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卫风(诗经中的卫风跟卫辉有何关系)
诗经中的卫风(诗经中的卫风跟卫辉有何关系)周朝建立之后,定都今陕西长安县西南的镐京,但原来殷商统治中心区域以安阳为首的豫北和冀南一带,还存在着敌对势力。为了对付他们,武王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他有意将这一地区分成三个国家,即邶、鄘、卫三国。邶指安阳一带,卫指濮阳一带,鄘即今卫辉倪湾一带。分别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于邶、鄘、卫,这便是史称的“三监”。好了。下面咱就来聊聊《诗经》中的卫风与卫辉的关系哈。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以十五“国风”为例,涵盖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成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关雉鸠,在河之洲汉代的学者也有人认为《诗经》三百首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比如司马迁就曾说过:“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所言一般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一直被儒家列
《诗经》中的卫风跟卫辉有关系吗?
□王建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首;雅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首;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首。
开头,我必须得先戴这样个小帽。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以十五“国风”为例,涵盖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成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关关雉鸠,在河之洲
汉代的学者也有人认为《诗经》三百首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比如司马迁就曾说过:“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所言一般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一直被儒家列为经典。
好了。下面咱就来聊聊《诗经》中的卫风与卫辉的关系哈。
周朝建立之后,定都今陕西长安县西南的镐京,但原来殷商统治中心区域以安阳为首的豫北和冀南一带,还存在着敌对势力。为了对付他们,武王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他有意将这一地区分成三个国家,即邶、鄘、卫三国。邶指安阳一带,卫指濮阳一带,鄘即今卫辉倪湾一带。分别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于邶、鄘、卫,这便是史称的“三监”。
武王死,子成王继立,年幼,武王弟周公摄政。这引起了管叔、蔡叔的不服,武庚也瞅准机会,串通管叔、蔡叔和武王的另一个弟弟霍叔以及东方的徐、奄、蒲姑等小国发动了叛乱。周公被迫东征,战争持续了三年,最终平息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蔡叔被流放,霍叔被撤职。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裾
据《史记》载,周公平叛后,将商都朝歌之地以及其周围卫、鄘、邶三个小国统称卫国,封给了武王的少弟康叔。此时,卫辉属卫国,卫都朝歌,后迁都楚丘(今滑县),又迁都帝丘(今长垣),它的区域主要是朝歌及其以东地区,即今天的卫辉等县市。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诏灭掉了卫国。卫国存在800多年,传35君。对于卫地古朴的民风、炽热的情感以及在艺术方面的创造才能,《诗经》里有着大量的勾勒和表述,160篇十五国风中,《卫风》、《鄘风》、《邶风》占了四分之一。
邶国,作为一个周初的封国,时间很短。鄘国的寿命虽然也不长,但因为《诗经》中有《鄘风十篇,特别是《相鼠》一诗极尽讽刺,把统治者看成了连老鼠都不如的东西,表现了人民的巨大愤慨和对统治阶级清醒的认识,使它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正因为如此,卫辉被称为古鄘国,称新乡为鄘南,新乡于乾隆年间建的“鄘南书院”即源于此。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鄘风》从现存的篇章来看,其中叙述卫国国君及其子弟生活的就占六首。《卫风》收录的也是十篇,其中描写卫国国君及其子弟生活的仅有三首。所以春秋时就有人认为《邶》、《鄘》、《卫》都是卫国的诗,所谓三国国风也都是卫风而已。比如《鄘风》中所收的《竹竿》、《泉水》、《载驰》这三首诗,均为许穆夫人所作。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惠公的女儿,卫懿公、卫戴公的妹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女诗人。她的诗感情真挚,形象鲜明,表现了强烈的热爱故土的拳拳之心和刚毅果敢的性格,其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通过此番梳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鄘风》也好,《卫风》也罢,它里面所吟唱的,就是我们卫辉这一带原汁原味的民歌民谣,那一行行中国最原始的诗句,那一声声诗歌的最初的哭喊,就是在我们这个抑扬顿挫的摇篮里,度过了它最充实最正宗的童年。
有人不高兴了,动辄拿都城来说事儿,认为有资格提卫风的只有三个地方:滑县、长垣和淇县,其余的都不配。嗨?这是否有点太不讲理了?好像一提中国,只有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这些建过都城的地方能说,其他的便不是中国人了。一提河南,必是郑州?一提河北,必是石家庄?其他地方的全是另类?比如作家刘震云,问他是哪里人,河南新乡。有毛病吗?总不能逼他老实交待出延津塔铺吧?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还有更奇葩的呢。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旁征博引,甚至不惜搬出《论语》,企图把孔老师到咱卫辉击磬的事儿也想一笔抹去。说你们全搞错了,全是弱智,不光《汲县志》错了,《卫辉府志》也错了,建“余韵亭”的知府周思寰错上加错,写“玉振遗韵”的乾隆皇帝更是大错特错。此卫非彼卫,是人家卫贤的卫,卫县的卫,偏不是卫国的卫,偏不是卫辉的卫,气死你。言下之意,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学问大,看我多牛逼?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些时网上刮起的那股逆流,一会儿要废这个,一会儿要灭那个,虚无历史,混淆视听。我真不知道“孔子击磬处”听了这话会作何感想?包括“击磬路”。弄了半天原来都是假的呀。
也有真的。比如《诗经》中的卫风。它真真切切地从我们的耳际吹过,它那“投我以木瓜”、“投我以木桃”、“投我以木李”的美丽诗句,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上散发过独有的芳香,而且这种香气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骨头里和血液中。
绕了一大圈儿,我无非是想说明一点,卫国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卫风也不是它朝歌一个地方的专利,这是生活在豫北这一带的人们的共同财富和荣耀。
尤其是我们卫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