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太极拳两年心得(我学太极拳的曲折经历)
学太极拳两年心得(我学太极拳的曲折经历)被三叔的伙伴们甩了之后,我还跟三哥学过小五手和十二响,是地方拳种,到底属于哪门哪派,无从考证。还跟二哥姓王的干兄弟学过虎爪功。跟同学赵贵宾学过螳螂拳,这也是油坊本地的一个拳种,到底属于哪种螳螂,至今也是一头雾水。当然学这些拳多数都是套路。其实,我以后还常常后悔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不学这玩意,我可能命运更好一点!后来又想,或许学拳就是我的宿命,因学拳而遭受的磨难也是我命运的一部分,于是也就释然。(缘分就是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一种相遇。聚散都为缘)我虽然学太极拳挺晚,但学拳却挺早。上小学时,三叔领我去七八里之外的芝兰庄,跟一位单姓民间武师学习长拳。时间虽然不长,却是我一生爱好武术的发轫。
我学太极拳很晚,四十二岁才开始。
太极拳并不像世人误解的那样,是老年人的运动。真正的传统太极拳应该从小学习,师爷认为最好是从十岁左右开始——年龄太小,理解不了;年龄太大,身体不行了。
什么都是缘分,强求不得。期间我有机会早点学习,只是缘分不到,对面不识,失之交臂。
我有一师兄,在济南时见过孟师伯,试了试,觉得师伯无力就没学,回家反而拜了孟师伯的徒弟何师傅为师。可见,也是造化弄人。
(缘分就是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一种相遇。聚散都为缘)
我虽然学太极拳挺晚,但学拳却挺早。
上小学时,三叔领我去七八里之外的芝兰庄,跟一位单姓民间武师学习长拳。时间虽然不长,却是我一生爱好武术的发轫。
其实,我以后还常常后悔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不学这玩意,我可能命运更好一点!后来又想,或许学拳就是我的宿命,因学拳而遭受的磨难也是我命运的一部分,于是也就释然。
被三叔的伙伴们甩了之后,我还跟三哥学过小五手和十二响,是地方拳种,到底属于哪门哪派,无从考证。还跟二哥姓王的干兄弟学过虎爪功。跟同学赵贵宾学过螳螂拳,这也是油坊本地的一个拳种,到底属于哪种螳螂,至今也是一头雾水。当然学这些拳多数都是套路。
我之所以后悔学了一点拳术,是因为我本性好强,又加上会点三脚猫的功夫,因此在我的青春期-----长知识和长身体最重要的时期,常常跟人争斗,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学习。我在小学时曾经取得过全公社第一的成绩,可后来,考高中成绩刚到录取线,考大学第一年落榜,第二年才被昌师录取。
我身材矮小,甚至有点孱弱。当一个外表对人毫无威慑却又毫不服软,甚而咄咄逼人的小个子出现时,许多人是愿意作为他的对手的。所以,自从上了初中,我的打斗从未停止。这让我吃尽了苦头。
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位同学姓黄,他学了一个太极拳套路,到底是吴式还是武式不知道,因为发音差不多,我又没能力辨认。我跟他学了几天,弯弯圈圈不说,还慢慢腾腾,感觉还是不如自己练的长拳直截了当。
(武式太极拳)
在此期间,首次接触了拳击。跳绳、蛙跳、滑步,直拳、刺拳、勾拳,这些简单实用的东西一下子吸引了我。但那时候有拳套的都是城里的有钱人,打拳也是他们在一起。
假期漫长。
常强跟我同岁,只比我大三个月,我们南屋北屋,又是堂兄弟。我们一直是同学,他初中毕业就在家开车了,这时也彷徨着不知路在何方。有位远房亲戚,是某个大厂组织的摔跤队队长,常强就去跟他学摔跤,希望拿得名次,进厂当工人,最后名次倒是拿了,可是最终没有进厂。而我就是在此时接触了正宗的摔跤。
(我还学过摔跤)
复读了一年,报考的是文科和英语(当时可以兼报)。英语线过了,报考的青岛大学和烟台大学没录取,最后把档投向了昌师。
在师专我没谈恋爱,练习摔跤和形意母拳(书名就是),其实就是中国古典式摔跤和形意拳的五行拳。
期间,师专有好几位体育老师打广告收生。其中一名是国家二级武士,当初也不知道这是个啥名堂,冠以“国家”二字,自然觉得他挺厉害。尤其是他还参加了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的拍摄,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练太极拳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腿慢慢的却能抬到那么高的人,心里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可惜,他招生是收费的,我没有钱,因此也没有跟他学。
(差点学了竞技太极拳)
后来,娶妻生子,因为好斗,经常打架,经常被处罚。心里开始反思,自己的脾气一直不好,再加上长拳的刚猛,两个因素合到一起,对我是相当不利的。我查体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血糖到了十。就是在此时,我萌生了学太极拳的想法。可是,因为为生活奔波,占据了大部分精力。也是缘分不到,没遇到一位好老师,我一直没有学成。
最近几年,常强常跟我提起他的师父何师傅,言语中充满了崇敬之意。我并未当回事。在此期间还见过何老师几次,并一起吃过饭。他其貌不扬,也不健谈。因此印象并不深刻,说的更准确点,是缘分未到。
正式学太极拳两个月前,朋友约我合伙办饮料厂,我把店转让了。可是生产线还没完全安装完毕,我们出现了分歧,厂子无法办下去了,我成了闲人一个。这时我滋生了要去济南学形意拳的想法,先在百度贴吧里咨询了一下。结果却咨询来了一位太极网友,他的网名就叫“太极缘”。我们在QQ上聊得甚欢,其中的话题之一,就是他是张联恩大师的学生。
有一天,网友突然打电话说,他来到了高密,在某酒店当厨师,约我见面。我早上五点起床,到他所在的最近的公园“翠岭公园”看他练拳。他一身白色练功服,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他把一路二路连着练了一遍,我觉得他的拳跟平时见到的太极拳不太一样,有跳跃和击打动作,还通通地震脚,动作也更加复杂。我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打算跟他学。
他跟我讲,这就是洪式太极拳,是济南洪均生在与老师陈发科试手之后创的一套实用拳法,怎么用就怎么练,注重实战。这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通宵达旦的在网上搜、看洪式太极拳的资料和视频。越看越觉得它是非常好的一个拳种。由此,我下定决心学好它。
我跟屁虫似的跟着网友把高密的所有公园几乎转遍了。在此之前,高密的公园,我一个都没去过。哪里有练陈式太极拳的,就到哪里去,跟人家交流,把他学拳的经历,也就是同一个故事,反复讲述。过了不久,就把高密的太极名人都认得差不多了。对高密的太极拳的一些掌故也知道了不少,只要一提到何老师,或者尖酸刻薄,或者含蓄,最含蓄的也会说,“何师傅划圈有点怪。”众口一词都是贬。我对此印象很深。
(到各个公园转)
这期间,只有一个公园我没去,那就是何老师领着弟子们练拳的那个。因为,整个高密城练陈式拳和洪式拳的都对何老师持否定态度,只有付师傅的徒弟——一个个子不高的老太太,她还比较客气地说:“毕竟是何老师把陈式拳传到了高密,高密几乎所有练陈式拳、洪式拳的,都是他启蒙的。”这是我听到的唯一对他褒扬的议论,而同时,她对我网友的称赞却淹没了何老师仅有的一点亮色。
网友一来,他就给了我一张名片,上面有基本功、一路、二路、推手、器械等的明码标价。因此我一开始就知道他是收费教拳的,这我是理解的,毕竟人家去学拳的时候是花费了真金白银,还有老婆孩子要养活。其实,这样也很好,各取所需,要啥买啥。顾客是上帝,学拳者也比较舒服。
有一天,我陪他在翠岭公园练拳,有位姓杜的师傅来找他了。他们是在烈士陵园认识的。前两天他曾开车拉着网友到何老师那里去过。何老师看他演练了一路拳的十三式,没做任何表示。这也就是我没有去何老师那里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如果不是他带网友去的话,肯定是我带他去。这也算好事多磨的一部分吧。
杜师傅说他愿意付费,要求网友单独教他。从此,网友的消息便没有了。后来知道,他已经在凤凰公园附近租了房,除了杜师傅,还有付师傅,还有一位教拳的女老师带着一帮弟子来学。看起来杜老师真是网友的贵人,一下子便把生意做火了,学员达到了近三十人。网友也辞去了厨师的工作,专职教拳。
我住在开发区,是最东边的的城乡结合部,凤凰公园是最西边的城乡结合部,我们直线距离至少也有五公里。限于时间,也限于没达到有钱有闲的地步。因此,我学拳就很不方便了。而且老师一旦被人包了,就也失去了部分自由,他自己的自由都不能保证,我去就更加不自由了。这条路也就走不通了。
洪式太极越来越吸引我,原本宁缺勿滥的想法也动摇了,我开始怀疑我的想法有问题。对于一个初学者,启蒙老师固然重要,但去学,去做也许更加重要。我开始重新寻找合适的老师。
(喜欢上了洪式太极拳)
有一天,机会来了。我加入的“洪式精英群”里一位高密的网友跟我说话了。寒暄之后,知道老师姓王。我心里高兴极了,我的一生,跟王姓真是渊源太深了:我母亲姓王,儿子的母亲也姓王,或许我的太极缘到了。
弄明白王老师教拳的地点之后,约个时间,我就去了。她的北面就是一个练洪式拳的场子,是何老师的徒弟开辟的。
她很重视,特意约了她的老师——一位非常热情客气的老太太,跟我握手,讲太极拳的好处,鼓励我好好学。就跟卖东西的事先撑开了方便袋,不好意思不买,我本打算就在她这里学了。她招呼徒弟们跟我认识,向她们介绍说来了一位帅哥。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客套,谁知她的徒弟们不识趣,嘲笑道:“这也是帅哥?”弄得我很尴尬,找到了不跟她们学的借口。看我迟疑了,她们一群人演练了一套拳之后,就反复劝说我到北面的张克明老师那里学拳。我其实见老师也有点紧张,头脑也并非十分清醒,又被她们一番神操作,我就托辞离开了。后来就是这位王老师带徒弟们参加了“太极缘”的太极拳班。
正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手机上有个未接来电,是常强打的。我回过去,他说在练拳,我就跑到他那里了。
何老师选择练拳的地方挺好,清静优雅,地面平整,大理石铺就的圆形中,就差一个阴阳鱼了。
圆圈中心点是棵很粗的风景树,晚上也看不明白是啥树,其实也不十分在意它是什么。只是它的周边也砌着一圈半米左右高的光洁的围墙,用来给树浇水,也是对它的保护。练拳累了,坐在那里休息正好。上面摆着大家带来的水壶水杯。我就在这里坐下了,看他们挥汗如雨却甘之若饴。正北有一面旗帜,上面印着白字:洪式太极拳协会。
何老师是个脾气有点怪的人,他对陌生人一点也不热情,不打招呼也不驱赶,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常强坐在我边上,默默吸烟。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刚被老师骂了。我有点吃惊,他是跟何老师时间比较长的弟子了,七八年了,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恭敬得很,不知道老师为什么骂他。看他的样子,倒不是郁闷,而是更加沉静的样子。我问他学了二路了,他说一路还没学好呢,这不是来叫老师正拳,刚被骂了。我就更加惊奇了,七八年了,连一路拳还没学好,还要不断地找老师正拳。这是怎么学的呀?他说你不懂,这东西学到老正到老,一直到你超越老师,他给你正不了了为止。
我们正在谈着,老师划着圈走过来,象是自言自语,象是跟常强说拳的方位。可能是觉得刚才过于严厉,心中不忍心了。常强就主动起来又跟老师切磋起来,老师给他喂招,然后讲解他错在哪里,如何练才正确。常强显出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我仔细听着何老师讲拳,觉得他讲得太好了。
这些天,我没有老师,自己只好学理论,压腿,以待明师。因而,对于何老师所讲,有些我以前感觉似是而非的东西,现在突然明了了。这不就是我要找的明师吗?我的网名就是“弃名求明”,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面是表明心迹,要放弃名利,追求真理;另一方面是我找的老师不是着重名气,而在于明拳理拳法,要找明白老师,不是找名气大的老师,因为我发现有好多名师,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名牌之后,必然是不菲的价格,以我小老百姓,能买得起这样的名牌吗?
(正圈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右手是顺时针,左手是逆时针)
其他弟子陆续向何老师道别,各自回家了,只剩下张法林,他也是教师,跟我有共同语言,对拳理研究得也比较多,虽然只跟老师学习了三年,进步却很快。我们跟何老师谈拳,听他讲孟师爷和洪公的逸闻趣事,让我不停地感叹老师有福气,一生中曾见过洪公这样的神人,确是造化。张法林就说,不必遗憾,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可以另想办法,既然洪公不在世了,要想学他的拳法,可以另找出路呀。
不觉到了午夜,张法林明天还要监考,说睡吧?我们就各自道别。我和张法林是一路,他对我说:“我当初跟你一样,也是把高密城转遍了,没有人比何师父高明,他是真的懂拳,你不必费心寻师了。眼前的就是你要找的。”其实我在跟何老师交流之下,已经认同了他。我就问他如何才能拜在何老师门下,他说何老师教拳是不收费的,只象征性地收一点,以示约束。第一年,只交三百元的报名费,这是多年的规矩了,什么都涨价,老师没涨价。再就是一年一百元的会员费,因为注册了协会嘛,民政局收一部分管理费,活动还需要一些经费。我一听这跟不收有何区别呀,不是为钱教学,这不就是自己寻寻觅觅众里苦寻的老师吗?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当场求他引荐,他也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我心里还是不踏实,又打电话请求常强也帮我引荐,他也答应了,我心里好高兴啊。
下午,我的同事请我吃饭,我不答应,说有事,他不依不饶,嫌我不给面子。我只好跟他说了实情,第一次见老师,他只好同意。
晚上,倒霉的事又发生了——走得慌慌张张,忘记了带手机。而常强在张法林家里谈拳,正等我跟他联系呢,我心里着急,看着何老师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鼓足了勇气请求他收下我,他犹豫了一会儿,问了问我的情况,知道我是常强的兄弟就答应了。
老师说:“我看你会划圈,你再划划我看看。”
(师爷的正手圈示范)
我划了几圈,他说:“你的肩动,转到胸前的时候,手掌向上树起,要象擎着酒盅。”我恍然大悟,这些天自己把洪公几乎所有有名的弟子在网上凡是能找到的划圈视频和文字说明都找遍了,也反复观摩,觉得练得有模有样了。只是肩膀响,觉得有点不对,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师一句话就把症结找到了,他说肩膀动,你就不能沉肩坠肘。我试着划了几圈,肩膀平坦,声音没了,也舒服了。只是觉得手指往上竖起有点痛。老师看出来了,他淡淡地说了一句:“筋不够用的昂?”这种语气是我们这里比较常用的方言,用的是疑问,其实是肯定的语气,有点幽默感,也有点跟你商量的语气,让人觉得特别容易接受他的观点,主要是我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关节真的还不够活,筋不够长。
这让我醒悟,初学太极拳,全照理论是不行的,我若放松练,动作是达不到要求的,只能尽力竖起努力扭转,时间长了,筋够长了,关节空隙大了,我才能放松练,动作也才能圆转灵活,这跟压腿是一个道理,你不达到它的极限,它就不可能比以前更软,你每次让它达到极限,肯定会不舒服。
老师一晚上跟我说了没几句话,还有一句话让我心服,那是在同意教我的时候,他说初学太极,不能学多了,先把正手圈划好吧。
我练了一晚上正手圈,努力按照他说的规矩练,觉得收获颇丰。在路上我就想,老师太好了。原来满城练太极的都否定他,是外行在否定内行呀。这就象假币驱逐良币,假牌打倒正牌。三人成虎,众口烁金,若不是亲自来看来学,也许我一生也不知道何老师是真的明师,也就错过了学拳最好的机遇。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回家已经半点了,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老婆迷迷糊糊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是高兴的,今晚我是真的遇到明师了。她说那就好好学,然后翻个身又睡过去了。我心里美滋滋的,可不是,我要真的好好学了。过了一会儿,心里又懊恼,六七年前,常强就跟我提起过老师,我为什么那时候不去找他学呢?若是早点学,现在也许已经把一路学得差不多了吧?可是转念又安慰自己,或许这就是缘分吧?自己不是找老婆也千挑万选,最后找了一个如意的吗?虽然晚了点,可是毕竟没有错过。
这样乱七八糟地想着,迷迷糊糊也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