,持续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程。着力完善人才全方位服务体系。围绕人才需求完善政策,健全完善吸引力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人才落地政策,打通人才评价、使用、流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

人才建设与地方深度融合(为郑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撑)(1)

人才建设与地方深度融合(为郑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

人才建设与地方深度融合(为郑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以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为着力点,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对此,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人社部门要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扎实推进“郑州人才计划”,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李德耀从六个方面,对我市打造人才高地工作进行了阐述:

着力打造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坚持引进“高精尖”人才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集中引才与长效聚才、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四个结合”,把郑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磁场”、集聚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推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名师名医名家”五大专项行动,形成“雁阵效应”。积极开展“郑名家、郑英才、郑工匠”培育计划。对中原科技城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备案后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在中原科技城组建相应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向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下放企业主体系列的职称评审权限。

着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构建高质量的郑州市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重点加强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深入实施“名校建设”战略,全市技工院校年均招收新生人数保持在4万人左右,在校生人数保持在10万人以上,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积极培育“郑州大工匠”,常态化推进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基地型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技能郑州”建设,全面推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模式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大规模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等,年均培训保持在30万人次以上。

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做好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广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项目等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做好专家选拔推荐评审工作。开展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工作,持续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程。

着力完善人才全方位服务体系。围绕人才需求完善政策,健全完善吸引力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人才落地政策,打通人才评价、使用、流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

着力丰富聚才平台。全力推动中国人民大学郑州校区引进,积极争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郑设立分校。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落地布局,加快建设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依托量子与可见光通信、网络空间安全等优势领域,承担更多国家级创新任务。

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市场化引才中的作用。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调配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我省和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特殊人才需求。持续发布我市急需紧缺产业人才目录。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创新创业并取得合法报酬。推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务模式。畅通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基层一线政策倾斜力度。

本报记者 李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