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朝文字狱害死的人(从乾隆十六年的一次)

清朝文字狱害死的人(从乾隆十六年的一次)这篇“假奏稿”的设计者显然是用了心的。这篇“奏稿”,托名是一位大臣所作,这位大臣名叫孙嘉淦。而这位孙嘉淦,一直以敢说实话所为人所知。所以托名为孙嘉淦,其心十分险恶。乾隆的愤怒是有原因的。“臣恨不能寝皮食肉。……此等逆徒,虽凌迟不足以蔽其辜,臣不胜痛恨之至。”看看,把这位总督气成什么样了,他恨不得把这个造谣者的皮扒下来,当被子盖,而且还要食其肉。杀气腾腾啊!那么说到这,这篇大逆不道的“假奏稿”,究竟说了什么“妄诞”之言呢?

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二,自信且自负的皇帝,突然发现自己遭遇了“网络暴力”。

这一天,云贵总督硕色上了一道奏折,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紧张与慌乱。

奏折中,硕色说,他发现了一篇伪造的,且大逆不道的“奏稿”。在这篇奏稿中,“大恶逆徒逞其狂悖”,凭空捏造大发“妄诞”之言,现在他已经派人去调查了。

奏折的最后,硕色还大发议论、大表忠心:

“臣恨不能寝皮食肉。……此等逆徒,虽凌迟不足以蔽其辜,臣不胜痛恨之至。”

看看,把这位总督气成什么样了,他恨不得把这个造谣者的皮扒下来,当被子盖,而且还要食其肉。杀气腾腾啊!

那么说到这,这篇大逆不道的“假奏稿”,究竟说了什么“妄诞”之言呢?

1 “网暴”事件

乾隆的愤怒是有原因的。

这篇“假奏稿”的设计者显然是用了心的。这篇“奏稿”,托名是一位大臣所作,这位大臣名叫孙嘉淦。而这位孙嘉淦,一直以敢说实话所为人所知。所以托名为孙嘉淦,其心十分险恶。

那这篇奏稿,到底说了什么呢?

很遗憾,现在已经没有原文了。不过,虽然没有原文,但从现有史料,依然可以肯定地推测出“假奏稿”都说了哪些内容。

“假奏稿”说,乾隆犯有“五不解”和“十大过”。至于具体内容,比如有乾隆南巡,浪费民力,搜刮民脂民膏;比如,皇帝南巡其实是为了寻求美色,其日常生活也是荒淫无度;再比如,滥杀官员;最后还指出,大清根本不存在正当的法理性。

这还得了!

清朝文字狱害死的人(从乾隆十六年的一次)(1)

经历“网暴”的乾隆

乾隆立即下令,追查“假奏稿”的来源,务必找到元凶巨恶!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的简单了。

因为,整个传播链条上,什么人都有,一个一个往上查回去,工作量实在太大,而且根本不可能完成溯源。请看云贵总督硕色,记录的一段案情:

“往滇省卖黄连生理之四川客人谭永福所抄;谭永福供,伙计唐宽在云南杂货信丰行,见彼处店中人传说此言。”

有个伙计在云南杂货信丰行听说了这个消息,拿了份“材料”回来,传给了自己的老板,于是老板又传抄给了别人……

传播者,可谓贩夫走卒,谁人都有,这怎么查?很快,浙江、湖南也都纷纷上报,他们省也有人在传播这篇“假奏稿”。

前些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了关于此案的一些史料,这些史料显示,整件事纷繁复杂。用编者的话说,那就是:“全国十七个内地行省中,都发现了伪稿的踪迹,牵连者竟达千人以上。”

但乾隆并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地方官员也必须对中央有所交代。于是,全国刮起了一场大风暴。他们的逻辑也很简单:既然此案牵连上千人,那就抓到这上千人!

可真凶在哪呢?不知道也没抓着。

那就找个背锅的吧。最后,有两个人不幸被定为了主谋,一杀了之,顺利结案。

2 乾隆变了

乾隆变了!变得疯狂了!

乾隆十六年之前的乾隆,是包容的。他对父亲雍正朝的文字狱是颇有微词的。登基之初,他就接连赦免了吕留良案、查嗣庭案所牵连的人。

后来,有个叫做谢济世的官员,公开印发《大学注》等书籍,诋毁“程朱理学”,并且屡教不改。乾隆也只是烧书了事,并不对谢济世个人进行打击。

应该说,乾隆十六年前的乾隆,洒向大清臣民的是宽容,是和煦的阳光。

清朝文字狱害死的人(从乾隆十六年的一次)(2)

恐怖的文字狱

但乾隆十六年之后,他变了。恐怖的乾隆朝“文字狱”,终于来了!

有个人叫做王肇基,每日妄想一步登天获得重用,由此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疯子。有一天,他给皇帝写了一副万寿诗联。乾隆看后觉得文理不通,而且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引起模仿,于是直接把王肇基杀掉了!

还有个人叫做吴英,上策书议论国政。结果因为策书中,两次出现了“弘”字,没有避皇帝名讳,被凌迟处死……

这还是那个当初宽仁为本的乾隆吗?想当年,登基之初的他曾广开言路,对各种文理不通的策书,也不过是一笑置之罢了。

乾隆这是怎么了?

3 治国理想的破灭

想要找到原因,还要回到“网暴”事件。经历“网暴”之后,乾隆迷茫了。

这十六年来,我是怎么对待臣民的?难道不好吗?为什么你们这些人,还要这么恶毒的,造我的谣?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拷问:“人民当感戴国家休养生息之恩,共安乐利,实不解此等乱民,因何丧胆昧良,甘蹈法网?”

他不明白!他想当然地认为,之前的自己,是把臣民们想得太好了。

对此,历史学者张宏杰先生,有过这样一番论述,十分的精彩。他说,现实让乾隆头脑中“以儒治国”的理想破灭了;臣民们只热衷于享受传播小道消息的快感,但却是缺少判断的。(原文说得更好,建议读者读一下《饥饿的盛世》。)

清朝文字狱害死的人(从乾隆十六年的一次)(3)

迷茫的乾隆

我来简单总结一下吧。前十六年,乾隆尽可能地以儒家思维治理天下,于是他关心人民疾苦;他宽宏大量,对别人的错误可以一笑了之。

但经过这次“网暴”事件之后,他似乎发现他错了:有些人,不是你对他们好,他们就对你好的;而且,他又进一步发现:儒家是有点靠不住的,毕竟,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也只是用儒学装点门面罢了;历朝历代,又有几位皇帝真的以真儒学治国了呢?少的可怜。

“自己还是太年轻了。”这或许是乾隆的心声。

此时的乾隆,开始疯狂地恶补《韩非子》;他开始鞭笞天下;他要拿文人甚至是民众开刀。当然,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他也不曾放过。

“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

韩非子的这句话,让这位高高在上的“网暴”受害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于是,这场残暴的文字狱运动开始了,而且一直持续到乾隆四十八年……


注1:乾隆的转变,当然有其必然性和更为深刻的原因,本文只是从心理的角度,来剖析乾隆的转变。

参考资料:

《饥饿的盛世》、《乾隆年间伪孙嘉淦奏稿案史料选》

★本头条号“脑洞阐史观”,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