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唐高宗称为奇才的人是谁(被唐高宗称为奇才)
被唐高宗称为奇才的人是谁(被唐高宗称为奇才)少年天才有所长,必有所短。无辜的王勃还一头雾水,在他看来,这就是年轻人的玩耍逗乐,怎么就惹恼了皇帝!他更没想到,就是这篇助兴的文章让他的仕途来了个急刹车!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雄心打通的正在飞速上升的仕途,就这样嘎然而止。之后,自带神童光环的王勃任沛王(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第六子)府修撰,深得沛王的欢心。正当年轻的王勃志得意满、一路高歌之时,一闷棍当头打将下来。当时,唐代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们都好斗鸡。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等于向英王鸡下战书,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龙颜大怒:“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李治认为王勃在挑拨离间,制造王子不和。不过高宗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玄武门之变此类的
他有让人艳羡的才情,无奈 命途多舛,英年早逝。
毛主席评价说:“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他,就是排在"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首的王勃,在尘世仅度过26个春秋(约650年-约676年)。的确,他有让人艳羡的才情, 无奈天妒英才,命途多舛 ,英年早逝。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赞叹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离别之时,仍借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
王勃,真乃奇才一个。他自幼聪慧,六岁便能作诗为文,且诗文构思巧妙,意境独特,被父亲的好友、文坛大家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可见他的博学多才,已然是个儿童学者,今天想来,简直不可思议。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俨然一个医学专家。
乾封元年(666年),十七岁的王勃参加朝廷不定期举办的特科招考(幽素科),一举考中,官授朝散郎,从七品,相当于副县长级别,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自带神童光环的王勃任沛王(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第六子)府修撰,深得沛王的欢心。正当年轻的王勃志得意满、一路高歌之时,一闷棍当头打将下来。
当时,唐代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们都好斗鸡。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等于向英王鸡下战书,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龙颜大怒:“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李治认为王勃在挑拨离间,制造王子不和。不过高宗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玄武门之变此类的血案已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上。
于是,不谙世事的王勃被逐出了长安。
无辜的王勃还一头雾水,在他看来,这就是年轻人的玩耍逗乐,怎么就惹恼了皇帝!他更没想到,就是这篇助兴的文章让他的仕途来了个急刹车!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雄心打通的正在飞速上升的仕途,就这样嘎然而止。
少年天才有所长,必有所短。
王勃智商超群,情商有些跟不上趟。他从小潜心学习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哪里知道还要用心思去琢磨人心。他缺的这一课,自然有人给他上,而且是一课又一课,让他刻骨铭心。
之后,无业的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并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这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老天有好生之德。王勃命不该绝,因奇文未就,老天怎能让他归西?幸遇大赦,保住了性命,被改为三年有期徒刑。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于是被设计构陷,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不过,有所失,必有所得。经过监狱的锤炼,出狱后的王勃经历更丰满了,诗文更出彩了。
出狱后的王勃思父心切,踏上了远赴交址(今越南河内)路途,而他的父亲之所以被贬到边远蛮荒的热带,就是因为受他犯罪的牵连,他满怀愧疚之心。
当时,南昌洪州都督刚刚重修了江南三大名阁之首的滕王阁。趁着秋高气爽之际,阎都督在鄱阳湖畔举行盛大宴会,邀集文士名流登阁揽胜,把酒赋诗。天才从不缺少机会。文名已在外的王勃恰好经过此地,自然参加了这次盛会。席间他霸气侧漏、一气呵成,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绝对。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他的才华抱负让人赞叹,他的遭遇让人扼腕。我于是想,假如王勃不是活了26岁,而是62岁,那他一定会和李白比肩,与杜甫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