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养猪分几个阶段各多长时间(非瘟下哪种养猪模式好)
牧原养猪分几个阶段各多长时间(非瘟下哪种养猪模式好)非洲猪瘟的来袭,不仅是对中国猪业的一场洗礼,更是对当下两种养殖模式的一场考验。首先来看温氏,在温氏年报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报告期内,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72.36亿元,同比增加2.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7 亿元,同比下降41.38%。 非瘟考验养殖模式 温氏靠鸡提业绩,牧原净利下滑严重温氏年报显示,2018年温氏生猪出栏2229.7万头,同比增长17.1%。对于取得这样的成绩,温氏股份此前在销售简报中解释,主要是公司养猪业务规模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增长所致。再看牧原,年报显示,2018年牧原生猪出栏1101.1万头,同比增长52.15%,对此,牧原在年报中解释,主要系公司2015年以来一直维持较高的建设速度,在2016年后,产能持续释放,出栏量增长较快,2018年才得以释放如此之多产能。尽管温氏养猪龙头地位依旧,但从增量来看,在八大猪企中,2018年牧原生猪出栏
温氏VS牧原!非瘟下轻重资产养猪模式究竟哪种好?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王文强
就我国的养猪业而言,当下主要有两种主流养殖模式,即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 农户”的轻资产模式,以及牧原股份为代表的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重资产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优缺点也一直为业内讨论。近期,两家企业陆续发布了2018年年报,我们不妨以他们为代表,共同探究一下,在非瘟时代下,究竟哪种养猪模式更适宜。
生猪出栏
温氏出栏总量第一,牧原出栏增量第一
温氏年报显示,2018年温氏生猪出栏2229.7万头,同比增长17.1%。对于取得这样的成绩,温氏股份此前在销售简报中解释,主要是公司养猪业务规模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增长所致。
再看牧原,年报显示,2018年牧原生猪出栏1101.1万头,同比增长52.15%,对此,牧原在年报中解释,主要系公司2015年以来一直维持较高的建设速度,在2016年后,产能持续释放,出栏量增长较快,2018年才得以释放如此之多产能。
尽管温氏养猪龙头地位依旧,但从增量来看,在八大猪企中,2018年牧原生猪出栏增量高达377.4万头,领先温氏,已连续两年保持增量第一的大跨步速度发展,同时也晋级到千万级出栏行列,牧原计划2019年出栏生猪1 300万头至1 500万头。若从2014年牧原上市算起,牧原在5年时间内生猪销量增加了4.92倍,可以说出栏爆发力强劲。
非瘟考验养殖模式 温氏靠鸡提业绩,牧原净利下滑严重
非洲猪瘟的来袭,不仅是对中国猪业的一场洗礼,更是对当下两种养殖模式的一场考验。首先来看温氏,在温氏年报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报告期内,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72.36亿元,同比增加2.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7 亿元,同比下降41.38%。
牧原的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3.88亿元,同比增长33.3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0亿元,同比下降78.01%。
可以看出,这两家企业今年的净利均下滑,温氏在年报中解释称,主要系非洲猪瘟影响,全年商品肉猪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4.42%,导致商品肉猪盈利下降同比下降。牧原也解释称,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商品猪全年销售均价为11.62元/公斤,较2017年下降19.70%,从而净利润出现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温氏近40亿的净利润中,黄鸡业务就贡献盈利约28亿元,养猪业务贡献并不多,2018年的净利润主要靠养鸡业务带动上升了。再看牧原,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滑了78.01%之多,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认为,牧原多一半产能集中分布在河南,而河南是非瘟疫情的重灾区,在单一的养猪业务下,利润下滑严重自然也能理解。
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在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无论是轻资产养猪的温氏,还是重资产养猪的牧原,均损失严重。同时,延续当前形势影响,温氏预计2019年一季度将亏损4.58亿-4.63亿元;牧原股份也预计2019年1季度将亏损5.2亿-5.6亿元。
扩张步伐 温氏年均投入19.27亿,牧原24.12亿
无论从牧原的出栏量、出栏增量,亦或是销售收入来看,可以看出牧原在加速扩张,这一点也可以从固定资产的投入洞悉。
牧原股份2014年固定资产14.8亿元,而到了2015年固定资产为29.7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9.81%,到2016年同比上涨了118.39%,高达64.99亿元,2017年为105.96亿元,2018年为135.44亿元,同比增长27.82%,从图上可看出,牧原正逐渐缩小和温氏的差距。
反观温氏,尽管是轻资产的运作模式,但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温氏体量依旧巨大。据年报显示,2014年温氏固定资产为85.65亿元,往后每年固定资产投入稳步上涨,截至2017年固定资产为144.3亿,到2018年固定资产为182.5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26.4%。
另一方面,从温氏的合作农户数量来看,2016年合作农户为5.56万户,其中养猪户2.22万户,养鸡户3.47万户;2017年合作农户为5.54万户,其中养猪户2.10万户,养鸡户3.27万户,分别较2016年减少了0.12万户、0.2万户。
而2018年温氏的合作农户数目并未在其年报公布详细数据,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根据2018年年中报披露数据来看,合作农户下降到5.3万户,其中,养猪户2.07万户,养鸡户3.07万户,由此可看出,温氏合作农户在继续减少中。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就固定资产的投入上,尽管牧原在总投入上比不上温氏,但牧原正以疯狂的速度在扩张,而温氏则在稳步扩张中。
养猪布局 牧原向北,温氏向北向西南
尽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温氏和牧原深受猪周期及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但似乎没有阻挡其扩张的步伐,在非洲猪瘟高压下,继续布局新的产能。
首先来看温氏,据之前年报了解,其产能主要布局在两广及华东地区,其中,两广占比高达50.5%,可以说今年利润的增长也得益于此,即降低疫情风险又可以尽享销区高价。
同时,温氏在2018年年报中指出,公司积极扩展山东、西南、贵州、安徽、湖南等区域内的商品肉猪生产布局,新签订投资协议规模246万头,新成立山东、云南区域养猪公司。2018年公司完成种猪场新增开工产能666.2万头,竣工产能552.7万头,农财宝典新牧网预计2019年温氏生猪出栏能够达到2400万头。
回看温氏之前的布局,温氏2016年在建的10个养殖场有6个在北方,2017年的63个养殖场其中一半在北方,结合今年年报的规划,可以看出,温氏养殖的布局重点逐步由南向北、向西南转移。
再看牧原,众所周知,牧原的大本营在河南,2017年在河南释放的产能占比就高达71.9%。牧原在年报中提及,2018年公司延续之前的发展策略,在适宜发展“牧原模式”的区域成立子公司,截至2018 年底,养猪生产类全资、控股子公司数量已经达到84个,分布在十三个省区(豫、鄂、苏、皖、冀、鲁、晋、陕、甘、黑、吉、辽、蒙)。
从牧原的布局来看,未来,北方将是其主要产区。
调猪转调肉政策下 温氏和牧原都要布局屠宰业务
此前,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农村农业部发布《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按照《意见》指示,不少养猪企业开始选择向下游延伸,建造屠宰场以应对由“调猪”转向“调肉”的这种改变。
温氏在年报中指出,2018年已着手布局屠宰加工业务,延伸养殖产业链 重启屠宰加工项目,成立生猪食品发展部,统筹开展公司生猪屠宰加工业务。完成了12家意向合作屠宰企业的前期调研,为下阶段开展屠宰加工业务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成立了3个屠宰项目筹建工作小组,其中一个项目动工建设,另两个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
牧原同样布局屠宰业务, 2019年3月,牧原股份设立了河南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计划建设生猪屠宰项目,并与正阳县政府签署20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项目投资意向书。
显然,在行业调猪转调肉的转变中,轻重资产养猪模式都将选择布局屠宰业务,走上资源整合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这也是两种养殖模式的一种完善以及顺势而为。
资金实力的对比 温氏负债率34.06%,牧原负债率54.07%
从牧原疯狂扩张的背后,也暴露出其模式短缺的一面,那就是缺钱,如果说温氏的轻资产模式可以省去建猪舍的钱,让农户养猪,那牧原的重资产对应的就是撸起袖子自己干,干啥都得自己掏钱。
据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了解,牧原在上市后就一直不断融资扩张,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牧原的财务费用为5.38亿元,同比增长72.50%;资产负债率为54.07%,同比增长7.04%,但低于历史最高值的61%,而温氏负债率仅为34.06%,同比2017年增长2.11%。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轻资产养猪模式似乎抗风险能力更胜一筹。
尽管债台高筑,但作为上市公司而言,其实并不缺乏融资渠道。牧原股份在年报中就指出,公司为应对猪周期、非洲猪瘟等多重不利因素,在2018年底启动了总额5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同时据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了解,2019年1月13日,牧原发布了关于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的公告,可以看到牧原即便眼前困难重重,但依旧要走在积极扩张的道路上。
不难发现,在非瘟时代下,对任何模式都是公平的,只是损伤的程度不同罢了,养猪人依旧做的还是要保住猪,静待高价到来,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如果非得讲哪一种养殖模式好,在笔者看来,在非瘟当下,能够保住猪的就是好模式。
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新牧网原创稿件文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映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编辑部电话020-83003429
本文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 责任编辑:龙振辉
标签
- 温氏3096
- 牧原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