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老太太离开家门(一位老太太找到他)
有一天,一位老太太离开家门(一位老太太找到他)在邓小平参加的众多外事活动中,最令人感动的无疑是他收到了一封42年前毛泽东写给自己的亲笔信。在华盛顿庆祝中美建交的盛大招待会上,一位两鬓斑白的美国老太太在美国外交人员的引导下,突然来到邓小平面前。在访问美国的短短9天时间里,75岁的邓小平被美国媒体称为“邓旋风”,所到之处受到美国人民的空前欢迎。期间,邓小平密集参加了超过80场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错误看法,史称“旋风九日”。从这次访问安排来看,邓小平访美原本就是中美建交谈判的一个关键部分。对于中美建交,当时美国国会有些人很不满,卡特希望能邀请邓小平访美来帮助他向美国群众宣传建交。美国政府非常重视邓小平访美,而中国政府则在接到美国邀请后不到24小时便做出访美决定。1979年1月28日是中国大年初一。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不出远门。邓小平选择在这一天出访,本身就说明了对美国之行的重视。邓小平和卡特总统
邓小平在欢迎仪式上发言
1979年1月28日,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正式访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如果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奠定了中美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那么邓小平对美国的历史性访问,才是真正拉开中美友好交流的大幕。
1月29日,美国白宫南草坪上首次并排升起了中美两国国旗,卡特为邓小平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邓小平和卡特并排站立,礼宾乐队奏起了中美两国国歌,礼炮鸣19响。在一千多名民众和记者的见证下,邓小平和卡特相继发言。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在28天前,中美两国正式签订了《中美建交公报》,结束了近30年的隔绝对立状态。多年后,卡特回忆这段经历时仍然很激动地说:“我当时就知道,世界将被改变。”
从这次访问安排来看,邓小平访美原本就是中美建交谈判的一个关键部分。对于中美建交,当时美国国会有些人很不满,卡特希望能邀请邓小平访美来帮助他向美国群众宣传建交。美国政府非常重视邓小平访美,而中国政府则在接到美国邀请后不到24小时便做出访美决定。
1979年1月28日是中国大年初一。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不出远门。邓小平选择在这一天出访,本身就说明了对美国之行的重视。
邓小平和卡特总统
在访问美国的短短9天时间里,75岁的邓小平被美国媒体称为“邓旋风”,所到之处受到美国人民的空前欢迎。期间,邓小平密集参加了超过80场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错误看法,史称“旋风九日”。
在邓小平参加的众多外事活动中,最令人感动的无疑是他收到了一封42年前毛泽东写给自己的亲笔信。在华盛顿庆祝中美建交的盛大招待会上,一位两鬓斑白的美国老太太在美国外交人员的引导下,突然来到邓小平面前。
一见面,老太太立即上前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眼含热泪地说:“你好难找啊!我找了你42年啊!找得好苦啊!”老太太不是一般人,她就是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名叫海伦·福斯特·斯诺。听完老太太的自我介绍,邓小平热情跟她交谈。
邓小平亲切地问:“你就是斯诺夫人?”得到了对方肯定的回答后,邓小平又说:“我听人说过你,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很遗憾,我们今天才见面。”双方寒暄过程中,海伦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一封包裹很紧实的信封,交给邓小平,她说:“这是42年前毛泽东给你写的一封亲笔信。”
邓小平拆开信封,认真地读了一遍,高兴地说:“这封信实在是太珍贵了,你保存得很好,我向你表示感谢。”这封信是怎么回事?为何毛泽东的亲笔信在一位美国人手中?又为何42年后才送到邓小平手中?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从海伦的生平说起。
海伦·福斯特·斯诺
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年9月出生于犹他州塞达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海伦很小时就对古老的东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她成为了一名记者,为美国多家报刊撰写通讯稿。1931年,24岁的海伦只身一人乘船来到上海。
在上海采访期间,海伦遇到了早她几年来中国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斯诺一样,海伦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境遇充满同情,两人进行了多次客观报道,加上共同的爱好,两颗心越走越近,最终于1932年底结为夫妇。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毛泽东等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策略,他们渴望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反观国民党政府,蒋介石不顾中华民族大义,还在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疯狂“剿共”。同时,日本占领东三省后野心越来越大,图谋占领华北。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进行了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活动,公开了揭露了日本企图扩大侵华、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妥协的政策,史称“一二·九运动”。这场运动爆发时,斯诺已经以美国驻华记者的身份兼任燕京大学的新闻系讲师。
斯诺夫妇来到北平后,两人租住海淀军机处8号院租了一处坐西朝东带院子的房子。这里距离燕京大学步行只需10分钟,不远处就是清华大学。斯诺非常喜欢这里,他在给亲人的信中写道:
“在院角我有一个书房,在窗户前我能看到颐和园,我能看到西山落日,柳树映衬着天空,在城市外面,蓝天清澄。”
斯诺和妻子海伦
斯诺利用自己是美国记者身份,收藏了很多国民党不允许在中国发行的书籍,比如马列主义书籍、苏联进步书籍等,这些都为北平进步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事实上,“一二·九运动”前夕斯诺的家已经是北平进步学生聚会的场所,斯诺还经常向学生们披露被国民党封锁的消息。
学生领袖们在斯诺家里商议游行示威运动的具体步骤,还把路线、集结地点告知斯诺夫妇,请他帮忙报道。斯诺夫妇很用心帮忙,两人提前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翻译后送给外国记者,请他们各自向国外报社发送电讯。
不仅如此,斯诺夫妇还通过自己的人脉,多方联系驻北平、天津记者届时前往现场采访报道。斯诺夫妇的努力有了很大回报,国外众多报社积极报道“一二·九运动”,这给国民党政府带去了很大的舆论压力,进而缓解了中共在陕北地区的困境。
“一二·九运动”结束后,斯诺萌生了去陕北采访中共领袖的想法。当时去陕北可不容易,国民党对那里层层封锁,斯诺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得到了宋庆龄的帮助。中共方面也希望能邀请“一位公正客观可信赖的外国记者”来陕北,公正客观报道中共的抗日主张,毛泽东据此请远在上海的宋庆龄帮忙。
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开始了去陕北采访之旅,并于1936年7月8日在陕西保安(今志丹县)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周恩来。一见面,周恩来就热情跟他打招呼,说:“我们接到报告,大家都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欢迎你的到来。”
斯诺和毛泽东
7月16晚,斯诺在陕北保安一处破旧的窑洞里,终于见到毛泽东。斯诺在日记中记录了对毛泽东的初次印象:“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斯诺在陕北进行了长达4个多月的采访,他跟毛泽东多次秉烛夜谈,深入了解这支军队的主张、目标等,他还跟很多红军将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斯诺还给毛泽东拍了一张经典照片,照片中毛泽东身穿红军军装,头戴红军八角军帽,身体侧着,脸上有一丝憔悴,眉头微皱,但目光坚定,给人有很强的力量感。
这张照片非常经典,后来刊登在国外报刊上,一度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照片中毛泽东戴的军帽是斯诺的旧军帽,毛泽东拍完照片后,又还给了斯诺。斯诺采访结束后,带着大量采访素材回到北平的。
一回到北平,斯诺和海伦立即着手整理采访素材,很快开始了《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的撰写工作。海伦看了丈夫对中共领导人、红军将领等的采访笔录,大为感动,他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整理对毛泽东采访的笔记时,斯诺删除了不少内容,海伦立即反对,认为这是最宝贵的部分,应该完全保留毛泽东所说的每一个字。最终,斯诺采纳了妻子的意见,这部分就成为了《西行漫记》中最为经典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毛泽东经典照片
海伦看到丈夫带回的旧军帽时,非常喜欢,自己还戴了几次。斯诺表示可以送给她,海伦直接拒绝了,她说:“我才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泽东去要!”从那一刻开始,海伦已经决定一定要亲眼去陕北看看,去搜集采访更多被丈夫忽视的素材,最好能采访那里妇女和了解儿童的生活情况。
斯诺也非常支持妻子去陕北看看,他说:“无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你也要去。如果可能的话,我跟你一起去。”1937年初,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迁到延安城,并决定当年5月召开一次代表大会。
海伦通过中共地下党黄敬得知这一消息,她猜想到时一定有很多中共大人物回到延安参加这场会议,这是自己采访他们的最好时机。海伦决定去延安,斯诺未能同行,因为他刚做完肾结石手术,无法下床行走。
海伦很快开始了延安之旅,可这次采访之旅注定不会一帆风顺。1937年4月23日,海伦乘坐火车抵达西安。一下火车,海伦就发现了异常,她在日记中写道:“雨把所有的市民关在家里,街道上死一般的寂静,异常凄凉。”
原来,海伦来西安前几天,这里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城内一片死气沉沉。由于国民党当局对西安新闻报道严格控制,加上“西安事变”结束不久,这里对外国人“更加照顾”,所有行踪都会受到严格监控。
海伦在延安留影
海伦很失望,她把在西安的见闻详细写在给丈夫的信中:“这里没有新闻自由,也没有组织,一个群众组织也没留下,一个东北军的军官也没留下,只有几个学生……杨虎城不仅没有权力,而且几天以后就要被迫去欧洲。”
海伦没有特别签证,她在西安呆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按照原先计划,海伦第二天早晨乘坐卡离开。未曾想,第二天早上没有等到卡车,反而来了一名警察。来人告诉海伦,她已经被禁止去延安,因为她的名字还在南京当局列的“八名重点监管外国记者”的名单上。
在警察的“护送”下,海伦被带到招待所,暂时失去了人身自由。海伦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在美国一家公司驻西安办事处的一个年轻人协助下,成功逃了出来。4月30日,海伦历经艰辛终于抵达延安。
海伦被安排住进窑洞,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和朱德就来到她住处,欢迎她来延安采访。一见面,毛泽东就对她说:“听说你是斯诺夫人,我们对你表示欢迎,也愿意接受你的采访。”在海伦回忆录中,她这样描述对两位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初次印象:
朱德双手插在袖筒里,谦逊地坐在破旧的桌子后面,他的平头上依然戴着帽子。而毛泽东把他的椅子拉离桌旁,摘下他柔软的红星帽,让浓密得令人吃惊的黑发滑落到耳旁。
海伦和朱德
海伦来到延安不久,中共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称为苏区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60人,列席代表74人。海伦很快就忙碌起来,她要利用这次难得机会采访红军将领,当然更重要的是她采访到了毛泽东。
海伦在延安采访期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她很快觉察到延安地区的氛围的变化。每天晚上,总是能看到很多人围着收音机收听新闻。战士们几乎处于战斗状态,只要一声令下便可以开赴前线。
8月11日,海伦终于开始了对毛泽东的采访。两人在窑洞外的一处空地上面对面坐着,海伦第一个问题就问:“你怎么看待抗日战争的前途呢?”毛泽东点燃了一根烟,吸了几口后说:
“非胜即败,只有这两种可能,怎么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我们必须鼓足勇气,继续战斗,如果中国能够施行十大纲领,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海伦明显感觉毛泽东在说这番话时,身体里爆发出的能量,他似乎坚信中国一定能赶走日本侵略者。谈话中,毛泽东还一度同意跟海伦合编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可惜因抗战全面爆发而搁浅。
当年8月底,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工红军整编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不久,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它极大地振奋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
海伦和徐海东
消息传回后,整个延安城一片沸腾,海伦则决定去山西前线当一名战地记者,实地采访一线战士。在这之前,海伦已经采访了65位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还为其中34人撰写的小传,但一直未能与邓小平和任弼时见面,而此时两人已经率部前往云阳前线。
所以,海伦决定到一线部队采访邓小平和任弼时。当时前线部队驻扎地不固定,加上条件艰苦,路上又危险,刚开始就委婉拒绝了海伦的请求。海伦不甘心失败,再次向毛泽东提出要去前线采访,她还说:“我亲眼目睹了1932年上海的上海战斗,在北平还多次采访学生运动。我来延安时,还猫眼冲出西安城,你就让我去前线吧,一定没事的。”
毛泽东最终同意了,他给邓小平和任弼时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如下:
弼时、小平同志: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致礼!
海伦很高兴地出发了,可当她来到云阳时,任弼时和邓小平已经率部出发,至于下落无从找寻。海伦只能把这封信收起来,之后赶回了延安,不久斯诺通知她回北平。就这样,海伦结束在延安地区的5个月采访。
海伦延安之行收获颇丰,她带回的材料极大地补充了《西行漫记》这部书。另外,海伦自己也根据采访的材料撰写了《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漫记》),从此她跟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行漫记》
1940年底,斯诺夫妇回到美国,斯诺在康涅狄格州的麦迪逊镇购买一栋老房子。海伦和斯诺在1949年5月离婚,从此海伦便一直在这栋房子里生活。海伦离婚后终身没有再婚,直至去世还保留着“斯诺”这个夫姓。
晚年的海伦一直渴望再次回到中国,为了访问中国,她一度卖掉了一部分家具以及当年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购买的收藏品。时任外交部长黄华得知海伦困境时,提出为她提供来中国的费用,但被海伦拒绝了,她认为如果接受中国政府或者组织的金钱,那意味着就不是一位具有独立思想的记者。
1972年12月,海伦访问了中国,朱德、邓颖超、康克清等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她。遗憾的是,任弼时早在1950年就病逝,而邓小平因种种原因无法见面。海伦没有灰心,她坚信跟邓小平有见面的那一天。
于是,当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时,海伦终于如愿以偿,她当面将这封珍贵且迟到42年的信,亲手交到了邓小平手中。邓小平在此时接到这封信,更增添它的内涵,它表明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是历史的选择,也符合历史的潮流。
朱德、邓颖超等人接见海伦
1991年9月,海伦荣获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和友谊国际文学奖”。在越洋电话里,海伦表达了感谢,她说:
“30年代,我目睹和报道了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领导的中国革命。在过去40年里,我一直关心着新中国的进步,由于她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创造的伟大成就是令人鼓舞的。全世界都可证明,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世人有目共睹。这一切,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世界都是一件大好事。”
1997年1月,海伦在美国去世,享年90岁。海伦临终时对亲人说:“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那里是太阳升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