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比如乾陵内的武则天石碑,不就是无字碑吗?难道武则天无字碑就不是石碑了吗?还有立于南京梅岗的谢安无字碑,“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明 《客座赘语》),还有南京牧牛亭的秦桧无字碑,“秽德丑行不屑书也” (明 《客座赘语》)等。但让人疑惑的是,整个夹头石碑上竟然一个字都没有,因此有专家和学者就提出了异议,没有字的石块也能称之为“碑”吗?其实猛的一想,专家提出的异议还是蛮有道理的,不管是古代遗留的各种文字石刻碑,还是近代我们竖立的纪念碑,上面都有字迹或者图案,但专家们最后还是找到了反驳的依据。据先秦史料记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随后郑国也迁都至洛阳以东的一片平原,并取名为“新郑”,即现在的新郑市。后来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新郑便成了韩国的都城,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为止,新郑作为都城长达539年。在1996年至1998年,考古专家们对郑韩故城遗址,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立碑一直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小到公路路碑,大到纪念石碑,而且自古流传下来的石碑更是不计其数。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比如秦始皇留下的封泰山碑,汉代的熹平石经碑和宋代的天文碑等等,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还有着不同的作用。那问题就来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碑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您对这一问题也感到好奇,那接下来必须要看完小编的揭秘: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2)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新郑市的双洎河岸上,当地村民打井取水时,意外的挖出来几处墓穴,后来经过当地博物馆专家的勘察,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在随后几年深入的发掘和研究中,专家们还发现双洎河与黄河水交汇的一处三角地带,竟然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遗址。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3)

据先秦史料记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随后郑国也迁都至洛阳以东的一片平原,并取名为“新郑”,即现在的新郑市。后来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新郑便成了韩国的都城,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为止,新郑作为都城长达539年。

在1996年至1998年,考古专家们对郑韩故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车马坑和保存完好的城墙遗址等,但最让专家们感到惊喜的,却是一块尖头石碑……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4)

石碑出土于故城内的宫殿区,它长约3.3米,宽约0.45米,厚约0.25米,整体看起来俨然就是个大家伙。仔细观察,石碑的正反两面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它上头为尖形,下部分还有穿孔。

但让人疑惑的是,整个夹头石碑上竟然一个字都没有,因此有专家和学者就提出了异议,没有字的石块也能称之为“碑”吗?其实猛的一想,专家提出的异议还是蛮有道理的,不管是古代遗留的各种文字石刻碑,还是近代我们竖立的纪念碑,上面都有字迹或者图案,但专家们最后还是找到了反驳的依据。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5)

比如乾陵内的武则天石碑,不就是无字碑吗?难道武则天无字碑就不是石碑了吗?还有立于南京梅岗的谢安无字碑,“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明 《客座赘语》),还有南京牧牛亭的秦桧无字碑,“秽德丑行不屑书也” (明 《客座赘语》)等。

历史上的无字碑不乏其例,故此郑韩故城遗址发现的尖头石就是一块石碑,而且经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发现,确定该石碑为韩国当时的宗庙碑,即为太庙所立的一种祭祀碑,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礼器。另外,根据其年代判断,该石碑距今约2300多年,比最早的汉碑要早了数百年,因此也被称之“华夏第一碑”。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6)

让人感到疑惑的问题,为何它是一块无字碑呢?专家们尚未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不过根据史料文献记载来推断,可能最早的石碑确实是无字的,别看石碑无字,但当时这块石碑作用不可低估,如测量日影以确定时间,或者是立于宗庙用来祭祀天地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才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在碑上刻文(字)的习惯,并一直延续至今。

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郑韩故城发现一块巨大尖石)(7)

随着对郑韩故城考古的不断深入,以及专家们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无字石碑的谜团终究会被揭开,而到那时,或许又会发现诸多让人震惊的秘密,让我们对历史也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考古正是如此,在黑暗中不断的探索,不仅可以发现过去的未知世界,也能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