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考的正面力量(是通向思考的第一扇门)
反向思考的正面力量(是通向思考的第一扇门)“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靠太阳光获得能量。那么植物是怎样吸收太阳光的呢?…”举个例子,在讲解 “光合作用” 的时候,这样引入就没有用到反常识:所谓反常识,就是先提出一个乍一看与常识相违背的地方,以此为切入点。为了消除现象与常识之间的矛盾,便引出知识。也就是说, 反常识通常作为讲知识的“引子”。反常识的格式大致是:描述常识——描述现象(或科学知识)——指出现象(或科学知识)违背常识。
给孩子讲解知识的时候,有些常用的方法,例如比喻,拟人,虚构情境等等,还有一个,就是 “反常识” 。
什么是“反常识”呢?为什么要用“反常识”呢?
本文就试着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何谓“反常识”?
所谓反常识,就是先提出一个乍一看与常识相违背的地方,以此为切入点。为了消除现象与常识之间的矛盾,便引出知识。也就是说, 反常识通常作为讲知识的“引子”。
反常识的格式大致是:
描述常识——描述现象(或科学知识)——指出现象(或科学知识)违背常识。
举个例子,在讲解 “光合作用” 的时候,这样引入就没有用到反常识:
“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靠太阳光获得能量。那么植物是怎样吸收太阳光的呢?…”
像下面的引入,就用到了反常识:
“我们人需要吃饭,植物肯定也需要吃饭。植物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不可能长那么大的个子。我们人吃饭需要牙齿、胃等等许多器官。可是,这些器官植物一样也没有。那么植物靠什么吃饭呢?植物没有牙,又能吃什么呢?”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用了反常识引入知识,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抓人眼球。 与常识之间矛盾的张力,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反常识制造了一个悬念,吸引孩子继续往下听,寻找答案。
此外,将反常识和一般的讲述相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成年人对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习以为常了。
例如:
生命存活需要能量(需要吃饭);
吃饭需要嘴巴和消化器官;
植物没有显而易见的嘴巴和消化器官。
而 这些看似显然的常识和现象,其实是孩子思考的起点。 孩子也只有从适合他的起点出发,才能锻炼他的思考能力。反常识里对现象和常识的描述,恰好给孩子铺设了一道和缓的阶梯,带领他们走向更深刻的道理。
总结一下, 反常识能制造悬念,吸引孩子注意力。 可是,反常识仅仅是一个类似于修辞的讲述技巧,一个更奇巧的引子吗?反常识的背后,还有什么更为深刻的道理呢?
带着这些问题,下面就来深挖一下反常识。不过在聊反常识以前,我们先从大家更熟悉的地方—— 常识入手,给常识下一个更细致的定义。
什么是“常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什么是常识。其实,我们所说的常识不尽相同。常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叫做“简单常识”。 简单常识就是一些寻常的事实。就连孩子不费力气,也很容易接受;由简单的观察,就能得到。
例如昆虫有几条腿,正方形有几条边,太阳会发光,铁块不能浮于水面等等。
这些基于观察能得到的简单常识,其实不需要讲解,也不难理解。只要我们与世界接触,就能迅速吸收许多简单常识。有时,因为细心和好奇,孩子甚至能注意到被成人忽略的常识。
常识中第二类较为特殊,叫做“科学常识”。
例如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地球上有万有引力,人是猿类进化来的等等。
事实上,今天的许多科学常识在几百年前还只是为少数人所知的科学前沿。只不过它们太重要了,用途太广了,所以很快就从“异端”变成了妇孺皆知的常识。
尽管妇孺皆知,科学常识并不是显而易见,很好理解的。恰恰相反,我们很难通过观察,验证和发现科学常识。
比如说,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最直观的感受反而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我们感受不到万有引力,甚至感受不到地球是个球。
科学常识,多与我们的常识,也就是直观的观察、印象相违背。
如果把科学常识,也像简单常识一样,直接告诉孩子,孩子未尝不能接受、复述,未尝不能给家长造成一种“理解”的假象。然而,未被理解的科学常识,并不能让孩子对世界多一分理解。此外,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也无法将其迁移、运用,举一反三。长远来看,死知识对头脑反而是个负担。
因此,给孩子讲科学常识,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多快好省地吸收知识。如今,一个更受认可的观点是, 以知识为质料训练孩子的思维,比仅仅记住知识本身更重要。
那么,该怎样在讲解科学常识的同时,训练思维呢?反常识,也就是科学常识跟简单常识相违背的地方,是个很好的入口。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反常识”。
为什么会有“反常识”?
常识和日常经验,常与科学相违背。
例如,我们观察到的,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当然,最直接的结论,就是太阳在绕着地球旋转。这就与“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科学常识相违背。
我们垂直抛起一个球,球还会落到原地。最直接的结论,是地球是静止的。而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地球在自转。这种矛盾让人好奇。(连孔夫子都好奇,围观两小儿辩日)
为什么简单常识和科学常识之间,会相互矛盾呢?
因为简单常识是对世界一个模糊的描述。它是用人的尺度度量世界,用人的感官观察世界,用人的隐喻理解世界,通过偶然的事件窥探世界。它无法突破人朴素的经验的局限。简单常识虽然便于我们在生活中快速判断,但是因为它忽略许多复杂因素,只是个简化模型,所以越过一道看不见的红线后就不能用了。
例如“水往低处流”就无法解释虹吸现象。“不接触物体,便无法对其施加力”,这个印象也与磁铁吸引硬币这一现象相矛盾。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每一条简单常识的红线在哪里。错用了常识,也就造成了谬误。
你看,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常识”其实是一堆破碎的片段。它们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或是言语,或是隐喻,或是个人经历,或是情感,或是感应联系到了一起。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当然也是漏洞百出的常识系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逻辑。 所以,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世界,我们一生中都要不断学习、反思、重新观察,以修正常识系统。
怎么修正呢?
当然不是用新的简单常识添补到已有的常识上,把碎裂的鸡蛋上糊上一层又一层浆糊。如此一来,头脑将永远是一团混乱。我们常听到的,关于养生,关于房价,关于婚姻道德的讨论,就是这种无效修正的重灾区。
与这种缝缝补补相比,更为有效的修正工具,就是 科学 。
什么是“科学”?
实际上,科学同神话、宗教、哲学一样,是一套能自圆其说的,完整的解释世界的体系。 科学能够挖掘散乱的、看似矛盾的常识背后共通的道理,进而给予世界一个贯通、融洽的解释。
例如,万有引力解释了无数天体运动的规律;看似不相关的电和磁现象,都能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解释。
这些现象,我们无法用常识给出统一的刻画,常识只能解释个别现象。用神话来描摹,说成是神迹,或是万物有灵,虽是一种富于想象的、自洽的解释。可是,神话不能像科学一样拿来用,变成技术,帮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这点上看,只有科学能给世界一个统一的、有效的解释。
我们再把常识和科学比较一下。
首先,二者重心不同。
常识多是些对世界朴素的观察,以及让人更好行动的经验。它不求甚解,只求能用。科学的重心则在于解释世界。科学的出现人为了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
其次,科学的初衷虽不是拿来用的,用起来却比常识更靠谱。
常识像一个工具箱,里面放了杂七杂八的工具,有些工具我们甚至不知道有什么用,怎么用。 我们仿佛是从造物主那里偷来了这个工具箱,不知道工具背后的道理,就这么将就着、摸索着用。有时把开瓶器当扳手用,就贻笑大方了。
而“科学”像是人类自主研发的工具箱。 虽然繁琐,而且很多功能都没解锁,甚至面临更新换代(例如牛顿力学到量子物理,相对论)。然而,科学是建立在观察、数学、和理性之上的。这使得它具有“长程有效性”。寥寥几个公式,就能变幻出无数公式,解释无数现象,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感。
此外,科学更客观,它极大地减少了常识里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科学还是“内省”的,它能够不断地批判、检验自己。相反,我们很难用别的常识来检验一个常识,因为作为检验工具的常识靠不靠谱,都不得而知。用不靠谱的东西检验不靠谱的东西,得有多不靠谱!
总结一下。科学是一套人造的,解释世界的系统。我们把它跟神话、哲学等其它解释系统对比,跟常识对比,展示了科学的诸多好处。正因如此,科学教育自启蒙教育阶段,就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反常识给孩子讲科学呢?
为什么要用“反常识”讲知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反常识给孩子讲知识呢?
首先,如前面说的,常识是零散的、主观的。
在常识上构建知识大厦,犹如在沼泽地上盖楼。因此,我们要带孩子穿过常识的缝隙,走出简单常识构建起的,对世界粗疏、浅陋的诠释。借助科学,反思常识,反思日常的经验。继而用科学建构出一幅贯通、绝大的世界图景。 从反常识开始,孩子慢慢地打破现有的认识,让知识体系自我迭代。
构建知识体系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造出一个巨大的蛋壳,靠一套知识活一辈子。生也有尽,学也无涯。我们虽永远无法做到智识的完满,但是,不断突破自己的“成长性思维”,是我们所追求的。而突破自己,靠的就是用理性检视自己的经验,这也就是反常识。
其次,刚才说到,人类发展科学的初衷,与其说是改变世界,不如说是解释世界。
技术与技术产品,可以说只是人类好奇心的副产品。列维斯特劳斯曾说过: “宇宙既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又是供人思索的对象” 。笛卡尔也说过那句耳熟能详的 “我思故我在”。
人类解释世界的天性,早在童年就已显露。孩子在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在试图解释世界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首先给孩子一个印象:
“你所问的问题,千百年来,已有不少人问过。为了解释这些困惑,人类大费周章创造出了科学、哲学、神话等等宏大的体系。这些体系给出的解答,居然和我们的经验如此不同(即反常识)。甚至这些体系之间也在互相打架。理性和情感寄居在一个灵魂中,它不断地犯错,又不断地探索着,这就是生而为人的可爱之处。
你不必畏惧科学的繁杂,也不要把它当神。你学了科学,也不必嘲笑神话的幼稚。人类的这些解释系统虽各有优劣,却都影响深远。神话塑造了我们的话语,哲学发展了人的理性,而科学描绘了如今最通用的世界图景。”
我常听到一些困惑:怎么给三岁的孩子解释某某问题?神话不科学,该不该给孩子读神话?该不该给孩子讲科学,会不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对于这些问题,我也已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