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放下自己的时候才能看懂孩子(你会选择儿子还是女儿)
当你放下自己的时候才能看懂孩子(你会选择儿子还是女儿)该抉择的时候还是要义无反顾的,还是要去做出选择的。因为,所谓选择就是一种承担,就像苏菲用生命演绎着选择和承担的责任一样。如果上天让自己去为她们的女儿去死,我相信她们都会毫不反顾。反过来我想问一句,为什么她们会选择儿子,而不是女儿?我不能不徒劳地去猜想苏菲当时的心理。我曾想,这和苏菲的性别有关吗?她让女儿去死,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抑或,儿子毕竟更大一些,也更强壮一些,较于女儿更有可能在这个邪恶的世界里成活下去。但《唐山大地震》中儿子却是小的,为什么母亲会选择小的?重男轻女,感觉不像。也许有“老疙瘩”的情节吧。我还想过,假如自己就处在苏菲和大地震母亲那个境地,又该如何做出选择呢?我只能想到两个结果:要么不做选择,要么就是让两个孩子相伴着一起走向焚尸炉;要么让小的留下来,因为他们是那么弱小,他们更需要我的关爱。我真的有些说不清楚了,因为太难抉择了,这是对人性的终极考验。然而,不
世界上的事,你说简单,其实也简单:平平凡凡的出生,平平淡淡的生活,安安静静地走。你说不简单吧,它也不简单:有时候让你比自己去死还揪心!这让你不得不去进行抉择。
这让我想起好几年前看过的一部威廉·斯泰伦的小说《苏菲的选择》。在纳粹的集中营里,作为母亲的苏菲面临着一个残酷的抉择,而这还是纳粹军官看在她不是犹太人的面子上,赏赐给她的一项“特权”。一双儿女,她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活下来,另一个则要被送进焚尸炉。一双儿女都看着苏菲,时间此时已完全停止,她选着一方的同时,将对另一方无法愈合的伤害,她本能的选择就是不选择,但是,如若不选择了纳粹军官的选择,那么即将两个孩子都送进焚尸炉。在这万箭穿心的危急时刻,苏菲别无选择还是做出了选择,她选择了让儿子活下来,眼睁睁看着幼小的女儿走向死亡。
苏菲对于这次痛苦的选择有可能伴她一生,就像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地震后失去丈夫她没有过度的伤心,而当一个梁柱两端同时压着一双儿女,让她选择要儿子还是女儿时,她却悲痛欲绝,久久不能抉择。她和苏菲一样,在别无选择还是做出了选择了——儿子。
电影结局是好的,所幸女儿没死,还原谅了母亲。但那也是几十年后的事了,这期间母亲不愿离开老屋,不愿改嫁他人,每天坚持生前对女儿的承诺——洗两个西红柿。别看这件不起眼的小事,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那是相当难得的,其中包括多少自责与埋怨。
如果上天让自己去为她们的女儿去死,我相信她们都会毫不反顾。反过来我想问一句,为什么她们会选择儿子,而不是女儿?我不能不徒劳地去猜想苏菲当时的心理。我曾想,这和苏菲的性别有关吗?她让女儿去死,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抑或,儿子毕竟更大一些,也更强壮一些,较于女儿更有可能在这个邪恶的世界里成活下去。但《唐山大地震》中儿子却是小的,为什么母亲会选择小的?重男轻女,感觉不像。也许有“老疙瘩”的情节吧。
我还想过,假如自己就处在苏菲和大地震母亲那个境地,又该如何做出选择呢?我只能想到两个结果:要么不做选择,要么就是让两个孩子相伴着一起走向焚尸炉;要么让小的留下来,因为他们是那么弱小,他们更需要我的关爱。我真的有些说不清楚了,因为太难抉择了,这是对人性的终极考验。然而,不论何种结果,我所能够清楚的是,我的痛苦和苏菲、大地震母亲的痛苦没有任何差别。
显然,面对着这无从选择的抉择,我们还是拥有着一种的选择,并且,每一种选择行为的表象之下多重复杂、难以想象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残酷的人生,它让我们享受自由的同时变得举步维艰。
该抉择的时候还是要义无反顾的,还是要去做出选择的。因为,所谓选择就是一种承担,就像苏菲用生命演绎着选择和承担的责任一样。