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阿布洛哈,彝语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子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金沙江大峡谷与西溪河峡谷的交汇处,三面环绕着海拔3000多米的群山,一面临崖。阿布洛哈曾是极度贫困村,全村65户253人,一度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村民出村要么翻山爬悬崖,要么坐溜索过河,所有的物资运输都是靠人背马驮,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1.94%。村民到最近的乌依乡需要徒步近4个小时,落后的交通成为当地发展的最大阻碍。而在他走过的那么多路中,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通村路的打通则是最令他难忘的,这也是全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而回忆起在东大的学习生活,胡厚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学风”。“当时刚刚入学,学院的叶见曙教授、黄晓明教授等老师带着我们看工地、看在建的一些大桥,在实践中进行讲解,老师们严谨求真、认真负责,让我对专业有初步认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想要成为一个求真的人。”在校期间,胡厚池受东大“严谨、

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一条路线一个方案反复论证;他身体力行、冲锋在前,深入工程一线实地踏勘。他心怀交通脱贫攻坚理想,打通全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为四川省阿布洛哈村带来了一条脱贫路、幸福路、小康路。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1991级校友胡厚池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1)

胡厚池,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1991级校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处长,曾任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四川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心怀理想 深入一线

提起胡厚池,作为他的大学室友,现在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任教的杨顺新老师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是“真”。杨老师说,彼时的胡厚池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求真”,出身农村山区的他学习成绩优异,数学和力学尤为突出,也总是在课程上帮助同学解答疑惑、共同进步。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2)

大四毕业合影-胡厚池(前排左二)

而回忆起在东大的学习生活,胡厚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学风”。“当时刚刚入学,学院的叶见曙教授、黄晓明教授等老师带着我们看工地、看在建的一些大桥,在实践中进行讲解,老师们严谨求真、认真负责,让我对专业有初步认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想要成为一个求真的人。”在校期间,胡厚池受东大“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影响,悉心钻研专业,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大家都说从事设计勘察很苦,常年在跑现场,可原本就出身农村山区的胡厚池却觉得,“再苦又能苦到哪里”,于是毕业后胡厚池毅然选择进入设计院工作,穿梭在四川的山区中,多次承担急难险重的山区道路的设计和修建,“改善山区交通状态“是他最大的愿望。

“符合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乡镇通油路“是交通脱贫攻坚的“两通”任务,也是交通扶贫的两个兜底性目标任务。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任职期间,胡厚池带队深入走访了凉山、甘孜、阿坝等多个贫困地区,组织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摸清了全省通组道路和深度贫困地区通乡通村公路“畅返不畅”家底,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制定、2019年乡镇和建制村公路实现“两个100%”通畅提供了精准施策的基础数据。

而在他走过的那么多路中,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通村路的打通则是最令他难忘的,这也是全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3)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4)

阿布洛哈,彝语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子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金沙江大峡谷与西溪河峡谷的交汇处,三面环绕着海拔3000多米的群山,一面临崖。阿布洛哈曾是极度贫困村,全村65户253人,一度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村民出村要么翻山爬悬崖,要么坐溜索过河,所有的物资运输都是靠人背马驮,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1.94%。村民到最近的乌依乡需要徒步近4个小时,落后的交通成为当地发展的最大阻碍。

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工程启动。然而长度仅3.8公里的通村路,施工难度超过预期,全线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破碎。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垮塌,耗时4个月,只修了3公里和一个隧道。

工程“卡壳”,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组建现场服务指导组,挂牌督战,时任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副局长的胡厚池被任命为现场服务指导组组长,挂牌督战,啃下了全国最后一个建制村通硬化路这块"硬骨头"。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5)

胡厚池(右一)深入阿布洛哈村进行实地勘察

因地制宜 夙夜攻关

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工程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增加作业面。由于阿布洛哈三面环山一面临崖,施工设备无法进入现场,只能从外到里这一个作业面单向掘进,施工方曾组织工人徒步进村,人工向外开挖,找了200多名工人下沟再爬到对面施工现场,就用了一上午时间。

胡厚池回忆,“我们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可不可以租用直升机吊运施工设备进村,从里向外增加一个作业面?”。就这样,为了修一条通村路,动用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将所有施工设备运到了村里。这在我国交通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6)

直升机助力通村路

直升机“助攻”后,通村路每天能前进10多米,可推进到进村最后一公里,又遇到了难题。

原来的施工方案类似于修建盘山公路,沿着山壁凿出一条路来。可是,推进过程中发现,山体内部岩石虽然坚固,但表面的风化层非常破碎,继续修下去非常危险,一台挖掘机就在一起意外塌方中被砸毁。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7)

“我们紧急召集10多位专家再次踏勘现场,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放弃原方案,最后一公里还是要‘穿山’,修隧道,两条隧道之间还要修一座钢架桥。这样,最后这一公里就变成了路、桥、隧的组合”。

隧道、钢架桥,这通常是高速公路的配置。方案调整后,高速版通村公路的造价,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至5000万元,每公里造价超千万。而且,工程进度也会因方案调整延期。但2019年底竣工通车,这是不允许打折扣的硬任务。

胡厚池回忆,“当时村内机械施工作业以及建设安全住房、材料运输的需求也很迫切,我们就想能不能建设一座永临结合的摆渡缆车跨过这段峡谷,既能运货也能坐人?”

2019年12月31日,一组约400米长的缆索搭载一个6平方米大小的摆渡车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阿布洛哈村的出村时间由过去步行3个多小时,缩短到 30 分钟以内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8)

2020年6月30日,“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开进阿布洛哈村,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实现车路双通,为阿布洛哈村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悬崖摆渡车”成为了村里的一处景观。在以胡厚池为代表的众多交通人的努力下,村民数十年的“公路梦”变为现实,天堑终变通途。至此,四川交通扶贫也“走”完了最后一公里。

在阿布洛哈村的日子里,胡厚池看着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逐步连通外面的世界。虽然语言不通,但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村民对外面的世界的期待与渴望。“有一种来晚了的感觉。”这是胡厚池在阿布洛哈村最深切的感受。“这条路,不仅连通了村子与外面的世界,更是打通了村民们与外部沟通交流的桥梁,对于村子里一代又一代思想意识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心怀感激 再踏征程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表彰,胡厚池就是其中之一。

追问交通厅副厅长原型(从农村娃到交通厅处长)(9)

“能获得这样高规格的表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说起领奖感受,他脱口而出的是一连串感谢:“感谢一起奋战的每位战友!是大家勠力同心,共同取得了交通脱贫攻坚的胜利。成绩是大家的,但是荣誉却给了我,内心不胜荣幸和感谢!”

“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会场上,听到这段讲话,胡厚池感受到了新的责任和压力。“还得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巩固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注"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官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