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解题思路(现存数学未解之谜)
哥德巴赫猜想解题思路(现存数学未解之谜)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历经千辛万苦,在《科学 通报》上刊登了对“1+2”的证明,即“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 和。”创造了距摘取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差一步之遥的辉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在当今的素数论研究中仍受到广泛征引。陈景润后世一般把歌德巴赫信中提到的猜想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把欧拉的回信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 只要强猜想能成立,弱猜想就一定能成立。如今,哥德巴赫猜想一般都是指欧拉提出的版本。从这个猜想正式出现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两百年的时间里,许多数学家都对这个猜想进行了研究 和证明,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919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所有充分大的偶数 都能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并且两个数的质因数个数都不超过9个。如果能将其中的“9个”
1966年 中国
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
1742年,普鲁士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 1690年3月18日—1764年 11月20日)在给瑞士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 和。欧拉在同年6月3的回信中,说他相信此猜想,并且提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 和”,但至死都不能将其证明。
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
后世一般把歌德巴赫信中提到的猜想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把欧拉的回信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 只要强猜想能成立,弱猜想就一定能成立。如今,哥德巴赫猜想一般都是指欧拉提出的版本。
从这个猜想正式出现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两百年的时间里,许多数学家都对这个猜想进行了研究 和证明,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919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所有充分大的偶数 都能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并且两个数的质因数个数都不超过9个。如果能将其中的“9个”缩减到“1 个”,那就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布朗证明的命题可以被记作“9 9”,以此类推,哥德巴赫猜想 就是要证明出“1 1”。
此后,数学家们一直在“a b”上推进。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特马赫证明了“7 7”;1932年,英国 数学家埃斯特曼证明了“6 6”;几年后苏联数学家布赫夕太勃先后证明出“5 5”和“4 4”;1956年, 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 4”;同年,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也证明了“3 3”;1957年,王元 又证明了“2 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 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 了“1 4”。
陈景润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历经千辛万苦,在《科学 通报》上刊登了对“1+2”的证明,即“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 和。”创造了距摘取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差一步之遥的辉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在当今的素数论研究中仍受到广泛征引。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