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工规模化养殖淡水鱼(人工繁育取得突破)

人工规模化养殖淡水鱼(人工繁育取得突破)彭进桃从小在增江河边长大,据他介绍,增江大刺鳅是本地特色保护品种,小时候比较常见,经常能抓到大野生鱼。“这条鱼对水质环境要求比较高,早期在增城水质较好的增江河段仍有野生种群活跃,如今野生资源稀缺,很少见到。我们开展人工繁育,可以有效保护和增加当地大刺鳅的种群数量,发展增城本土特色养殖品种。经过十多年来的保种育种,目前基地已有亲本8000斤,明年将翻一番,保种达20000斤,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彭进桃告诉记者,在开展人工繁育试验早期,他曾多次向当地渔民回购当地增江野生品种大刺鳅,还到广西、福建、江西等地搜罗各地野生品种,尝试杂交选育鱼苗。“后来发现,杂交苗在生长速度上优势并不比本地品种明显,近年来主要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增江大刺鳅,选育当地品种。”在广州增江河畔,6月的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忙得热火朝天。“我和技术专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在2017年的时候实现了人工繁育。正常情况下,基地一年

这是一条身披“刺刀”的鱼,体滑而背上天生倒刺,头长而尖,体型较一般刺鳅大,身形尤似鳗鱼,被行业视为将来有可能部分替代鳗鱼的水产养殖品种。这条鱼就是大刺鳅。

大刺鳅曾是我国南方淡水河流中比较常见的重要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水系,栖息于生态环境较好的江河砂石底层,或岸边水草丰茂的深潭石缝处。由于受到江河环境污染和长期过渡捕捞等原因影响,目前野生种群资源急剧减少。为了保护这条鱼,农业农村部已在全国设立了多个关于大刺鳅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目前在广东的增城增江和河源浰江设立了保护区。有业内人士向《海洋与渔业》记者表示,目前广东的大刺鳅种质资源比较丰富,分布比较广,一般在大的江河都有分布,西江、韩江和梅江野生种群数量较多。

一直以来,这条鱼备受行业关注,被认为是极有可能部分替代鳗鱼的水产养殖品种。早在10多年前,行业内就有人开展人工繁育试验,摸索人工育苗技术,试图抢占行业先机发展人工养殖,但雷声大雨点小,能够坚持且获得成功的并不多见。因此,长期以来,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曾一度被视为行业难题,这也是大刺鳅人工养殖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工繁育取得突破,

市场需求日渐增长

近五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种业振兴的具体实施,本土水产种质资源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水产种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广东大刺鳅在保护中进一步加强了人工繁殖的试验,繁育技术取得了突破,鱼苗规模化生产技术日趋成熟,为大刺鳅走向规模化养殖解决了种苗供应问题。从行业发展看,谁率先突破了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谁就掌握了这条鱼的市场先机。据《海洋与渔业》记者了解,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摸索,广东已有多家企业取得了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逐步攻克了大刺鳅从野生驯化到亲本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等系列人工繁育技术,能够批量生产优质鱼苗,满足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

“今年的需求稍微有所上升,6月底前预定的几百万水花已经完成交货。订单陆续有来,现在孵化工作很紧凑。”广东联一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开平潭江边上,近水楼台先得月,早期收集了潭江本土大刺鳅种质资源建立了亲本种群,是广东较早开展大刺鳅人工繁育的良种场。该公司负责人崔明祥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我们搞鱼苗孵化这么长时间,技术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从2013年开始倾注了大量精力,对潭江本地大刺鳅开始进行人工繁育技术摸索试验,现在孵化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目前,大刺鳅养殖逐步发展,鱼苗需求量也在增加。本地种水花的价格为4000元/万尾,驯化的规格苗至少卖5元/尾。目前看,大刺鳅是比较有前景的一条鱼。”

在广州增江河畔,6月的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忙得热火朝天。“我和技术专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在2017年的时候实现了人工繁育。正常情况下,基地一年可以供应5-10厘米驯化苗200多万尾,目前是出苗旺季,订单量已突破100万。”基地负责人彭进桃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基地面积250亩,主攻繁育和养殖大刺鳅。“近两年来,大刺鳅的鱼苗需求有所增加,基地产能需要继续扩大,今年已扩建了20多个繁育池。”

彭进桃从小在增江河边长大,据他介绍,增江大刺鳅是本地特色保护品种,小时候比较常见,经常能抓到大野生鱼。“这条鱼对水质环境要求比较高,早期在增城水质较好的增江河段仍有野生种群活跃,如今野生资源稀缺,很少见到。我们开展人工繁育,可以有效保护和增加当地大刺鳅的种群数量,发展增城本土特色养殖品种。经过十多年来的保种育种,目前基地已有亲本8000斤,明年将翻一番,保种达20000斤,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彭进桃告诉记者,在开展人工繁育试验早期,他曾多次向当地渔民回购当地增江野生品种大刺鳅,还到广西、福建、江西等地搜罗各地野生品种,尝试杂交选育鱼苗。“后来发现,杂交苗在生长速度上优势并不比本地品种明显,近年来主要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增江大刺鳅,选育当地品种。”

“基地现在可以批量提供驯化苗,除了大部分销售之外,自己也留一部分养殖。现在不管是苗价还是成品鱼价格都很不错。5-8公分的规格苗卖5元/尾,而且这个价格持续稳定。广州本地成品鱼的塘头收购价格也比较高,半斤六两左右的在60-70元/斤之间浮动,一斤左右的价格更高,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彭进桃告诉记者,目前大刺鳅养殖少有专门的品牌饲料,基地所投喂的配合饲料属于私人订制,委托国内某大型饲料企业专门加工大刺鳅配合饲料。“这种饲料价格不便宜,1万元/吨,养殖成本也相应比较高,养大一批鱼大概需要30元/斤。”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彭进桃认为,在高成本下,土塘养殖大刺鳅效果比较好。“不管是从消费还是从养殖风险来讲,都不建议养太大,一般养殖一年基本上能长到6两,这种规格较为合适,也比较受市场欢迎。”

►►►

多重保险方案兜底,

规模养殖可期

事实上,随着大刺鳅养殖技术的成熟和持续向好的市场行情,除了土塘养殖模式之外,已经有养殖户开始尝试工厂化养殖。在韶关市翁源县官渡镇,侥幸躲过6月洪灾的养殖户老杨已经试养大刺鳅近一年时间了。“我这里水源比较好,养了30多个水池,都是养殖大刺鳅。这是我第一次用水池试养大刺鳅,刚好一年,每个池6两左右的看起来有六成,目前为止养殖情况还不错。”老杨告诉记者,“六月那场洪灾,附近地势较低的鱼塘好多被淹。我这里地势比较高才侥幸躲过一劫。”据老杨介绍,选择在老家开展工厂化养殖大刺鳅,主要是看中了这条鱼的市场前景,价格比较高,他本身并不懂水产养殖,从佛山拿苗的时候,请了几位技术人员帮忙管理。

相对于老杨的工厂化养殖初试,彭进桃则为推广大刺鳅土塘养殖设计了多重保险方案,为养殖户兜底保障,带动当地发展了近1000亩的养殖规模。

“我们为养殖户提供从鱼苗、饲料供应到养殖技术、购销等一条龙服务。”彭进桃告诉记者,为了推广大刺鳅养殖,他们正在培育大刺鳅产业链,从鱼苗到养殖,配合饲料,成品鱼回收等,提供一条龙服务。不仅如此,彭进桃还专门为大刺鳅养殖量身定做了一套渔业保险。“在推广的过程中考虑到养殖的风险,我们还酝酿了一种大刺鳅养殖保险,实施保险渔业,保险费按照8:2的比例,养殖户负责其中2成费用。”彭进桃坦言,“毕竟养殖这条鱼成本比较高,养成一批成本大概需要6万元,一般养殖户不敢冒这个风险。但是风险高,收入也比较高。如果按照5000尾/亩的养殖密度,养到平均半斤重,也有2000多斤,按照60元/斤的收购价格,亩产能达10多万。”事实证明,实施渔业保险,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和成鱼回收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当地养殖户的积极性。“目前,增城当地大刺鳅养殖规模达到了近千亩。”在多年的实践中,彭进桃为大刺鳅产业的发展摸索出了一种样本。他表示,随着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和市场的发展,大刺鳅逐步走向规模化养殖,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型水产养殖品种。

人工规模化养殖淡水鱼(人工繁育取得突破)(1)

►►►

地方技术标准出台,

市场布局加快

近年来,在种业振兴大势推动之下,大刺鳅人工繁育和养殖的技术标准已引起行业重视,广东业界对大刺鳅的发展信心明显加强,产业布局明显加快。

2021年,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建成投产;2022年六月,基地所属公司——广州市河盛汇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广州市级水产良种场。彭进桃告诉记者,“借助增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优势,河盛汇顺势而为,建立了繁殖基地,承担了本地大刺鳅保种育种任务。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积极发展增江大刺鳅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养殖大刺鳅,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尝到甜头的崔明祥也加快了大刺鳅人工繁育的扩充步伐,更加重视育苗的提质增量。“大刺鳅实现人工繁殖10多年了,但市场发展比较慢,难以形成养殖规模,目前养殖量还很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上的优质鱼苗相对比较紧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形成具有市场口碑的品牌苗。”崔明祥正在考虑利用依托开平地标特色打造大刺鳅种苗品牌,他告诉记者,“我们有技术有沉淀,随着市场的发展,养殖户对优质品牌苗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目前我们公司供苗的养殖户基本是相对固定的养殖群体,散布在广东、南海、福建和浙江等省,这是基于对我们苗种品质的信赖。”

近年来,为了加快推进大刺鳅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崔明祥加强了与省内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研究合作,共建产学研推平台。“以前搞鱼苗都是单打独斗,现在不行了,一切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与市场接轨,寻求科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增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大刺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我们正与省内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合作,并在饲料驯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崔明祥告诉记者,突破人工繁育技术之后,鱼苗驯化是大刺鳅走向成功养殖的关键一环。“养殖这一块的关键是鱼苗的驯料,完成人工配合饲料驯养的鱼苗,只要调好水,养殖过程的风险就能大大降低。就目前客户反馈的情况看,能养这条鱼的,基本上都能赚到钱。目前大刺鳅这个市场正处于上升发展期,起码在5年以内市场还是比较看好的。”

最近,由广东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主持起草的《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规范》(下称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从环境条件、设施设备、亲鱼选育、人工繁殖、孵化与苗种培育等方面规定了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有业内人士认为,该标准的制订和发布实施,填补了我省大刺鳅人工繁育有关技术标准的空白,为大刺鳅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开发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为促进我省大刺鳅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指导。

作为规范起草的主持人之一,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查广才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大刺鳅是一条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特色名贵养殖品种,未来可部分替代鳗鱼的养殖产业。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规模养殖方面,广东起步比福建、海南、江西还晚,但近几年发展速度加快,人工繁育取得了技术突破,产业化速度和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养殖和育苗企业都在抢占市场先机,加快了市场布局。

温馨提示:养殖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海洋与渔业

记者:曾凡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