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如何炼成陶渊明)
陶渊明的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如何炼成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 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二、〈五柳先生传〉节录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綌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渊明的曾祖父曾任东晋都督一职,封作长沙公。祖父则为太守,父亲虽然曾任官,但其官位已经比起先人下跌许多。直到陶渊明之后,这个家族更形萧条没落,因此他才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即言自己出生之时,正逢家族时运不济。〈自祭文〉是陶渊明病重时所写,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回首一生,
「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 —苏东坡
纵观陶渊明生平研究,虽然为数众多,但大体都谈及他的自传性文章。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往往讲求「知人论世」。
知道作者的生平背景,绝对有助理解其作品。故下文即以〈自祭文〉、〈五柳先生传〉及〈归去来辞序〉,在深入陶渊明诗文前,先对他的生平、性情有一概括了解。
一、〈自祭文〉节录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綌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陶渊明的曾祖父曾任东晋都督一职,封作长沙公。祖父则为太守,父亲虽然曾任官,但其官位已经比起先人下跌许多。
直到陶渊明之后,这个家族更形萧条没落,因此他才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即言自己出生之时,正逢家族时运不济。〈自祭文〉是陶渊明病重时所写,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回首一生,往往尽诉真情。
二、〈五柳先生传〉节录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 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虽然以第三人称书写,但在学界已经公认为陶渊明的自传性文章。陶渊明在这篇文章,再三强调自己性格是内向、不求名利、好酒、好读书。
其实陶渊明少年时深受儒家影响,关心朝野之事,最后却倾向以酒解决人生问题,这当中颇有可堪玩味之处。「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陶渊明颇有名士风流之气,奔放的情感需要抒发,才会写下无数精彩的诗文。
三、〈归去来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辞序〉为研究陶渊明生平必读之文章。序言主要为陶渊明脱离官场的自白,在他正式决定离开前,已经一直不断在仕与隐之间动摇,可谓「忽仕忽隐」。
这有三大原因:
1.谋生。
2.匡时救世。
3.性格与官场不合。
其中第三点为陶渊明离开官场之主要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乃陶渊明个人的自觉,他无法虚伪待人,只懂以真性情处世,无法勉强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
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悠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自然,他并不办期刊,也赶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鲁迅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有不少人劝陶渊明再次出仕,但他坚拒不出,真正觉悟自己性格的独特。即使受人白眼,就算生活不再富裕,都无法改变他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相对其他人清谈玄学但又名利双收,陶渊明是唯一一个真正走出朝野圈子的文人,以生活实践田园之美。唐宋之后,对他一再推崇、赞颂其诗文,成为魏晋时期第一流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