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大教堂全貌(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全貌(圣索菲亚大教堂)并将此处更名为君士坦丁堡迁到了罗马东边的小镇拜占庭(Byzantium)濒临灭亡于是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帝国的首都
文丨丁宥希
公元4世纪
曾经辉煌无比的罗马帝国
由于政权腐败、反奴隶制斗争、外族入侵等危机
濒临灭亡
于是330年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帝国的首都
迁到了罗马东边的小镇拜占庭(Byzantium)
并将此处更名为君士坦丁堡
▼罗马与君士坦丁堡
这里纽结欧亚
贯通地中海与黑海
相较罗马而言易守难攻
同时手工业、商业也更加发达
君士坦丁雄心勃勃
企图利用东方的财富
打造一个全新的东部罗马
▼铸有君士坦丁头像的金币
395年
罗马正式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
意大利及其以西地区为西罗马
首都为罗马
以东部分为东罗马
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395年,东、西罗马帝国疆域图
479年
西罗马灭亡
西欧陷入了一团混乱之中
随后基督教也逐步开始分裂
西罗马地区信奉天主教
东罗马称正教(或东正教)
各有教廷教宗
正当西罗马残破衰败之时
东罗马凭借着与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
甚至是东亚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迎来了一个新的辉煌
▼拜占庭时期的君士坦丁堡复原图
不过今天的故事要从一场暴乱说起
公元520年~532年
城乡平民发生了暴动
他们焚烧了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
一部分皇宫
还有城内最重要的大教堂
▼旧教堂的遗骸,该教堂由狄奥多西二世在415年建成
查士丁尼大帝在平息了这场
极有可能撼动他统治的暴乱后意识到
他迫切需要一个
能重新建立民众信心
且能让闲散人员有事可做的宏大工程
很显然
在当时的情境下
最理想的大工程便重建大教堂
查士丁尼希望借机树立威信
恢复昔日荣光
而新教堂的落成
就是这个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
▼查士丁尼大帝
532年2月
旧教堂的清理工作开始
新教堂预备动工
此时离旧教堂被烧毁仅一个月
查士丁尼显得迫不及待
他找到了几何学家以及力学理论家
特拉列斯的安提莫斯
and教授物理学、写作穹顶技术著作的
米利都的伊西多尔
来负责教堂的设计与施工
还勾勒了理想中的教堂蓝图
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大穹顶
并表示希望教堂能在五年完工
▼他们的名字太难记了,以下简称老安和老伊。老伊长这样,老安没图
尽管老伊和老安都不是专业的建筑家
但设计出的教堂不容小觑
这是一个集中式的教堂
教堂中央四根粗壮的墩柱拔地而起
勾勒出一个长70米、宽30多米
高达60米的中央大厅
两边是一系列的廊道
教堂顶端是一座壮观的大圆顶
▼教堂布局图
这方案挺气派吧
业主查士丁尼也感到很满意
但说句实话真是太!难!搞!了!
要知道
当时的建造工程还在以经验为主导
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建筑过程中
工程师们往往需要反复的实验
以此达到优异的效果
▼教堂剖面图,注意看第一层的小门,可以想像教堂真的非常高大
如此巨大穹顶
横跨面积超乎想象
并且需要完全离开墙壁的支撑
显然是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把大圆顶架在墩柱构成的方形基座上
成了当下最大的挑战
▼基座示意图,制图@兰泽玉
首先考虑理想方案
如果把圆顶直接架上去
只能架在基座圆拱的最高点
▼将圆顶直接置于基座上示意,制图@兰泽玉
这肯定不行
不仅稳定性差
而且没有额外的支撑
圆顶必然会龟裂
最后向内崩塌
▼率先龟裂的将是没有支撑的部分,制图@兰泽玉
老伊和老安发明了一种
全新的方法来克服难题:
用弧三角填充基座,以此支撑圆顶
弧三角是凹形的
在方形的基座上
形成圆顶所需要的圆形底座
也可以看作圆顶的外延
▼弧三角放置位置示意图,它的学名叫做帆拱,制图@兰泽玉
它不仅在圆顶和墩柱间作为过渡
同时能抵消一部分圆顶向外扩张的力
帮助把圆顶的重量导入支撑柱墩
再导向地面
▼穹顶与帆拱的力的传导示意图,制图@兰泽玉
然而,即便有了帆拱
还是不能完全抵消
大圆顶底部向外扩张的水平推力
久而久之
墩柱及大圆顶便会支撑不住
向外扩张,进而垮塌
▼把圆顶直接放在地面比较好理解,两端放上支撑物,就可与水平推力相抗衡;但圆顶架在高空中情况就复杂得多
老伊和老安想出了新法子来对付
在大圆顶底端的圆拱上
造出两个半球顶平衡它的侧推力
它们的侧推力又由更小的半球去平衡
这样一来
不仅形成了层层叠放的力的平衡体系
还能拓宽大殿的长度
▼穹顶两端增加半穹顶和小穹顶,制图@兰泽玉
这还不够
在墩柱的外侧
圆拱型的长廊形成了教堂的扶壁
它们也在帮忙
把圆拱的力传到地面
▼扶壁,制图@兰泽玉
当他们解决完前面的问题
终于到了封顶时刻
但又出现了一系列麻烦
首先需要选用质轻
且强度大的材料打造穹顶
然后
考虑到这些年来底座有所变形
只能打造一座比较浅的椭圆形圆顶
使圆顶架在上面
这样圆顶便可以横跨长短不一的尺寸
▼同时浅圆顶上面开窗,营造一种神圣的氛围
接着在教堂的外侧
衔接着墩柱建起一系列的大扶墙
这同样是为了
把墩柱的外推力转移到地面
使教堂尽量保持现状
▼大扶墙在后来几个世纪间都在增加♀️
五年之后教堂终于完工
公元537年12月26日
查士丁尼大帝和大主教
率领一支庄严的队伍
举行圣索菲亚大教堂落成典礼
查士丁尼走进金碧辉煌的大堂
独自走上讲台举起双臂高呼:
“荣耀归上帝,他教导我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喔!所罗门王呀,我终于胜过了你!”
▼请在脑海中把四个尖塔去掉,它们的故事后面再说
要如何形容教堂的壮丽?
一个直径33米的大穹顶
置在60余米的高空中
若干个向四面延伸开去的半穹顶
逐个缩小、层层涌起
将中心高达55米的中央穹顶的统率地位
烘托到了极致
南北向空间被廊道划分
形成一种隔而不断的效果
使整个教堂的内部空间
显得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
正如查士丁尼的宫廷史学家写道:
人们无论何时进入这个教堂做祷告,他们都会马上理解这件杰作并非出自任何人力或技巧......
于是他们的精神仰望上帝并得到升华,他们感到主并不遥远,而且一定十分喜欢住在这个主亲选的地方。
简言之
老伊和老安创造了
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
来支撑和分担穹顶重量的建筑方式
以及在这个体系下的集中式开放型空间
他们不是青出于蓝
而是创造了一座空前的结构体
然,世事无常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
拉丁基督教徒占领了君士坦丁堡
教堂遭到了洗劫和亵渎
并成为了天主教教堂
拜占庭人重夺君士坦丁堡后
大教堂已显得相当破败
他们重新装修了教堂
西面的四道扶壁大概就是在这时加建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公元1453年
土耳其人攻克了君士坦丁堡
将此地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延续了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军队进入君士坦丁堡
不过土耳其人并没有破坏大教堂
他们很喜欢这个宏伟的建筑
决定“占为己有”
不仅把大教堂改成清真寺
巩固了圆顶和拱顶、摆正圆柱
改变建筑内外的装潢
▼墙上穹顶上全是阿拉伯语的装饰
还在角上加建了呼唤穆斯林们
按时举行礼拜的授时塔
或者叫“邦克楼”
▼有请四个尖塔登场
并且仿照它的样式
建立多座新的大清真寺
其中最有名的
便是伊斯坦布尔地标建筑之一的
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与圣索菲亚大教堂,你能分得清吗?
如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已经成了一座博物馆
这或许是它最好的结局
我们站在当下
回想千年前的老伊和老安
也依然会慨叹他们的精彩创造
这个在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过程中
摸索出的全新建筑形制
对欧洲建筑甚至是东方建筑
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从它滋生出来的大穹顶
在许多城市里都构成了天际线的中心
嗯,这一切都是为了大穹顶!
图片来源:
VCG、unsplash、wiki、pixabay
参考文献: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陈志华. 三联书店
旅途上的建筑. 郭学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远古工程的巡礼 II. 美国国家地理 纪录片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